广东铜圆开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陡山铜元 2024-01-08 16:07:29
引言铜圆是清末至民国以来所铸新式铜币的通称。与圆形方孔的制钱不同,中间无孔,俗称铜板,广东人称“铜仙”。铜圆是清末大钱制度的彻底崩溃、制钱走向末路而不可恢复的情况下开铸的,在形制上又是模仿外国的铜辅币,特别是香港的铜仙。清末铜元首铸于广东,后有厚利可图,各省竞相设厂、置机、购铜,大量铸造;遂至泛滥、充斥市场,以至影响到民国以后的各地军阀滥铸铜圆,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开铸铜圆的历史背景

从中国近代货币史的发展看,铜圆与大钱是一脉相承的。1853年)三月三日开始铸各种大钱,初铸时虽有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五当百、当五百、当千七种,但因流通阻滞,不久即废弃当五及当二十以上各种,仅开铸当十一种。这种大钱在当时的市面上已流通无阻,渐有代替制钱的趋势。大钱一出,私铸成风。咸丰大钱的铸造,成为近代货币史上一次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至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清廷军费支出略见减少,财政开始有所好转,于是考虑改革大钱,办法之一便是恢复制钱。议论虽多,但是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恢复制钱的铸造,主要是“鉴于事实上的各种困难,特别是铜价昂贵,而自动搁置”。

恢复制钱,首先由地方政府广东省承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议购办机器,试铸制钱,计划先在广州试办,铜铅原料,暂取于外洋,在铸有成效后,即在四川泸州开局,就近开采云南和四川的铜、贵州的铅为原料,以兴矿务而塞漏厄。

于是在当年四月向英国喜敦厂定购机器,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建厂,光绪十五年

(下图为当制钱十文)

于是在当年四月向英国喜敦厂定购机器,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建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二十六日,粤省钱局开炉鼓铸制钱。厥后铜铅价值逐年加增,铸钱亏折,为数甚巨,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广总督李鸿章饬局于是年底停铸制钱,到了光绪中叶以后,制钱制度的恢复已成为不可能的事。

甲午战争(1894年)以后银圆虽日益深入人心,但随着世界白银价格呈现持续下落的趋势,中国商人向外国商人购买商品,就需要更多的白银折付货款,加之当时中国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和战败赔款,给中国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钱价日涨,银价日落”的情形下,加之民间交易迫切需要筹码;铸铜圆救济钱荒,情势更为迫切。

广东毗邻港澳,商民向来习用香港铜仙。广东铜圆铸造模仿香港铜辅币以“仙”计值,就其形式上是承袭外国币制。铸行铜圆,一可应粤省商民习用;二可换回铸行之利,故自行仿造香港铜仙。

铜圆铸造既与大钱通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制钱不可恢复的情势下,当十大钱的流行已成习惯,铜圆的铸造也正是乘着这种历史趋势,而将大钱的形式略加改变。尽管其形式承袭外国币制,而在精神上,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却是与大钱一脉相承的,仍代表制钱。另外,大钱的铸造,是基于财政上的理由,是作为通货膨胀的手段,以救济财政危机,故广东铜圆的开铸,目的也在于图谋盈利,供给省政经费。

广东铜元的开铸

1.广东铜元的版式与沿革

清末各省官银钱局停铸制钱,市面常闹钱荒,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他乘当时广东市面制钱不足之际,于是年六月试铸铜圆。

乃于是年六月,开铸铜仙,先行试铸二等铜仙,即每枚当制钱十文,以紫铜九十五分,白铅四分,点锡一分配合,每枚重量二钱,一面(正面)镌光绪元宝四字,内加满文广宝二字,周围镌广东省造,并分镌每百个换一元字样,一面(反面)中镌蟠龙纹,周围镌英文,译为广东一仙。此固为粤省最初之铜圆,亦为吾国铸造铜元之始。”此种制度明显模仿香港货币。铜币因为是机器铸造,故币面花纹精致,式样美观,中部无孔,具有近代进步货币的意义。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铜币单位都以“文”计,至是始改为“仙”,与银两和制钱脱离了关系。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东钱局继续铸造铜圆,形式有所改变,以铜圆原镌每百个换一元字样,颇有未协,仿部铸(即清度支部所铸)当十钱法,改铸每个当制钱十文,以期通行无碍。可见,到后来,铜元仍然摆脱不了制钱的体制。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以各省铜圆铸数大滥,有碍圜法,归并各省铜币局,将局改名为度支部造币粤厂,归部管辖,改督办为总办,复由部派会办一员,监督厂务。其时,亦铸造一文铜钱,每文重三分二厘,中凿圆孔,紫铜六成,白铅四成配铸。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又以各省铜圆铸数日多,民间减折行用,银价愈贵,以铜元计算之物价愈昂,奏请分饬各省暂行停铸数月,遂于四月十八日停铸铜元,至八月一日复行鼓铸。

宣统元年(1909年),度支部饬停铸铜圆。

宣统二年(1910年),粤厂改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厂。复行铸造铜圆。

民国改元,所有前清龙纹铜圆旧模,一律销毁,清末广东铜元到此结束。

2.铜元的成色与重量

清末广东铜圆的成色和重量,随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随时日之递嬗而减少。当十铜圆之法定重量为库平二钱,其成色为铜九五、铅四、锡一,实际上所铸铜圆并不依此法定重量与成色铸造。

据上海化学研究所1923年1月分析清末广东所铸当十铜圆的重量与成分,铜圆最重者为8.024克,最轻者为6.996克;20枚之平均重量为7.425克;最重铜圆含铜比例为95.7%;最重与最轻重量差为14.8%;最重与最轻成分差为21.1%.铜圆成色既减低,铸造利益自然增加,造币厂以此利益为一大财源,由增铸变为滥铸,致使劣质铜圆充斥市面,结果价格暴跌,物价飞涨,贻害商民。

3.铸行的数量与盈利

关于广东铜圆铸造的数量与盈利情况,考查铜币大臣陈璧叙述较为清楚:“查广东造币分厂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奏设。在省城大东门外黄华塘地方建造厂屋,十五年(1889年)开铸制钱,十六年(1890年)开铸铜币,三十二年(1906年)增铸一文铜币。

计厂房三十八间,办公及员司役住房库房等七十二间,熔银熔铜烘片烘饼等炉一百七十三口,烘模炉一座,水池一口,水柜一具,大小烟筒二十八座,引擎六副,大小锅炉十座,辗片机二十四架,春饼机十四架,光边机十二架,印花机六十六架,电灯机二架,各项零星机件皆备,每日可铸小银圆二十万枚,当十铜币一百万枚。建厂购机及物料成本皆由善后局筹付。

除前铸制钱不计外,自开办起至三十二年年底止,共铸五种银圆重八千六百二十万五千七百十九两零,当十铜币九万五千八百六十万六千枚,又一文铜币五万二千四百八十七串,均由善后局行销,厂中存积银圆重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九两零,当十铜币九百二十六万四千枚,一文铜币六千九百八十九串。

细密,迥非他省所能比拟。

已拟整顿办法十条,饬该厂总办广东布政使胡湘林,帮办江苏候补道方政,认真办理。又该省银圆通行已久,市面需用甚多,度支部银币祖模尚未颁发。暂令照旧办理,惟小银元铸造已多,贴水日重;现令专铸大银元以剂其平。铜币销路太滞,今日铸四十万,随时察看币值之涨落,以为增减。”

另据《广东造币分厂第一次报告书》报告光绪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1900-1908年),铸造当十铜元1211487000枚,宣统二年(1910年)铸造15276000枚,清末共计铸造当十铜圆1220763000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一文铜币1055070077串。

转载至百家号

2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