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用40亿,引进美国200多台医疗机器人,为何不买国产

文宾分享 2023-01-15 23:53:21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个称霸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近23年的医疗辅助最强助手,于2014年被我国以350万美元,2000多万人民币一台的高价引入医疗市场,共计200多台,斥资40亿。

殊不知,它在国外的价格是一降再降,仅需150万美元就可以将其收入囊中,国内却以高于国外两倍的价格购入,这么贵为什么还要买?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很多人对手术机器人的认知是在近几年开始的,但其实它并非是21世纪才研发的技术,世界上第一台手术机器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研发,即PROBOT前列腺手术系统。

历经数十年的迭代,1998年“宙斯”横空出世,安装内窥镜后它变得更加“智能”,甚至可以实现遥控操作。

次年,1999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汲取了“前辈”们的经验和设计思路,增加了3D成像系统、加强精准控制的能力,至此正式开启它的“霸主”时代。

为什么如此值钱?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外科手术中,在微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由成像系统、机械臂和控制台组成,在手术中拥有无与伦比的精准度,比人的双眼要更仔细,能辅助医生完成一台精密的手术。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其中3D成像的功弥补了过去人类在手术中视野的局限性,其动作定标系统也大大提高了机械臂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帮医生解决一些病变部位较深的疾病,就比如前列腺手术。

要知道,前列腺开腹手术是业内公认的最难微创手术,因为这个手术不仅切口大,出血量多,引起并发症的概率也是很高的,一直以来都让外科医生感到十分头痛。

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几乎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难题,它可以在患者身上开数个直径1公分(甚至更小)的小孔,利用3D成像系统观察深处的病变部位辅以手术治疗。

在它的帮助下,能够大幅降低出血量,引起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所降低,深受医院和外科医生的喜爱。

“降价史”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于2002年由其母公司“直觉外科”启动量产的。

起初因为是刚研发出来的手术辅助器械,研发经费耗资巨大,再加上市场对它的陌生,客户购买的数量并不多,因此一台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十分昂贵,大约需要斥资6300万美元才能拥有这样一台完美的手术机器人。

20年前的63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亿级,可想而知,当时能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人有多壕。

不过关于价格方面的高光时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大概在2005年的时候,“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直降六倍,1000万美元都用不到,就可以买下它。

并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被贬值了,而是在不长的时间里,直觉外科公司借助它挣了不少钱,有了一定的资金,且打出了名声,自然客户就会增多,相应的价格也就开始慢慢减少。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所以造价昂贵,和核心的CPU脱不开关系。

为了使机器人更“无懈可击”,直觉外科公司使用的都是赛灵思产出的精工芯片,其芯片价格每颗都要300美元,而一台手术机器人则需要差不多6000个芯片序列阵,倘若按照这个数量计算,就需要180万美元,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价格昂贵的理由之一。

高价时代持续到2009年左右,直觉外科更换了芯片公司-英特尔,其产出的core芯片价格非常低廉,每颗20美元都不到,成本直降15倍。

不再使用昂贵的芯片,自然机器人的售价就会下降,而导致它价格一降再降的却是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

201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售价150万美元,从6300万美元到150万美元,这之间也不过短短数十载而已,然而产品价格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它的衰落,而是另一种“飞升”。

2010年直觉外科的市值也就59亿美元,然而经历短短十一年后,它的市值却已达到700亿美元,这对于任何一家兢兢业业发展的公司而言都无疑是一场“暴击”,堪称神速。

近20年主宰着医疗市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谓是一段“神话”,截至目前,其在全球的保有量已超6千台,什么意思呢?

举例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保有量超4千台,几乎覆盖全美三分之二的医院,在社区医院的覆盖率甚至高达72%,也就是说,在美国它几乎遍布各种医疗场所,用“流行”形容它也不为过。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胜奥秘:专利保护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无疑是业内“霸王”般的存在,有的人就不理解了,怎么它就这么牛,能凭一己之力称霸全球的医疗市场,20年都屹立不倒?

其实主要的底气来源于它的专利保护,一般专利保护期为20年,在权威性的技术保护下,几乎没有公司能和直觉外科公司比肩,做出相似产品与其分庭抗礼。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分很多种,其中最早一批,大约有2000多项在1997年就已经申请了专利保护。

在近几年都将陆续到期,嗅到这一消息的医疗器械界的几个巨头,比如美敦力、强生和史塞克早就瞄准时机抢占市场,挤入各个医疗手术领域。

可要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直都这么狮子大开口也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们不买,能否只租用呢?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意思不是说不能租,而是因为它的租价也不便宜,官方给出的每年租价是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7.2万元,如果再加上另外的维修费,花135万人民币都是少的。

另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不是永久性的,其背后的公司规定,每条机械臂最多使用10次左右,超过这个次数就会被启动锁定,不能再继续使用。

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每台手术都至少需要用4条机械臂,而且它的机械臂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替代性,因此一条机械臂折合人民币都要10万元,属实是医疗器械的高值耗材。

国内的三甲医院每启用一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要额外花高于一般手术的4倍价格才行,这样一看,也就知道直觉外科公司为什么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挣得那么多了。

国内vs“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医疗方面更需要做到面面俱到,确保百姓的身体健康。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67.52%,与美国不相上下。

有的朋友看到这就会纳闷了,既然对方不厚道给我们抬高价,我们大不了自己造一个,不用他们的不就行了?

国内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相对较晚,不过近几年也有不少公司如春笋般涌出,其中最被看好的天智航,旗下的天玑手术机器人在骨科领域名列前茅,成绩相当好,可即便如此,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中,它也仅有8%而已。

想要攻占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对手可不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像法国、日本也研发了不少手术机器人。

在强劲的竞争压力下,如果想要突出重围,在技术层面就需要投入很多,其实国内不止天智航,类似的企业譬如哈尔滨博实、金山科技等也都踊跃加入手术机器人的赛道之中。

据消息称,2019年国产的妙手机器人,是能媲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只是结果如何,还需经过市场的考验和反馈。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条向世界垄断巨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发起挑战的道路必定充满艰辛。

首先是攻克技术的短板,从发展史来说,国内的技术就相对落后数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它的精准度和探针灵敏度,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器械精确到毫厘的零误差,但就目前的国内技术发展而言还略显薄弱。

不过技术短板是可以追赶的,相信未来,就产品成熟度而言,国内也能突破业内壁垒,走出国门。

不过当前的现状是我们还不能完全离开它,不管如何,手术机器人的使用都是未来趋势所向,它不仅仅是一个帮手,更能够用它精准的探测器深入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病变部位,找出症结所在,从而更好地让医生进行微创治疗,减轻患者的病痛负担。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医疗行业都是块大蛋糕,尽管跟随政策的改善变动颇多,但它仍然有广阔的领域等待开发,从风投公司对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布局动作中也能看出,结合科学技术提高治疗手段是大势所趋。

有的朋友可能会担心,一旦融入了科技手段,手术费肯定也会暴涨,手术费涨价这件事需要依据相关政策变动,但也不会高到太离谱,凡事都需有个过渡,相信未来随着技术的升级和完善,市场也会重构价格体系,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这期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

0 阅读:55

文宾分享

简介:分享有营养的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