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上台就杀杨宇霆,无论对错,都不影响九一八的发生

清水空流 2022-11-06 08:36:58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来到帅府老虎厅求见张学良,商讨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问题。为此杨宇霆极力推荐常荫槐为督办。而张学良却借机将二人当场枪决。这就是著名的“杨常事件”。杨常事件是张学良上位宣言,是他正式控制东北政局的证明,好比康熙诛杀鳌拜,有人说有杨宇霆在,就不会有九一八。因为在杨宇霆死后两年, 爆发九一八,张学良丢了东北,人们普遍认为这两者之间有联系。这显然的高估杨宇霆个人的能力。

杨宇霆是有能力,但他的能力不是领兵打仗,他也没有领过兵,这也是他被杀以后,没有发生“兵变”的原因,也是不被东北军少壮派看好的主要原因,杨宇霆实际上就是幕僚参谋一样的人物,当时老军阀身边都少不了这样的智囊,好比一个主公身边都有一个类似于诸葛亮和刘伯温一样的人物一样,张作霖也不例外,当时各大军阀的身边有著名的三大“小诸葛”就是段祺瑞身边的徐树铮、杨宇霆、蒋介石身边的杨永泰和张作霖身边的杨宇霆。

杨宇霆字邻葛,辽宁本地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和徐树铮是同学,在1913年,28岁的杨宇霆投靠了张作霖,并被张作霖任命为东北军械厂兵器科科长,两年后升为厂长。此后历任奉军参谋长、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应该说是奉系2号人物。在当时,杨宇霆可谓中国风云人物,日本、美国、英国政府的外交电文都经常提到他,各国都想拉拢他。而在张作霖死后。政治气氛就转变了。

在张学良上位之后,杨宇霆死看不上张学良西洋做派,作为老臣杨宇霆难免与张学良发生冲突。杨宇霆又自视是长辈,经常斥责张学良,而二人最大分歧就在于杨宇霆反对东北易帜,东北易帜典礼当天拒不参加集体留影。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失去权力的不满,此时的张学良开始重用少壮派,对于老前辈基本上是高高挂起。杨宇霆一个2号人物被架空自然不满。在此情况下,杨宇霆却与黑龙江省长常荫槐相互勾结,想一步步架空张学良。并且身无要职却在重大会议上对张学良指手画脚。处处与张学良唱反调。

张学良刚刚上台就枪杀前朝老臣,导致张作相、万福麟、张景惠等奉系老将都心有戚戚焉。在他们看来,这是张学良急于向蒋介石表忠心,换取中央政府的信任。而杨宇霆心腹臧式毅、邢士廉、熙洽、丁超则是敢怒不敢言,他们把对张学良的不满埋在心里,918之后,这些人纷纷投敌当了汉奸。这种“出卖兄弟”性质的行为,在土匪出身的老军头们心中是大忌。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胡适对此感叹:“小诸葛杨宇霆若在,东北不至于丢。”这话显然是事后诸葛亮。而晚年的张学良也说过,一生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杀杨宇霆。

这些都是假设,杨宇霆若不死,难道就不会是最大汉奸,杨宇霆不死,日本不会怎么样怎么样的,真是太高估杨宇霆了。日本几十年的预谋会考虑杨宇霆?他算老几。实际上这事就没有对错,就是军阀之间的黑吃黑,如果杨宇霆杀了张学良又将如何。这件事认真地说没有对错,奉系内部倾轧的激烈,最终必然会出现这种事情,最初郭松龄反奉事件,就奉系走向分裂的开始,杨宇霆也是一样,在徐树铮的鼓吹拉拢下,企图发展个人势力,私自招编新兵4个旅。此事被张作霖得知后,将杨宇霆撤职。在家闲了三年,直到1921年才被重新启用。

奉系实际上就是土匪和兵痞性质的军阀联合体,即使在张作霖时期,东北军系统也是一盘散沙,派系繁多,至少有元老派、留日派、陆大派和王永江的文官派。发生这些都是必然的,具体到杨宇霆个人,这些都再正常不过。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4

清水空流

简介:历史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