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巡礼:西方绘画艺术

丘比特谈文化 2024-05-09 02:01:46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路径(一)

西方绘画写实主义为什么盛行?为什么最发达首先是人物画,而不是风景画等其它题材绘画?这既有源于古希腊“模仿说”的文化传统的原因,又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欧洲陷入中世纪黑暗时代。战争频繁,瘟疫流行,民不聊生。识字的只有少数的传教士,教会与王权把宗教捧为至高无上,借神权的神圣威严对愚昧的老百姓进行高压统治,实行禁欲主义和愚民政策。宗教神权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只有教会少数人能代表上帝解释一切,判决一切。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就是被教会以'妄议罪'的罪名残酷迫害,最终凄惨病死。坚持哥白尼'日心说'学识的布鲁偌,也是被教会投进了监狱,最终被活活烧死。传统上认为这个时期是"无知和迷信的时代"。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这个时期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奥斯曼帝国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入侵,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通过文艺创作的手法,宣传人文精神。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其影响力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音乐,科学技术,政治,宗教以及智力探究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体现。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意大利文艺复兴,复兴什么?就是要复兴古希腊文化,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 他们认为,宗教并非只是一种应该崇奉的主义,其神圣的传说、壮丽的仪式、圣徒的行述、圣经的记载,都是对于人类心灵最亲昵的情感的表现。文艺复兴的绘画艺术表现的对象就是人,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当时大量的宗教画表现的是神话故事题材,实际表现的是人间生活。上帝是救世主,世间现实的人是上帝伟大的创造而不是贱民,上帝是人类精神的归宿,世间的人们精神寄托。所以,神的世界也和人间一样。

画家们在作品中十分注重画面形象的生活实感和具体细节,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感情表达。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艺术里,人物真实生动,场景逼真动人。而且,作品表现的人是健壮的、雄伟的,理想化的,有着巨人般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这体现了人的觉醒,人性的回归,是理想化的人而已。意大利文艺复兴实质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适应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时期新的情绪新的诉求而产生的新艺术。

作为时代意识的体现,当时意大利的王公贵族以及教会主教们都欣然接受这些新艺术,他们对艺术家大力扶持和赞助,乐于借助这些新艺术作品去扩大宗教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信众,实现他们传播宗教信仰的目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杰出的画家,包括画家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哲罗和拉菲尔等就是佛罗伦萨美蒂奇家族几代掌门人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才得以充分自由的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作了一件件经典绘画雕塑名作。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1452年-1519年)《 蒙 娜 丽 莎 》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 拉斐尔(1483年-1520年), 《圣母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 米开朗哲罗 (1475——1564) 《大卫》雕塑

同时还要指出的是:这些作品都是教会和艺术赞助人出资雇请画家创作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向不识字的老百姓传教和吸引他们信仰宗教,所以,他们十分重视这些绘画作品能够被广大观众喜欢和接受。当时的画家还只是一些掌握绘画技能、并以此谋生的“画匠”。画家自然要揣度和适应雇主的需要,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绘画技巧,创作出有很强艺术魅力的作品来,才能发挥绘画作品的社会功能。

大体上讲,艺术家跟他的公众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无论雇主还是一般观众面对这类绘画作品,大都只关注画面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及其意义,对作品的艺术性而言更多的是注重表现效果的真实性和充分的程度。绘画的所有技巧(包括审美功能)都不过为了使作品更好为达到某种社会功能服务。因而在判断绘画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准方面,社会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现代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说:“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艺术家只需在同样的规则下比赛谁画的最好,引领他们创作的是宗教信仰的精神。”

正是有这样的社会基础,画家们看重绘画写实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也是情理之内;当照相术还未出现,能把画面画得像照片那样真实逼真,这是十分令人惊讶的才能。而当写实成为画家的共同追求,写实成为一种时尚。写实就仿佛变成绘画的目的,越来越逼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典绘画大师们留下许多经典杰作。也同时看到他们不少创作草图和各种素描作品。他们借助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的知识,大大地丰富了绘画的写实技巧。古希腊阿基士多得的“艺术模仿论“也就成了写实主义的理论根据,“以模仿客观自然“也就成为西方绘画的基本观念。写实主义的西方绘画就是要塑造一个如人的眼睛所见场面的画面,让观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意义,从而产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作者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是有特定的目的和动机的,艺术作品总会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

但在西方人观念里,艺术作品不过是模仿客观世界曾经出现过,或可能会出现的某一场景而已,总而言之,绘画作品不过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准确模仿的结果。画家(雇主或艺术赞助人)的动机和目的总是隐藏在画面背后,不露声色。但又是十分明显,不言而喻。观众受到作品的感染而常常在不知觉之中。 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最初大量出现的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宗教画,主要是布置在教堂和修道院等宗教场所,绘画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又出现了为宫廷贵族创作的历史画肖像画和反映宫廷生活的风俗画。这些作品既是宣扬家族历史,光宗耀祖的意思,以证明其地位的合理性,又有显耀其奢侈生活的意味。后来,富裕起来市民阶层也热心参与,雇请画家创作不少表现民俗生活的风俗画静物画之类作品。这时候,绘画艺术注重其社会功能,注重作品的内容意义,注重作品的大众接受度,艺术技巧是围绕更好发挥作品艺术感染力服务的。

西班牙画家 委拉斯开兹(1599年-1660年) 《宫娥》

·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年—1640年) 《君士坦丁凯旋罗马》

荷兰画家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年

法国画家卢梭(1712年—1778年) 《丹枫白露森林边缘》

艺术作品创作者与艺术品享用者的分离,使得一部分有权有钱的人,可以雇佣画家按他们的需要去创作艺术作品。而一些掌握绘画技巧的“画匠”在为别人创作绘画作品来养家糊口。这时候,绘画作为一种才能和技巧,一代代传承和创新,经过历代画家们几百年的努力,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得以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流派迭出,风格变换,形成了西方画坛写实主义绘画的一统局面。

随着绘画艺术在欧洲各国的兴旺,影响日深。画家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脱离了能工巧匠的行列,跻身到诗人作家等社会文化精英队伍之中。一些技艺高超的画家,还被人们所尊敬和崇拜,以能得到其创作的作品为荣。但画家‘为社会服务“的状况依然如旧,所以”为社会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也就不会在这时出现。

画家在绘画创作中主体地位确立,直到十九世纪才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社会变化了,对艺术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自然是绘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欧洲绘画艺术逐步形成起来的生态环境,也为这一改变准备好了各种条件。

………………………………………………

画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困局

春消息—刘泉义写意人物画(高清)

外国美术史——浪漫主义

1 阅读:235

丘比特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