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另一面

含双谈历史 2023-03-28 13:27:04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张居正都是正面形象,以天下为己任,不顾自身的利益,改革变法,开创中兴。但得要知道,张居正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他的私欲,而他的私欲也就造就了他的另一面,黑暗的一面。

要置旧友于死地

万历元年,明朝爆发王大臣一案。王大臣一案是如何爆发的呢?一名蓟州的士兵从军营里逃出来,结果呢?莫名其妙的出现在皇宫里。

有一种说法是他在皇宫外灌醉一名小太监,穿着这名小太监的衣服入的宫。

但这种说法明显破绽百出,因为小太监岂能够出宫,能够出宫的都是大太监,如果出宫的话,那也是带有任务,跟侍卫打过招呼。

毕竟如果哪一个太监都能够出宫的话,皇宫岂不是乱成了一团。

最令人意外的是,太监的服装没有刀这一项配饰,但却在王大臣的身上搜出了一把刀。

而案发现场的王大臣是径直冲向万历身边的,倘若当时没有侍卫的话,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皇宫里出现一两个陌生人,这在明朝已经是常事,要知道,在万历一朝就不止一个王大臣,还有一个张差。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个别有权势的太监,仗着自己在宫中地位,随随便便给外面的人套一套衣服,就敢将他拉进宫。

按道理来说,私自入宫,还随身带着刀,应当彻查,但张居正却并没有彻查,因为王大臣是从蓟州跑出来的。

为什么说是从蓟州跑出来的,张居正就不敢查呢?因为蓟州总兵是戚继光,而他就是戚继光的后台。他要是查戚继光的话,那不是等于自己找死吗?

如果不出意外,这起案件将会被冷处理,但是张居正却将矛头指向远在河南新郑的高拱,这种做法很不地道。

高拱是前任首辅,与他有着不可瓦解的矛盾,因为当年就是他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冯保联手,将高拱斗倒。

但现如今的高拱已经是一名退休在家的老人,而朝廷万历年幼,李太后又将朝政全部交由他张居正处理,太监中的第一号人物冯保又是他张居正的死党,他张居正就是明朝当时的皇帝,一个高拱岂能够奈何他张居正?

要知道,当年张居正与高拱可是一对好兄弟,张居正在担任国子监司业的时候,高拱是国子监祭酒,张居正在担任裕王老师的时候,高拱也是裕王老师。

正是因为原本的同事关系,这才有了隆庆一朝的携手合作,共同开创“隆庆中兴”。

“拱至,益与居正善。”——《明史·张居正列传》

但由于张居正太有抱负,他想要做的并不是仅仅擦亮明朝这架机器而已,而是要将明朝这架机器腐朽的零件拆下来重新安装。

这种胆识高拱是没有的,因此张居正只能将高拱赶出朝廷。

说简单点,就是两个人除了首辅之争外,没有任何的恩怨。但他张居正却想将高拱全家送到天堂。

要知道,王大臣犯的可是刺杀皇帝的倾天大罪,要不是吏部尚书杨博出马,高拱将难逃此劫。因为是杨博说服张居正完结此事。

杨博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面子呢?因为他官居吏部尚书,又是前朝老臣,他在当尚书的时候,张居正还仅仅只是一名不入流的角色。

对于老前辈的这个面子,他是肯定要给的。

高拱虽然逃过一劫,但是王大臣是一定要死的,他要是不死的话,张居正将无法对世人交代。你明明说他是来刺杀皇帝的,难不成现如今还将他放掉?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张居正这个人的心胸相当的狭隘,你要是得罪他,别说一年,就算是十年,他都能够找你算账。

而这一算账,可不仅仅只算你一个人的账,而是算你全家的账,这种人想想都可怕。

随意玩弄国家公器

科举制度是明朝挑选人才的唯一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不过它的困难却远在高考之上。

因为高考一年考一次,录取人数可以说是无数。而科举的进士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就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

现在的本科别说是举人,就算是秀才也是勉强能够算得上。

因为大部分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仅仅只是一个秀才,但现如今,没有几个人读一辈子的书,仅仅只是一个本科。

而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再加上科举的诱惑力实在太高,因此作弊是一定存在的。

不过,一般的作弊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作弊方式都已经被世人知晓。

唯一能够行得通的作弊方式就是买通全部考官。

有这种行为的父亲一般都不在朝廷当官,因为如果父亲在朝廷当官,作弊一事被捅出去的话,父亲的官估计都保不住。

因为这种事情一旦案发,负责调查的可是当朝首辅,又或者是皇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是他张居正却偏偏敢作弊,他总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张敬修,次子张嗣修,三子张懋修。

这三个儿子一个是二甲,一个是榜眼,一个是状元。这种奇迹整个明朝都没有一例,也就只有张家这一例。

要知道,二甲就已经是天才的梦想,当年的张居正也仅仅只是二甲,而状元、榜眼更是当时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试想一下,张家能够做到的概率有多少,明摆着就是作弊。

而他们作弊的方式就是买通全部考官。

要知道,万历二年的那一场会试,张敬修正在其中。而其中的一部分考官要求主持考试的沈一贯录取张敬修。

理由是:张居正有功于国家,给他儿子开个后门,并不算什么。

但是沈一贯却严词拒绝,如果他张敬修能够舞弊的话,考卷为什么还要遮住名字呢?而就是在这一年的会试里,张敬修落榜。

后来沈一贯在张居正统治的十年里,再也没有参与到考试之中,张居正这三个儿子接连考中。除了张敬修有一次失利之外,其他都没有过一次失利。

这要是说没有舞弊的话,那总感觉是拿人当白痴。

个人待遇

张居正作为明朝当时的一把手,待遇肯定不会低到哪里去?但再怎么高,也应该在皇帝之下才对,而张居正的待遇可是在皇帝之上。

皇帝坐的轿子抬的人数最多不过二十人,因为就算他是皇帝,坐的也是轿子,一个轿子抬的人,能多到哪里去?

但张居正坐的可不是轿子,是古代版的房车。

张居正坐的轿子起码有五十平,其中的前半部分是客厅,用来接见官员,而其中的后半部分则是卧室,用来睡觉。

最令人弹目结舌的是,这个轿子竟然还有走廊,而且轿子里面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毕竟他张居正是谁?还要有两个仆人伺候。

这顶轿子多少人抬呢?整整三十二个人一起抬,是一起抬,不是间歇。

而这三十二个人不是机器人,抬的时间一长,也会累,累了就得替换。因此,至少还有五十个人跟随在轿子的后面。

可想而知,在当时,张居正出行是多么威风的一件事情。

而张居正坐这顶轿子的场所并不是仅仅只在京城,包括他去的任何地点,就连万历六年,他回荆州老家安葬亡父张文明,坐的也是这顶轿子。

他的轿子已经超过了皇帝的待遇,这要是放在朱元璋时期,恐怕他十个脑袋都不够看。

这顶轿子的制造者是真定知府钱普,他为什么要制造这顶轿子呢?因为要讨好张居正,只要讨好了张居正,他就不愁倒台。

这一项僭越已经足够明目张胆,但还有更加明目张胆的。

只要到张居正的客厅,都会看到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岳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副对联的下半句明显要高于上半句,因为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万国指的仅仅是国,而四方指的那可就是全部。

这副对联是别人送给张居正的,可是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的挂在自家的客厅里。而且,这幅对联还是由黄金打造。

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的话,恐怕棺材板都压不住。

他生前废除丞相制度,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却不成想,冒出来一个张居正,将他的心思放在地上,一顿乱踩。

最骇人听闻的是,张居正在任职期间,有一句口头禅,这句口头禅是:“我非相,乃摄也”。

说简单点,就是:“我并不是宰相,而是摄政”,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执行权力。

这句话,他可不仅仅是在私下里说,在公共场合也说。明朝任何一位首辅都没有他张居正这么嚣张。

万历元年,张居正在荆州建造张太师府邸,这座府邸虽然是他的家,但是他却没有出几个钱。因为由于皇帝不但为他题写对联、牌匾,还亲自出了一份资金。

皇帝都如此,湖广全省的官员要是不意思意思的话,那怎么说得过去,而全省的官员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

因此,整整花费二十五万两白银建造而成的张太师府邸,他张居正出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荆州的府邸是给家人住的,而京城的府邸是由他住的。

这座府邸辉煌壮丽到什么程度呢?到后来,张居正去世,他的这座府邸成为全楚会馆,所谓全楚会馆,就是湖广同乡会官。

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入阁未几,而富冠全楚,宫室舆马,有同王侯。”——《明史·张居正列传》

而张居正的死也相当的有意思,他是怎么死的呢?纵欲过度。

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有限的,更何况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候已经将近五十岁,他的身体再强壮也强壮不到哪里去。

而要达到纵欲过度这个目标,必须要借助外物,也就是“房中药”。而房中药都是热性的,吃的一多,身体就会出现内热。

这一点从张居正冬天不戴貂帽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别人比他年轻都戴貂帽。很明显,他的内热已经到了无法避免的地步。

而他死的时候皮肤是一片又一片,就如同鱼鳞,更加佐证了内热死亡的说法。

“多御内而不给。”——《嘉靖以来首辅传》

张居正的生前肯定不会想到他的种种所作所为,将会给他死后带来清算。

倘若不是他针对高拱,未来的首辅张四维未必会针对他,因为张四维与高拱是亲戚关系。

倘若不是他威风凛凛,万历也不会过度痛恨他,因为他是万历的老师,时不时的训斥万历,万历就已经忍在心里。

而他又要求万历节俭,但他呢?又是不怎么节俭,怎么来。只要万历是个正常的皇帝,都吞不下这口气。

原本改革变法就已经得罪官僚集团,他的生活作风又出现种种问题,以至于给了人打击的把柄,要是不出现问题,那才怪。

0 阅读:100
评论列表
  • 2023-03-30 22:15

    桑弘羊,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孙汶,都得罪穷人,得罪于人民群众了,不是得罪富人。以⬆️五个是法西斯分子。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