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数控刀客”崔瑞良:铣刀相伴20载创造效益700多万元|劳动者之歌

新黄河 2024-05-01 15:40:25

威海市埠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控铣工崔瑞良,是一名普通的85后,却又是一名不普通的“数控刀客”。20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他与铣刀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凭借不懈的努力和钻研,他设计机械加工工装50余套,开展技术革新10余次,获国家专利4项,为企业创造效益700多万元。

提升改造加工设备 提升生产效率120%以上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要踏着创新的脚步一路前行。”这是崔瑞良的座右铭。在加工某镁合金壳体产品时,由于公司没有五轴车铣复合设备,他便自行设计改装了卧式加工中心变五轴车铣复合,既解决了生产设备吃紧的问题,又把生产效率提高到120%以上,顺利完成了700万的订单量。而他设计出的压紧工装,大幅缩短工件的装卸时间,提升生产效率69%以上。

一项又一项的专利设计,源于崔瑞良的天道酬勤。“2008年,公司购买了一台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数控加工设备。为了能尽快学习使用,我特意花了700块钱报名了电脑培训班。”他告诉新黄河记者,在那个时候,700块钱可不少。当时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劝他,觉得没必要再花那么多钱去学电脑,但对于他来说,却很有必要,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在学习中成长、在工作中磨练、在比赛中提升,经过不断的深造,崔瑞良现已成为铣工高级技师,他精通操作广数、FANUC、西门子、斗山、日本小巨人、京上等数机床的操作与编程。“有位客户想加工产品,但公司的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买设备的话,需要500多万元,不现实。”这件事,让他记忆犹新,当时他没有拒绝客户,而是将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使加工的样品符合客户的标准,顺利接下了这一订单。

从“菜鸟”到“刀客” 为企业创造效益700多万元

2002年,18岁的崔瑞良开始接触数控铣这一行业。2004年,他进入威海市埠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刚进厂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菜鸟’。”他回忆道,要想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成绩,就必须不断提升技术。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有时间就跟着老师傅学习,还买了不少专业书籍研究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充电”后,他已经可以独立操作数控铣床作业了。

独立操作数控铣床,只是崔瑞良的一个小目标。“我还可以变得更强。”他暗下决心。2008年,他发现制造太阳能支架过程中的手动夹具太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于是,他便叫上同事一起钻研,改进工艺。经过两个周日夜不休的研究,终于成功地把手动夹具改成了气动夹具,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从那之后,他走上了技术创新的道路。

在崔瑞良看来,只要刻苦钻研,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机械加工难题。在加工越野摩托车轮毂辐条斜孔时,由于摇篮式旋转台造价太高,他就利用现有的4轴旋转台,用桥板连接,再增加一台单向的控制轴,实现立式加工中心4+1的模式,解决了该产品的工艺问题,使公司的加工效率提高了5倍多,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60多万元。在一线的20余年里,他根据不同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生产工艺、工装夹具、刀具进行革新和改进,设计机械加工工装50余套,开展技术革新10余次,获国家专利4项,为企业创造效益700多万元。

发挥“传、帮、带”作用 成立“大师工作室”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崔瑞良深知,企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2020年,他以带头人身份创建“崔瑞良创新工作室”,2023年又以带头人身份创建“崔瑞良大师工作室”,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攻克和解决了多项生产技术难题。完成了立式加工中心4+1设备改动以及大斜坯、十字头、大接筒、叶柄轴,摆动液压缸等十余种重点零部件加工与试制。

面对外观质量要求高、技术精度要求严、生产进度要求急的严峻生产形式,崔瑞良主动承担滑阀芯轴的试制任务,亲自动手制定方案、找方法、做工装,保障了公司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崔师傅教我的时候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就是犯错了,他第一时间不是责怪我,而是指出我出错的原因,该如何改正。”青年工人姜镇举说。面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崔瑞良做好“传、帮、带”,把工作技能经验总结整理成教材和电脑课件,利用业余时间传授给年轻的员工,并要求他们每周做好学习笔记,鼓励的同时不忘指出青年工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有机会能与数控铣这个行业高精尖的人才聚在一起,一起探讨技术,研发、改造工艺,打造属于数控铣行业的‘威海制造’。”对于未来,崔瑞良说出了他的想法。

记者:王铮 编辑:周全 校对:冬平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