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立法,杀人者爵,立功者赏,前221年,秦军横扫诸国一统天下

心游万本人 2023-02-19 14:44:09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将军王贲自燕南入齐境,齐国投降,秦完成统一。自周平王东迀洛邑,中原群雄并起,大小纷争不断。

当郑、齐、晋、楚等国你方唱罢我登场,进行激烈的霸主角逐时,没有人会想到,秦国在西陲牧戎之地,竟悄无声息地完成自我的蜕变,并以强硬的姿态侧于强国之席。

在之后的百年时间里,秦国与晋、楚及后来的赵、魏、韩三国你来我往,兵戈不息。秦商君立法,杀人者爵,立功者赏,让秦军成为战无不胜的强大军队;

关东各国都没有勇气去效仿法家进行先破后立式的改革,其军队在战场上的溃败,注定了国家在政治舞台的失声和最终消失。

战国与政治

自有史记载第一例周王室与诸侯的冲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周郑交恶”事件发生以后,周室王权旁落,诸侯挟势崛起,天下共战500余年。

长时期的历史阶段中,没有任何一方政权能够实现区域性质的、较长时间的稳固统治;长时间的对立导致地域间政治军事的针锋相对、文化思想的优劣之争。

战国之末,秦雄踞关中,意在天下,关东诸国皆不能及;诸子基于经验与现实,逐渐产生对大一统政权和君主制的广泛认同。

群雄并立与区域隔阂

荀子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武王、周成王在立国之初,先后分封了众多诸侯于中原各地。

他们本打算以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周王室的统治,但犬戎入镐京、平王东迁之后,天下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春秋时代,兼并战争连年不绝,势弱小国朝起暮亡,不能尽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后,“韩、魏、赵、燕、齐、楚……与秦为七国,亦谓之七雄。

又六国与宋、卫、中山为九国”。以大吞小的兼并时代告一段落,继之而来的是更为激烈的大国较量。

战国前中期,齐、魏、楚、秦等国军事实力和政治地位起伏不定,彼此掣肘:魏国以李悝变法、吴起强兵,魏之武卒四战立威;楚作为老牌强国,不时北上,威慑诸国;齐国进可攻退可守,两度败魏国大军,地广民丰,从士如林;

燕国地贫势弱,存于列强夹缝,仍有南窥之心;赵国北拒匈奴,西抗虎秦,号为大国;秦虽经变法,然不敌诸侯合纵,东出之业进行缓慢。

由于长时间的军事对垒和政治敌视,不同地域间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迥然有异。晏子曾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自然道理驳斥楚王蔑称齐人善盗的言论。

而楚国又何尝不是中原各国嘲讽批评的对象:周成王曾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到熊渠封子为王时,他曾自嘲“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期间已过百余年,说明“蛮夷”作为中原强加给楚人的贬称,对楚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战国后期,中原国家对楚国的畏惧已经转移到了秦国,“虎狼”成为秦国的代名词,秦人也被指责为“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除了这种政治性质的口舌之争外,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风俗和民众观念也有差别。关中其民“好稼穑,殖五谷”,多有商贾之习;巴蜀之地,“无所不通”“以所多易所鲜”;三河之地,“其俗织俭习事”;

在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取得战事方面对其他国家绝对优势的局面之前,灭国难如登天,遑论统一天下。

齐灭宋,引起诸国惊恐,群起攻之,齐险些倾覆。秦伐魏,魏割上党求和,上党郡民转投赵国,引起长平之战。

秦经孝公用商鞅变法,军事战力独步七国,仍在百年时间里没有灭掉一个国家。

贏政在人生前三十年的岁月中,用了十余年时间争权于母、舅,戡平繆毐之乱,稳定关内统治。或许没有人会想到,七雄并立、六合之局会在十年间訇然塌解。

“定于一”的现实与思想趋向

长平之战后,关东三晋再没有能力成为遏制秦国东出的坚固屏障。此后,秦虽因赵、魏、楚等国的再度联合而兵锋受挫,但这些国家的力量在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赵王所用非人,韩、魏已是强弩之末,楚国土地半已入秦、实力大损,齐国固步自封,偏安一隅。

各国都认为,只要在秦军东出时联合抵抗,便可阻挡秦军的步伐,历史的经验表现也确实如此。

但这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下:各国战力之和与秦国相当;各国心怀一气,互相没有猜忌。

在秦王政六年,赵、楚、魏、燕、韩五国军队最后一次联合攻秦时,这两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第一个前提已经不存在,这就注定了秦军击退联军的结局。

当秦与关东诸国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百家诸子在纷乱动荡的百余年乱世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大一统君主理论。荀子曰:“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荀子对圣明君王的存在极为推崇,他认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韩非是融汇道法,宣扬君制的重要人物,在他看来,“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不同于荀子对君主本人言行、品性的要求,韩非更注重以君主为核心的权力体系的构建。

在韩非的设想中,理想状态下的权力机器能够对君主只褒其功,而文饰其非,君主只需要协调权力架构中的组织运作。

无论是荀子,还是韩非,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认定君主是大一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纵使他们对君主德行、权力的讨论存在分歧,但这并不影响君主制的设定已经在学士们的交游社论中获得广泛地认同。

秦亡二周后,没有人怀疑秦人不会一直打下去,直至灭掉六国。李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才会辞别师尊荀子,西向入秦。

史载李斯“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挫伤了关东六国的民众心理:“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暴露于秦军前哨的韩、魏两国,后期对秦国无可奈何,又恨又怕。秦王政十四年,韩王请为臣。

彼时秦王的身份,已是超越普通诸侯国君主的存在,如果有一个国家能结束兵燹祸连的乱世,那也只能是秦国。

1 阅读:22

心游万本人

简介:身是心的囚笼,有那么多人困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