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朱镕基连跳几级进入常委,众人议论纷纷,邓公:他只能当第一把手

方圆文史 2024-05-16 21:04:42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奉调进京。届时,其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政坛上的一匹“黑马”,而“伯乐”不是别人,正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92年10月19日,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朱镕基连跳几级,一跃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排在江同志、李鹏、乔石、李瑞环后的“第五号人物”。

然而,对于朱镕基的“火箭式”跃升,党内外的一些同志还是提出了不同意见,个别人甚至还致信中央表示反对,他们说:“要多听意见,上来了,再下去就被动”。

尽管大家议论纷纷,但向来爱才的邓公态度仍十分坚决,他甚至明确说道:“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那么,邓公为何要力排众议扶持朱镕基呢?

事实上,这一切并非偶然,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邓公对朱镕基的考察就开始了。

众所周知,从1988年至1994年这7年间,邓公一家都是在上海过年,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上海舒适的气候,而是因为邓公的心中一直挂念着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发展。

邓公7次来沪,前4次都是由朱镕基接待的。在此期间,邓公认真听取了朱镕基对发展上海的想法,以及他对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这使他对朱镕基有了一个更深地了解。

与此同时,在这四年间,邓公也亲眼目睹了上海在朱镕基等人的领导下的稳健发展,尤其是他提出要大力发展浦东,更是得到了邓公的赞同和支持。

1989年11月后,邓公相继辞去了担任的领导职务,将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年轻同志,但他仍时刻关注着上海的改革开放事业。

比如1990年2月中旬,邓公由沪返京后,就曾对政治局的领导们明确说道:我已经退了下来,但有一件事还是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发展问题,大家还是要关心一下……

在邓公的指示下,李鹏总理当天下午就让秘书致电朱镕基,让他尽快拿出一个书面报告。而这也就是意味着,发展浦东的计划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第二天,朱镕基便将这个报告交了上去。

报告上交后,朱镕基仍不断游说中央领导,邓公也再次出面,以增强他们下定决心的信心。

一个多月后,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自此,上海浦东的发展正式提上了日程。

1991年初,邓公又一次来到上海,一方面听取朱镕基对浦东改革发展的想法和计划,另一方面则对他提出鼓励和支持,“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

有了邓公的鼓励和支持,朱镕基正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其激进的改革作风,那时的他还被人说成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甚至说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派”。

然而,尽管外界流言蜚语很多,但朱镕基的改革之心始终未曾动摇,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加快上海的经济发展,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实现腾飞,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事实上,当时外界不单质疑朱镕基,更加质疑改革开放是否真的正确可行,这场改革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这些问题,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时年88岁的邓公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去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的讲话,即著名的——“南方讲话”。

这次讲话过后,大部分人对改革开放有了全新的认识,困扰良久的迷雾也渐渐散去……

1992年10月,“思路广,敢挑担,敢碰硬”的朱镕基顺利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次年3月又被任命为副总理。此时的他,已然迎来了个人仕途生涯的巅峰。

事实证明,邓公慧眼识人。朱镕基进入中央高层后,一度在经济领域扮演起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多次出面稳定金融秩序,解决通胀、平抑物价等问题。

对此,邓公多次评价他是一个: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同时又懂得经济的“难得干才”。

1998年3月,即邓公逝世一年后,朱镕基被正式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一直干到2003年退休。

尽管朱总理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20 阅读:5541
评论列表
  • 2024-05-17 19:47

    朱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永远爱戴您

  • 2024-05-17 14:51

    伟人!

  • 2024-05-18 07:16

    伟人朱总理

  • 2024-05-18 14:18

    伟人

  • 2024-05-19 13:35

    人民的好总理,为我们农民做了不少事

方圆文史

简介:文史专栏作家,历史文学研究爱好者,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