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老家溪口竟是这支部队解放的,师长年仅29岁,后来成副总长

伏生百年 2024-05-19 09:23:06

1948年下半年我军三大战役的开展,使得国民党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渐次瓦解。美国人似乎也不再信任蒋介石,拒绝了他所有的援助请求。

1948年12月中旬,在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的配合下,美国舆论加紧放出“蒋介石下台”和国共“和谈”的空气。蒋介石在压力之下,不得不表示要以“主动下野”的办法以促成国共“和谈”。

12月下旬,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施加压力,要逼他下台。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布第三次下野,当天下午,他离开南京,匆匆赶往浙江。晚上,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为他举办了欢迎宴会。

第二天,蒋介石就返回了家乡—奉化溪口镇。

然而,蒋介石恐怕没想到的是,这次回乡,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

1949年12月,蒋介石飞往台湾,再也没有回到大陆。

在台湾的日子里,蒋介石一直坚持着“反攻大陆”的口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1962年,蒋介石的身体状况开始出现异常。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的心脏功能变得微弱。当夜11点,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享年88岁。

蒋介石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他的棺材不要下葬,等待有一天能够葬回大陆。

蒋介石去世后,他为蒋经国接班铺平了道路,宋美龄明白自己与蒋经国关系疏远,放弃了她一生追求的权力,选择飞往美国度过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统一成为主题,蒋经国秉承着蒋介石的信念,积极推动此事。1987年,蒋经国宣布允许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这一举措结束了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蒋家后人开始频繁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

1993年,蒋介石的长孙媳徐乃锦带着女儿蒋友梅来到浙江奉化溪口,扫墓祭祖。接着在1996年,蒋介石的直系孙子蒋孝勇也来到这里。尽管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但这次溪口之行成为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

此后,越来越多的蒋家后人来到溪口,缅怀先人,表达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大军过长江,国民党军构建的长江防线被各个击破。

5月16日,三野第7兵团21军兵锋所指一个特殊的地方——浙江奉化溪口镇。这里是蒋介石的老家。

1949年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回到溪口休养,虽然休养,但国民政府的事务仍然由蒋介石处理,因此溪口也成为国民党实际上的统治中心。

解放军渡江前,蒋家妻儿已经飞往了台湾,只有蒋经国陪蒋介石留在了溪口,祭祀了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地。

蒋介石是个孝子,他知道这一去应该就不会回来了。

4月21日夜里,蒋介石与蒋经国在武岭学校的大礼堂看戏,蒋经国出门接了一个电话,蒋介石闻讯后迅速离场。礼堂内的其他人此时还不知道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消息。

第二天,蒋介石赶到杭州与李宗仁、何应钦等人会谈,成立“非常委员会”。次日,他又匆匆赶回溪口。

4月24日,送走了媳妇和四个孙子、孙女之后,蒋介石让蒋经国传令给一直在待命的“太康号”舰长黎玉玺,明日启程。当天夜里,蒋经国独自回到出生并长大的丰镐房。

从宁波镇海港出发是溪口出海的传统路线,但蒋介石认为一旦我军占领宁波,一定会抢占镇海港。抢占了镇海港,就把宁波的出海口堵死了。那样的话,即便他有三头六臂,也很难逃脱出来。基于这一考虑,蒋介石决定走象山港,从嵊县到象山港一路全是山路,便于隐蔽,速度也会比较快,到了象山港再乘坐军舰出海。

4月25日下午2时,蒋介石一行来到象山附近的头江口。因为水浅,只得先上竹排,再换乘汽艇,到达早就停在头江口外清江上的“太康”号军舰。

站在甲板上,蒋介石望着涟涟水波默默无语。

从此,他就和家乡永别了。

1949年5月16日,21军第61师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向溪口逼近。

5月24日凌晨,21军61师师长胡炜收到第21军军长滕海清的电令,限61师于2日内攻占溪口和奉化。

在接到电令后,61师师长胡炜与政委王静敏经过12小时的紧张准备,于下午1点率领大军开拔,为了完成军部下达的任务,61师全体人员在胡炜的率领下,以每天强行军130公里的速度火速插向溪口和奉化。

第181团负责攻取奉化,第183团负责攻取溪口,第182团随师部居中策应。

当天晚上,华野第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又给胡炜下达了新的作战指令,命61师当天之内攻占溪口、奉化。

在接到命令后,正准备埋锅造饭、安营扎寨的61师,来不及休息,继续连夜强行军。经过一夜行军,61师终于于第二天拂晓赶到奉化和溪口,所幸路上没有遇到大的抵抗,61师胜利占领奉化和溪口。

5月25日,第21军61师181团进入奉化,奉化县城解放;61师183团解放了溪口。

与其说解放,不如说是接管,因为此时的溪口已无蒋氏一兵一卒。

而在此前一个月,也就是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最后一次告别家乡,离开溪口,几经辗转在象山港登上“太康号”军舰去往上海。

当天,183团军容整齐,迈着矫健的步伐开进溪口镇,镇上的商铺有的仍在营业,路上行人不多,但是路边溪口镇的镇长带着一些人正举着旗子列队欢迎。

据说,这个镇长刚上任没几天,是蒋氏离开前专门从一户出身贫寒的家庭中挑选出来的。

183团从镇上穿过之后,继续向前,随后挺进的61师师部则驻扎在了溪口镇。61师的司令部就设在蒋氏故居丰镐房。

当时看管丰镐房的是一名50多岁的老人家。我军说明来意后,老人家没有任何阻拦,配合我军对房内的物品作了登记,贴上了封条。

在丰镐房内,战士们发现存放了几十袋大米,还挂满了火腿,香肠,放着几十坛好酒。

解放军驻进丰镐房后,吃的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到乡村中去采购,从未动用过蒋介石家中的任何东西。

部队抵达溪口后,年仅29岁的61师师长胡炜非常兴奋。正在此时,师部收到毛主席的一封电报。毛主席指示部队:占领奉化后,不要破坏蒋介石的祖宅、祠堂和其他建筑物。

粟裕、王建安等部队首长也打电话给胡炜,让他好好保护好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避免战士们因为情绪冲动而做出过激的行动。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蒋介石曾先后三次派人到毛主席的家乡韶山,破坏毛主席的祖坟,企图在风水上对毛主席形成干扰。毛主席如今的一封电报,显然是以德报怨,是大仁大义之举。

61师很好地贯彻了主席的指示。师长胡炜亲自到蒋母墓地查看,吩咐守墓人一定要把房子和墓地看护好,不允许任何人对此地实施破坏。

当时,官兵们的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一日三餐只能喝稀饭,但丰镐房里存放的20多袋大米,颗粒未动,其他所有物品也同样被保护起来。

溪口蒋氏故居的保护,此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

1956年,周恩来总理请爱国人士章士钊给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写信,信中提到: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蒋介石收到信件后非常感动。

解放溪口后的第二天,61师师长胡炜、政委王静敏等人到溪口镇上走走,经人指点,他们来到蒋母墓旁边的慈庵,其实这里才是蒋氏的真正住所。

其实蒋介石和宋美龄回溪口一般并不住丰镐房,而是住在蒋母墓旁。蒋母王采玉墓地在溪口镇外的白岩山鱼鳞岙,坟侧不远筑有几间平房,当地人称坟庄,蒋介石题名为“慈庵”。

蒋介石回来在此居住以示至孝。

蒋介石和宋美龄各一间卧室和盥洗间,还有客厅书房会议室,其他是卫士居住。

慈庵看似几间普通的平房,内部却装饰得非常豪华,家具全部是外国的洋货。地上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卫浴设备一应俱全。

他们来到宋美龄的卧室,刚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但又不知香味从何处而来。四处打量一番,房内种植了一株兰花,正在傲然吐芳,满屋幽香来源于此。

26日午饭后,胡炜又到达镇东的武岭中学,这所中学是蒋介石出资修建的,校长和学生听说解放军来了,怀有很深的误解,纷纷离校。

在溪口驻扎了两天后,5月27日,61师奉命挺进定海,全师向宁波集结。

因溪口是沿海到浙东山区的必经之路,再加上此地特殊,胡炜让政治工作做得最好的师政治科科长马贝禾带领一个营留守在这个弹丸小镇。

大量事实说明,无论是61师大部队还是马贝禾的留守部队,均做到秋毫无犯,纪律严明。

原武岭学校的蒋校长,胡炜几次派人去他家请他出面主持全镇事务,他都退避三舍,避而不见。

后来,他不请自来,率二三十人,放着鞭炮,抬着杀净的几头猪和几坛黄酒,前来慰劳61师执行留守任务的同志。

蒋氏宗祠由新老两座祠堂组成。老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新祠堂则是上世纪30年代由蒋介石亲自主持修建的,他还为其题写了“忠孝传家”的牌匾。

溪口是浙东四明山与天台山间的一个小镇,三面环山,一面临剡水,风景秀丽清幽。由于它是蒋介石的老家,因而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不免为国内外所注目。

丰镐房是蒋母王氏及其原配毛氏的住处,是一幢老式住宅,面对剡溪临街而建。砖砌的大门,进门后有一段很整洁窄小的甬道。走过一个月门是一处小庭院,正北一座大厅堂,匾额上是吴稚晖书写的“报本堂”三个大字,这是专门供奉蒋氏祖宗牌位的地方。

两旁厢房是两层的住宅,楼上留有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卧室。

蒋母和毛氏住在东厢房,西厢房楼上有一个小佛堂,她们生前每天早晚在这里念经拜佛。

在老宅西首还有一幢小洋楼,据说是给宋美龄盖的,也有说是给蒋介石办公用的。

后面一排水泥房子是警卫人员住处。

(作者:孔猛 选自公众号:息陬孔猛,如侵权请私信本人删除)

0 阅读:10

伏生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