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其亡,必让其狂!犯了这“五个大忌”,上天会收走你的福分

大麦说说 2024-04-09 10:06:22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古人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这句话源自古代的经典故事。其典故与商朝的一位君王太甲有关。

在商朝时期,太甲皇帝自幼丧父,性格顽劣,沉迷酒色,对百姓残暴不仁,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宰相伊尹,看着太甲如此不务正业,非常忧虑。他多次规劝太甲,希望他能向历史贤君学习,但太甲根本不听,反而越来越滥用民力,暴虐嗜杀。

为了挽救这个国家,伊尹不得不采取措施。他在商汤的墓地里建了一个桐宫,将太甲关押其中,让他闭门思过,期间不允许他参与任何娱乐活动。在桐宫的三年里,太甲只能阅读伊尹给他的书籍,慢慢地他了解了祖先们历经艰难打下的江山的不易,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

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确认他已改过向善,才将他接出桐宫,重新让他执掌政权。在伊尹的辅佐下,太甲变得勤政爱民,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也为后世的新兴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甲在改过自新后,深感自己的过错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有感而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这句话既包含了他对自己过去无道行为的反省,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决心和展望。

人生在世,福分天定,但亦有人为。若是不慎犯了以下五大忌,恐怕会自损福缘,不可不慎。

第一大忌:自甘堕落。

《孟子》中的警言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战国时期,孟子在教导他的学生时,特别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他告诫学生们要避免“自暴”和“自弃”的行为。“自暴”指的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则是指心里想的不是仁义,而是自我抛弃。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仁是人类社会最安乐的住宅,义是人类社会最正确的道路。如果一个人自暴自弃,那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追求仁义,也就失去了与人交流和共事的基础。因此,孟子认为,对于那些自暴自弃的人,我们无法与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或合作。

此言非虚,它像一面明镜,映照出那些自甘堕落者的悲哀。

遥想古时,楚汉争霸之际,项羽一度威震四方,然而垓下之战后,他因一次失败而自暴自弃,最终选择了自刎乌江。一代英雄,因何落得如此下场?正是那自甘堕落的心态,让他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再观今人,多少才华横溢的青年,因一时的挫折或困境,便自怨自艾,放弃了追求和梦想。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烟酒声色之中,将大好青春虚度。这不正是现代版的自甘堕落吗?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如同折翼的鸟儿,再也无法翱翔于蓝天。

自甘堕落者,即是如此。他们放弃了向上的力量,任由自己在泥潭中沉沦。即便命运之神将再好的机遇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难以把握,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进取心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久而久之,福气也会离他们远去。

这正如那句俗语所说:“天助自助者。”一个人只有不断努力、自强不息,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和福气的降临。

那些自甘堕落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指尖溜走,与福气擦肩而过。

时刻警醒自己:切勿自甘堕落!要保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勇往直前,才能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福气。

第二大忌: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是人性中常见的弱点,正如那句古老的警句所言:“骄兵必败,骄者必失。”

当我们沉浸在一时的成功或好处中时,很容易忘记初心,迷失自我,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

想想《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犯罪后一度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智慧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内心的折磨和法律的制裁。

这正是得意忘形带来的后果,它让我们忽视潜在的风险,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

历史也给了我们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三国时期的马谡,因得意忘形而失守街亭,最终导致蜀汉北伐的失败。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实力和战场的复杂性,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现代人常说:“成功是暂时的,失败是常态。”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得意忘形。

成功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节点,而不是终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谦逊,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取得成就时,不要得意忘形。要坚守初心,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三大忌:欲念膨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古语道出了人性中对利益的渴望,然而,当欲望无限膨胀,不知满足时,人们便会陷入无尽的苦恼和纷争之中。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知足者富。”真正的富足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

《百年孤独》中描绘的马孔多镇,就是一个欲望无限膨胀导致毁灭的缩影。镇上的居民为了追求黄金与财富,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却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混乱。这正是欲念膨胀带来的恶果,它让人们迷失在物欲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民间有句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形象地揭示了欲念膨胀的危害。

当一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他就会像贪婪的蛇一样,试图吞噬一切,最终却可能因为消化不了而撑破肚皮。

这样的人,即使拥有再多,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因为他们总是在追求更多,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现代人常说:“欲望是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则是毁灭的根源。”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欲望的双面性。

适度的欲望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当欲望失控时,它就会变成一头猛兽,吞噬我们的理智和幸福。

第四大忌:怨天尤人。

俗话说得好:“怨天尤人不如怨己何不谨言慎行。”这句话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常常抱怨命运不公、指责他人不义者的真实面貌。

他们往往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不仅让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受到影响,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抑和不适感。

在古代,有一位书生,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因此常常抱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他整日怨天尤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不满和指责。然而,他的这种消极态度并没有改变他的境遇,反而让他逐渐失去了朋友和亲人的支持,生活越发困顿。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怨天尤人并不能改变现状,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机会和福分。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足够谨慎和恰当。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和幸福,首先要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抱怨是最无用的情绪。”这句话告诉我们,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消极。

我们应该学会正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沉溺于无尽的抱怨之中。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谨言慎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第五大忌:听信谗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古人的这句警言,如同晨钟暮鼓,时刻提醒着我们,那些花言巧语、面带谄媚之色者,往往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

谗言,就像糖衣毒药,甜蜜而致命,轻易侵蚀人的理智。

遥想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因听信蒋干的谗言,误杀了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从而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这正是听信谗言的恶果,它让人失去理智和判断力,做出错误的决策。

再看今朝,多少人在职场中、在生活中,因听信一些不怀好意者的谗言,而误判形势、错失良机。

谗言如同迷雾,让人迷失方向,即使拥有再好的机遇和条件,也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的智者,应该学会辨别谗言与忠言,不被甜言蜜语所迷惑。

因为谗言虽美,却可能让人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忠言虽逆耳,却能让人在关键时刻悬崖勒马。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这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是非之言,我们要学会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所干扰。

人生在世,福缘难得。要想保持住自己的福分和好运,就要时刻警惕这五大忌。

只有做到不忘初心、谦逊谨慎、知足常乐、积极向上、明辨是非,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和幸福。

愿诸位皆能深悟此理,远离这五大忌,求得一生平安顺遂、福缘广聚!

0 阅读:2

大麦说说

简介:自己的解读,冷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