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中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竟是写给朋友侍女寓娘的

无心随墨 2024-04-22 08:36:25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的名句,也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影响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大多数讲解者都说,这句词所写,体现了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这样的解释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却并不一定符合苏轼的本意。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一首赠诗,赠送的对象就是王定国侍人寓娘,而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本是出自寓娘之口,苏轼写入词中,正是为了表达对寓娘的赞美。

王巩,字定国,是真宗朝宰相王旦的孙子。王巩能诗擅画,和苏轼莫逆。熙宁十年(1077年),四十岁的苏轼调任徐州知州。王巩前去拜访,他们游山玩水,饮酒吹笛,荷月乘兴而归。在苏轼亲自建筑的黄楼上,对王巩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可见他们的关系之好。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为苏轼的好哥们,王巩也未能幸免,“坐与苏轼交通,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宾阳)盐酒税。”在受苏轼牵连的亲友中,王巩可以说是被责罚最重的一个。

对于王巩,苏轼愧疚至极,“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王巩因贬谪,受尽冷眼,看尽炎凉,几乎家破人亡,自己也差点因此而死。但他并不因此怨恨苏轼,而是对苏轼还经常安慰。

在王巩最艰难的时刻,却有一个身份卑微、身体柔弱的歌女,给予了王巩温暖和力量。这个歌女就是题目中的寓娘。从1079年到1083年,王巩与寓娘在宾州生活了三年。在寓娘陪伴下,王巩不仅没有沉沦,还诗酒相伴,游山访古。王巩奉旨北归时,宴请苏轼。苏轼却发现自己的好朋友,经此磨难,反而容光焕发,而其性情也越发豁达。询问下才知道,这都是寓娘的功劳。他问寓娘,“岭南应是不好”,寓娘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听罢,苏轼不由一惊,望着眼前的柔弱女子,他的内心受到了触动。这是知己之言啊!他再也忍不住,挥动毫颖,为寓娘写下了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说自己常常羡慕王巩,他如玉雕琢,神采非凡。那样的那子,就连老天也怜惜他,为他赐下肤如凝酥的佳人陪伴。佳人一曲起,清歌从美人洁白的牙齿间传出,让南国的炎炎夏日,霎时就如凉风吹来,雪花飞舞,变作了清凉世界。

王巩与寓娘在外数年,终于遇诏归来,可是再看他们,却越发年轻。我看着动人的寓娘,她在微笑,而微笑中似乎还有岭南的梅花香。我问她,岭南应该生活不好吧?她却淡然回答,我心安之地,便是故乡,有什么好与不好呢。

在这首词中,苏轼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寓娘的美貌与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如“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又将寓娘的坚韧与乐观与大自然的壮美相结合,意境深邃而悠远。

苏轼认为,人生不应被名利所累,而是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寓娘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优雅与从容,不正是这种人生追求的体现。序中的柔奴,也就是寓娘。柔奴不柔,却有三分刚毅,更带有七分随性与洒脱,怎能不令苏轼慨然赞美。这首词,苏轼难道只是为赞美了寓娘的个人品质,他更是通过寓娘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越世俗、追求自由与真我的向往,这也可看作是他对自身遭遇的抒发与慰藉。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