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史海掣“鲸鱼”

辽沈晚报 2024-01-07 06:06:06

□杨不寒

作家滕非是一个长期有志于传记文学的作家,对宋代历史亦有深入的沉潜钻研。《包拯传:大宋孤勇者》是他继《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之后,最新推出的长篇人物传记。在一般性的认知或想象中,包拯是一副青天大老爷的形象,稳坐开封府衙。他断案如神,铁面无私,并且这张铁面有着黝黑的色泽。这样的形象虽然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期待和历史文化想象,却与史实存在着一定出入。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鲁迅所谓“民族脊梁”般的为民请命者,包拯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实在有必要得到系统的考镜,以免其像鲸鱼入海,在历史滚滚的波涛中被隐去真实面目。滕非这部新作充分显示出在史海中钩沉这条“巨鲸”的抱负,翔实细致、繁简有度,并且笔调从容,畅然可读。

《宋史》中的《包拯传》仅500余字,包拯的生平散落在各种奏折、方志、家谱、野史、散文及随笔中。《包拯传:大宋孤勇者》广泛搜集、甄别了这些文献材料,并以熨帖的想象、同情的理解补充还原了诸多社会的、生活的、心理的细节,力图完整而生动地勾勒出包拯的一生,再现一个面目清晰的包拯形象。

纵观全书,在按时间顺序为包拯作传的基础上,作者还以事件、主题以及人物等不同的分类方式,叙述包拯的仕途经历与政治作为。

作者对包拯形象的还原——毋宁说是塑造,也比较成功。历史本身就处于我们的叙述之中,而所有的叙述都具有倾向性与虚构性。在滕非的书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大宋的民生吏治、旱涝饥馑、官员履职情形、军队驻防状况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费心费力,构成了包拯仕途人生的底色。同时,作者也指出:“包拯是一个深谙百姓疾苦、洞悉官场潜规则的人。”他固然刚直犀利、疾恶如仇,但也并非是毫无城府和计谋的莽夫。对“官场潜规则”的洞悉,并不说明包拯是一个世俗甚至庸俗之徒,反而是他智慧的一种表现。而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秉性,洞悉潜规则而不潜规则的坚守,更有力也更真实地刻画出一个完整而高贵的灵魂。

当然,“不虚美,不隐恶”一直是著史的基本伦理,此伦理同样也适用于传记文学。在对包拯的形象塑造中,滕非毫不避讳地引用了欧阳修等人对包拯“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之类的保守评价。虽然作者对此引而不论,但也足以把读者带回包拯担任谏官时的历史现场中,一窥时人眼中的包拯,了解到包拯其人与北宋朝堂的复杂性。

对一部传记文学来讲,仅仅书写传主的政治作为是不够的,那会让人物缺乏烟火气息和血肉温度。因此,书中还介绍了包拯的成长环境、感情经历以及家庭情况。像《朝堂重臣》一章中,“真正让他难过的是自己年老无后。儿子死了,唯一的孙子也死了。每当想起这些,包拯就难过得一句话都不想说”这样的句子,显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因为作者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古人寄予了一种同情,我们也就并不觉得这样的细节失真。事实上,唯有在这种同情之理解的基础上,传记文学的书写才会显得活泼而真实,并且动人性情。

需要指出的是,对包拯真实形象的努力钩沉,并不是为了推翻甚至否定传奇小说中的“包青天”想象。滕非兼具小说家的身份,在《少年底色》一章中,谈到古代野史稗说对包拯形象的塑造时,他就站在小说家本位径直指出:“宋代文化产业比较繁荣,随着各类笔记小说的出现,人们对当时的物产、风貌等社会现象有了十分精彩的描述和见解。尤其记载名人的轶事典故,更是言简意赅又文思隽永,因此也广为后世流传。这些类似《世说新语》的笔记小说比起正史,往往更能把当时一些重大人物和历史事件记录得丰富精彩。”有鉴于此,滕非在行文中大量征引有关包拯的传奇小说、民间逸闻以及影视作品,将之与信史记载相互佐证。当我们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真实,再回头去看关于包拯的那些文学艺术书写,恐怕会另有一番感想。换句话说,我们约略能从滕非的写作中,看见现实是如何被转化为文学的某些规律现象;而这些规律现象中,又进一步揭示出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想象的心理图式。

在滕非的叙述中,包拯既是正直官吏中的一员,也是通过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更是在俗世洪流中坚守自我的一员。当然,他也是带着一腔孤勇,固执地越过重山后,重新理解人生的一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坚韧、伟大而又孤独的灵魂,都值得我们在今天重新去钩沉、检视与体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