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专业作家之赋家宋玉

苗馨影视 2022-07-17 20:12:57

屈原之后,楚国出现了一批以宋玉为代表的赋家,历史是明白的,账可这么算:

宋玉楚国鄢都(今湖北宜城)人,主要活动于顷襄王时期,是襄王的文学侍从。宋玉有才华,“识音善文” ,善取悦迎合“好乐爱赋”的君王。宋玉的作品相传有十余篇,由于时代久远,后世说法不一,比较确定的有《楚辞章句》所录《九辩》,《文选》所收《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其主题不外于感伤与艳情。

一、《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王逸认为是宋玉为悲悼其师屈原而作,“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后人一般不取, 而认为是借悲秋抒发“坎康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望造出一个受群小排挤, 以至流落他乡,贫苦狐寂、坎坷不遇、惟悴自怜的才士形象。篇中也有对楚国腐朽政治情状的揭露批判,但并没有屈原那样深广的忧愤和追求理想的巨大热情:“ 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篇中也有个人失意的不满,但并没有屈原那样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对抗精神,反而以清高为掩饰,屈服于社会势力的压迫:“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

宋玉不像屈原那样具有与王室同宗的贵族血统,在显赫的政治地位上经历人生剧变(出身、地位),因此缺少屈原那样“存君兴国”的抱负理想,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伟岸的人格与博大的胸怀。《九辩》的哀愁,主要是一种狭小的、压抑的感伤,基调是“惆怅分而私自怜”,吟咏个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与屈原的强者形象、阳刚气质、浪漫精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相比,宋玉显现出明显的弱者心理、阴柔气质、感伤精神和表达上的委婉曲折。从某种层面上看,与屈原的“露才扬已"(班固语)相比,宋玉似乎更加“风流儒雅"(杜甫话)。

宋玉在《九辩》中因承屈骚、借悲秋以言情的抒写方式,怀才不遇、矢志不平而又清高独守、孤芳自赏的诗人形象,为后世同情诗人的情感抒发与表达确立了轨范,秋天也因宋玉的情调被赋子了“悲”的根本内核,宋玉因之成为”千古悲秋之祖”,与屈子的“伤春之心”一起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借景怀的传统表现方式。宋玉的文才,他的遭遇和牢骚,乃至他的见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 都吸引了后世在专制势力压迫下无力反抗而标榜清高、自惜自怜的文人,写出许多悲秋的文赋诗词。且看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帐望干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于此可真切感受到老杜对宋玉情怀悲悯的心情。

宋玉的创作明显受屈原的影响。《九辩》 中直接袭用或间接采用《离骚》 《哀郢》等作品中成句的地方,共有十余处:复述屈原论调,模仿屈原语气的地方更多。但绝不是说,《九辩》 只是一篇模仿之作, 它有自身显著的特色。宋玉极其善于选择具有定特征的景物与幽怨哀伤的感情融化在一起来抒写, 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烘托出阴暗时代被压抑者的心理。如草木摇落、天高气清、潦收水清、寒霜袭人、群燕辞归、秋蝉寂寞、大雁南游、鹃鸡悲鸣、蟋蟀宵征的秋景,登山临水的别情、贫士失职的悲愤、羁旅无友的寂寞的愁情,风声、落叶声、鸟啼虫鸣声,与诗人的穷愁潦倒的感叹声交织成一一片: 大自然萧瑟的景象与诗人孤独的身影相互映衬,情景互映,可以看出作者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笔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分别写楚怀王和楚襄王梦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内容相似。而前者以铺陈高唐的景物风光为主,后者以描摹神女之美为主,都写得情致飘渺,极富韵味。如:写高唐雨后之景,渲染其百川汇集,水石相激,声振天际,猛兽因而奔逃,虎豹因而失气,鸷鸟因而窜伏,鱼鳖因而惊恐,把高唐险要、磅礴的气势,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

之后,又摹写万木繁茂,芳草丛生,风声悠扬,众鸟和鸣。张驰之间,跌宕生姿。又如《神女赋》对神女美貌、神态的描写:“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分,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此篇不但写神女容光焕发,体态闲雅,含情脉脉, 来去恍惚,也与她洁身自持,可慕而不可狎。文笔委婉曲折, 状貌传神,肆意铺陈,而且曲终奏雅,略陈讽谏之旨,已开汉大赋之先河。 《登徒子好色赋》渲染东家之子之美:“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皆可谓极尽声色。孟修祥在《楚辞影响论》认为:“热衷于艳情,沉溺于感伤,和谐的统一。 源于弱者的自慰情结, 出于弱者心理补偿需求。”于此可以看出屈宋的异同。

三、《风赋》是一篇咏物赋, 又是一篇寓言赋, 将风分为“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通过对王公贵族与普通人生活的对比描绘,鲜明揭示了贫富对立的楚国社会状况。文章构思极具特色,描写细腻,如对“大王之风”连用“生”“起”“侵淫”“盛怒”“缘”“舞”等36个动词,充分体现了宋玉体物工妙的艺术才华。从骨子里看,宋玉《风赋》将风分为“雄风”与“雌风”,实脱胎于《庄子.齐物论)将风分为“天籁"和“地籁”。维庄于所描写的“天籁"与“地籁”与宋玉所描写的“雄风”与“雌风”,在艺术上却各有干秋。这主要是因为宋玉借鉴了庄子的写法,又注意了翻新出奇。元代郭翼《雪履斋笔记》云:“古来绘风手,莫如宋玉雌雄之论。”可见其艺之超绝。

宋玉的文学创作,突出显示了楚文学在战国后期的状况,他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从审美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创作,这在客观上使他和屈原一起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专业作家。

以屈宋为代表的战国楚文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浪漫文学的先河,在文艺思想、创作精神、表现手法、体裁形式、修辞技巧等各方面都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