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案例分享:MCS治疗脑梗后三叉神经痛1例报道

百姓健康频道 2024-04-23 16:17:03

【CMT&CHTV 文献精粹】

导语:脑干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罕见但极为痛苦的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如三叉神经减压手术或神经毁损术,对于这类病症往往效果有限,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运动皮层电刺激(MCS)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近,《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脑干梗死后三叉神经痛1例》的文章,报告了一例使用MCS治疗脑干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这项单病例报告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部分,作者首先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患者为44岁男性,因“右侧面部麻木7年伴疼痛3月”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硬化病史。专科体格检查显示,患者右侧面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的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的分布处都有痛感和麻木感。MRI检查提示邻近右侧三叉神经根入口处的楔状病变,排除了多发性硬化症和血管压迫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图:患者7年前的磁共振成像结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运动皮层电刺激手术。手术中,医生利用神经影像导航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术中皮层电刺激等精确定位到运动皮层。在硬膜外中央前回区域放入4触点条状双电极。术后1天连接刺激发生器,先行试验性电刺激1周以上,确定有效后再永久植入刺激脉冲发生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VAS评分发生显著变化。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7~8。于术后第2天首次开机,调节电压为1.5V,刺激脉冲持续时间为180μs,频率为40Hz,患者的VAS评分降至6~7,改善效果大于10%,且疼痛和麻木范围由放射状的大范围变为几个固定的区域。术后第4天,调节电压为2.0V,刺激参数无变化,患者感觉与术后第2天相比无明显变化。

图:患者入院后磁共振结果

术后第6天,调节电压增至2.5V,患者感觉与术后第2天相比无明显变化,但走路步伐加快,每分钟约40步,走路不稳的感觉消失。然而,术后第8天患者自觉面部麻木感加重,走路不稳。术后第10天,患者感觉麻木感和之前类似,并无明显好转。术后第14天,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手术取出刺激器。术后半年随访,患者面部麻木感和疼痛感与之前类似,走路不稳,拒绝了再次植入刺激器。

最后,作者分析了MCS治疗脑干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机制。脑桥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机制可能是脑桥梗死后病变涉及到脑桥上三叉神经脊束核通路,从而导致痛感传导,引起面部麻木和疼痛。MCS治疗中枢性疼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刺激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对疼痛的抑制作用有关,也可能通过加强脑内某些区域释放阿片类物质从而抑制疼痛。

作者认为,目前MCS的应用尚有局限。其对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只有54%,且本例患者疗效只有1周左右,1周后症状加重,提高电压也不能改善疗效。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电刺激后,患者对电刺激的脱敏作用,导致面部麻木感加重。此外,术后电极片稍滑脱,位置有轻微变化也可能影响疗效。

作者指出,尽管MCS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脑干梗死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罕见病症,其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究。本例患者的治疗经验表明,MCS可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症状,但长期疗效尚不明确。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MCS的最佳刺激参数、长期疗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以为这类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付仕宇,杨治权.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脑干梗死后三叉神经痛1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 2024, 49(1). http://xbyxb.csu.edu.cn

编辑:多鱼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

0 阅读:0

百姓健康频道

简介: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电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