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队伍中,走出了一位知名女考古学家

宗岩考古 2023-06-11 01:31:02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将于23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抗美援朝纪念章

今天老李要讲的是中国考古学界唯一参加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女考古学家,我的校外指导老师朱非素先生。

2012年朱先生退休后的留影

朱非素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出生于1937年,逝世于2014年。她逝世后的2016年,因《石峡遗址》一书,荣获全国考古大会最高奖--金鼎奖。这样一位知名的女考古学家,曾经是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队伍中的一员。

朱先生的获奖作品

朱非素先生14那年岁参军,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家乡温州报名参军。我在广东做研究生实习的时候,曾经在数次住在朱先生家,其间,也观看过朱先生年轻的时候那些黑白的影集。

参军后,经过短期培训,少年的朱非素历任卫生员、护士。虽然在后方医院,当也要经常徒步行军,行军过程中,遭遇美国飞机轰炸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后来也感觉到美军的轰炸好像是例行公事,被咱们志愿军摸到了规律;后来,先生因天生嗓音甜美,被调入军一级的文工团任歌唱演员,行军期间在路边唱歌,鼓舞战士士气。每当我问她一些在朝鲜战场的细节时,她从不愿多提,只是说没有再经历过那么残酷的事儿了,比较起来,我很幸运。

当说起她复员后自己复习功课准备时,我特别佩服先生,没念过中学,通过自己复习功课,考大学,而且,考上了北大,神了!她笑笑说,复习功课勤奋就行了,刚从朝鲜回来,复习功课这点事情算不了什么。

朱老师还曾经给我讲述,她曾经作为志愿军的代表到西南地区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的风景非常美,民歌的旋律更美;讲到西南的山路,非常的不好走,负责护送他们的解放军为她牵着马,接送他们演出。看她的个子小,经常用手一抱,就把她放在了马背上。听朱老师讲这段话的时候,看她脸上洋溢着那种表情,分明是青春从军岁月的美好记忆的荡漾以及经历过战火洗礼后,对和平生活的由衷向往与珍爱。

朱先生退休后,珠海博物馆的同行探望她时留影

从朝鲜凯旋回国后,“1955年复员回乡复习一年,1956年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历史系,我和她是考古专业同班同学,有五年同窗之谊。她聪敏好学,每天歌声不断,浑身有一股冲劲,学习好,劳动也好,她从不畏惧困难。不必讳言,她因未上过中学,文史底子不厚,但大学五年的刻苦努力和工作岗位上多方面的锻炼,使她真正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考古学家,为祖国的考古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在为朱先生的论文集《岭外求真》序言中如是评价他的这位女同学。

朱先生的个人论文集,我为先生题写了书名

1961年,朱先生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来到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工作,对保护英德的苏东坡石刻做出了贡献,成为一段佳话。

视频加载中...

视频加载中...

朱先生退休后,曾到访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她和我谈起当时一位白人老者,是曾经的联合国军中美军中的一员,两人通过朱先生的女儿翻译,两人攀谈了一会儿,面对昔日战场的敌人,虽然说是一笑泯恩仇,但朱老太太和我们说起时,那语气中,充满着自豪感!

借此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之际,谨以这篇短文表达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敬,并怀念我的校外导师朱非素先生。

赞曰:

青春历沙场,保家卫国

古稀考石峡,稽古探源

0 阅读:0

宗岩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