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厦门大学”题字的牌匾,为啥四字错了两?大有深意

古城青衣 2023-12-24 22:38:4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提起这句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这句诗的作者,就是被誉为:“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领最大领土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先生。

在那个年代,鲁迅先生是许多人的精神导师。

直至现在,还有许多地方都被鲁迅先生的精神所感染着。

就拿福建的厦门大学来说,其学校的牌匾上,便是鲁迅先生所题的字。

只不过“厦门大学”四个字错了两个。

“门”字少了一点儿,“学”字也去掉了秃宝盖。

众所周知,匾额是建筑物的脸面。

一个单位的牌匾,更是代表着整个单位的形象。

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在给厦门大学题匾额的时候,会写错了两个字呢?

20世纪文化的巨人

1881年,一颗即将闪耀文坛的星星横空出世。

这便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这一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文章。

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故事新编》,鲁迅先生以或幽默或讽刺的文字,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内涵。

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无疑是动荡不安的。

鲁迅先生自清末出生,并于光绪年间去到日本求学。

本着治病救人的心学得一手医术。

但中途归国期间,他才猛然发现,医术只能拯救当时的中国人的身体,不能拯救其精神。

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

加入到当时中国的文坛,握笔成刃,以纸为媒。

将先进的思想融入到文字之中,用一篇又一篇“治病救人”的文章,唤醒一个又一个沉睡的灵魂。

在《狂人日记》里,他高呼:

“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意义”。

名篇《故乡》中,他呐喊:“一个民族的命运,要有像样的青年去承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著名作家,用来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句,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

鲁迅先生不仅只是文坛大家,在学术方面也是颇有造诣。

其所写出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壁。

那么有着如此成就的鲁迅先生。

为什么会在给厦门大学题匾额的时候,写错了两个字呢?

被误解的错别字

事实上,“厦门大学”四个字虽然是鲁迅的亲笔字迹,但并不是鲁迅为厦门大学特意所题。

而是从鲁迅的文章中,提取出来的。

1926年,鲁迅作为教师在厦门大学执教,但在当时,他与自己的爱妻许广平是分居两地的。

在此期间,鲁迅与许广平写下了153封信件,这就是著名的《两地书》。

而厦门大学的匾额,正是从鲁迅的《两地书》中提取出来的。

虽是鲁迅的墨宝,但并不是一次所成。

我们只知道,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但其实,他在书法上也是颇有造诣的。

鲁迅先生的字,结合了颜真卿与北碑的风格,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独成一派。

青年时字体苍劲,带有少年义气。

中年之后的字体形疏意密,雅洁洒脱,又具有一些章草的风格。

在鲁迅与许广平的书信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即使是平常的信件,鲁迅的字迹也依旧十分工整,书法的节奏感跃然纸上。

不仅如此,善于表达情感的鲁迅,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每一个字里,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妻子的想念。

由于鲁迅曾在厦门大学执教,若能由他亲自题写学校的匾额,将会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只可惜,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时间短短四个多月。

而本来答应题写校名的鲁迅,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题成字。

直至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才从鲁迅的《两地书》中,提取了厦门大学这四个字作为匾额。

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

鲁迅先生擅长写章草,而《两地书》中的字迹,大部分也偏向于草书。

其中的“门”因为写的潦草,看上去就像是少了一个点儿,而“学”又的确是简化了秃宝盖。

那么,既然鲁迅先生有那么多的墨宝,匾额又是厦门大学自己选择的字迹。

为什么不选择比较清楚的字体,而偏偏要选择这两个草之又草,看上去像是错字的字呢?

错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众所周知,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意在让学生追求卓越,永不停息,直至尽善尽美。

而鲁迅先生的精神,无疑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最好的强心剂。

当然,名人效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国也有许多名校牌匾是由伟人或名人所题,这样不但能为学校增加一定的知名度。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

由此看来,厦门大学选择鲁迅的字,作为自己匾额上的字体本是无可厚非。

但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两个错别字呢?

对于此事,有几种说法争论不休。

一种说法是说,鲁迅的字本就如此,是故意写错的。

这种说法表示,从始至终,鲁迅写的“门”字就没有点儿,“学”字就没有秃宝盖。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鲁迅先生,写个错别字也是很正常的。

但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从事实上来讲,这四个字并不是鲁迅先生一次性所写,也就不存在鲁迅先生故意写错字一说。

更何况,以我们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鲁迅在书法上的成就来看,鲁迅本人是不大可能写错字的,更何况是如此简单的两个字。

所以,这两个字虽说看上去的确有误。

但其实是因为草书的缘故,连笔字有一些偏旁部首省略或看不清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种说法是:厦门大学为了表示自己学校的精神,即——海纳百川,学无止境。

“门”字少一点儿,并且剩下的两笔几乎重合,后一笔宛如谦卑的学子。

也就是说学术是具有包容性,只要愿意钻研,甘于奉献,做到不耻下问,就可以投身于学术之中。

“学”子没有秃宝盖儿,也就代表着学无止境,没有上限。

这更是和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不谋而合。

这种说法就说得通了许多,综合厦门大学的校训来看,也很符合逻辑。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更偏向于哪种说法,也都是由看客本身决定的。

最后的话

其实,从书法层面来看,重要的并不是字迹本身,而是其所蕴含的精神。

从现实中来说,如果太过纠结于事物表面上的对错,而不去探究背后的故事,则很容易忽略其本身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书法大家们在写作书法的时候,也都是各有各的风格和特点。

而在这些流传下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这些都等待着人们去探究。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