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赵武灵王还活着,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老合说史 2024-01-24 10:03:25

公元前两百六十年,秦国将军白起,在长平,杀死赵国四十万大军,只放走了二百四十个赵国少年。与“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相比,这一战只持续了五十多年,赵王就是赵孝成王赵丹,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而归。如果“长平之战”是秦赵决战的关键,赵武灵王统御,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十五岁登基,在公元前302年开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北击匈奴,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即使是秦昭襄王,在赵武灵王的强力支持下,也曾乔装改扮,与自己扶持的秦王会面,勘察地势,亲身探知秦国的真实情况,制订出由云中郡或九原,经陕北高原,直抵关中咸阳,以绝后患的战略,但却未能实现。

赵武灵君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以赵武灵王的才华,至少不会败。赵武灵王面临着“长平之战”,这场战争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他必须要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防御。

政治上:义正言辞地斥责秦昭襄王不义之举

首先,赵武灵王大力宣扬秦国是如何的残暴,如何的残暴,如何的残忍,如何的让赵国的百姓,都要为国效力,抵御外敌,抵御外敌。只要全体人民都加入进来,就可以战胜入侵者,无论入侵者多么强大。

秦昭襄王嬴稷(音)

其次赵武灵王曾遣人到秦国,向秦昭襄王嬴稷责问,他为何要攻打赵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韩国的上党。有话好好说,别忘了是谁把你推上了王位的。赵武灵王反诘秦王,说这只是一个借口,让他放松警惕,自己则暗中集结兵力,伺机而动,准备一举歼灭秦国。

到了秦国咸阳,使者适时地放出秦军在长平大败,数十万大军折损等流言,令秦国军心大乱。

赵武灵君

对外:与五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孤立秦国,得天下之利,天下皆知

赵武灵王在刚登基时,只有十五岁,魏、楚、燕、齐五国前来送葬,他又与韩国、宋国结盟,以对抗魏国、秦国、齐国,又买通越王无疆,以牵制楚国,又收买楼烦王击燕、中山,使赵国免于一场巨大的危险。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是一个很会交际的人,在“长平之战”中,他当然不会坐视不理,而是派了一名使节去韩国,想要在击败秦国后,将上党郡归还给韩国,这样才能得到韩国的帮助,至少也能得到一些补给。他派人到魏,苦口婆心地劝魏王,说三晋本是一家人,但仍不够团结,若秦灭赵,韩魏必灭。他派人到齐楚燕三国,争取三国的支援,哪怕只有一口饭吃。

赵孝成

军事上:赵国铁骑在“胡服骑射”改革后的特点,由云中,九原突袭咸阳

不管是政治,还是外交,都是次要的,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骑兵。赵武灵王尤以变法为先,“胡服骑射”,广征胡人,在数年间,已组建起一支可与强秦相抗衡的铁骑。赵武灵王见赵王丹在“长平之战”中的废物表现,怕是要气死。

假若赵武灵王带兵打仗,只须派廉颇去镇守长平,就可挡住秦国一年半载的攻势。他亲自率领赵国铁骑主力,由云中和九原南下,直取咸阳,所谓“以攻代守”,若用“围魏救赵”,便可轻易打破长平秦赵对峙的局面,若侥幸,说不定能把秦国一网打尽,当然,那也只是想想罢了。赵武灵王本就是一代雄主,灭掉中山,夺回娄烦郡,将疆域扩展到数千里之外。所以,以赵武灵王的身份,发动“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就算不能战胜秦国,至少也能和秦国打成平局,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敌人包围,全军覆没。

赵括长平之役阵亡

赵武灵王若是看着自己的孙儿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利用,不顾秦韩之盟,夺取上党郡,那就是他的责任。在外交方面,他被秦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绝了赵国任何可以依靠的外部援助;用兵之道,若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取代身经百战的廉颇,又有什么感觉呢?他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基业,给孙儿赵孝成王及其子平原君赵胜毁了个精光,赵国焉有不败之理?

武安君白起(译注:右)

可以说,如果不是赵武灵王发动了“长平之战”,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外交上,在军事上,秦国都远远超过了赵国。若是赵武灵王还活着,他指挥“长平之战”,秦赵的生死存亡就在眼前,而秦国武安君白起,胜算只有五成。“长平之战”关系到两个国家的国运,双方都下了很大的赌注,赢的一方一统天下,输的一方将成为中原的霸主。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本文所做的,就是根据赵武灵王与秦赵的“长平之战”,来分析这场战争的胜负。

0 阅读:165
评论列表
  • 2024-01-24 17:04

    算了吧,要不然赵武灵王后面的一系列骚操作,赵国也不会这么快衰落,如果他还活着,经过他的骚操作可能赵国提前就被灭国了

老合说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 分享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