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秦昭襄王会容不下已经七十多岁的白起,非要将他赐死不可呢?

丁姑娘说历史 2023-05-06 17:34:58

为啥秦昭襄王会容不下已经七十多岁的白起,非要将他赐死不可呢?

事实上,以他的身份,秦昭襄王是绝对不会允许他成为自己的妻子的。白起出身于秦国白氏,乃是楚平王之子芈建的直系血脉,他的父亲是大秦帝国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自从商鞅变法,实行“十二军功爵”制度后,白氏等世家大族就不是世袭了,而是按功劳来封,因此渐渐没落。白起参军之后,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立功上,恢复了家族的荣光。他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不久就得到了宰相魏然的赏识,被提升为左侍郎。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增,国力大增,可以说是力压群雄,有了向外扩张的资本。这时西有义渠,东有魏国,韩国,楚国,赵国,都在此交界。

宰相魏冉以为赵国内乱,楚国势弱,两个外敌已不足为虑,唯有韩国、魏国尚有一战之力,便举荐白起给秦昭襄王。

西元前293年,秦国的白起率兵3万,进攻韩国的新城。事实上,宰相魏然要的是八万大军,而白起要的只是三万大军。在白起看来,新城只有三万大军,三万大军足以抵挡。如果他们带着八万大军进攻,新城的守军在知道自己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后,必然会严阵以待,如此一来,就是一场持久战。

在靠近新城的时候,白起命令自己的部下,率领两万人伏击敌人,自己则率领一万人,将敌人引开。果然,城卫军一看对方只有一万人,顿时放松了警惕,纷纷出城反击。白起边打边撤,渐渐回到了事先布置好的包围之中,埋伏在四周的两万大军,再加上引诱敌人的一万大军,将新城的守军彻底包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白起只用了三万大军就将新城的守卫全部歼灭,然后轻而易举的攻下了新城,一战成名。

韩国立即与同盟国魏国交涉,准备讨伐秦国。韩、魏各出兵二十四万,共兵二十四万,攻入函谷关。

秦国皇帝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大规模的进攻,一时之间有些措手不及,只得命将军死守函谷关,以地利之便来抵御韩魏两国的联合。白起则提出要先下手为强,趁机消灭韩魏两国的势力,这样秦国东部的大片土地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为此,白起甚至发下了誓言,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秦王的十万大军。

率领韩魏两军的,分别是魏国公孙喜,韩国暴鸢,两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权势滔天。听到秦国出兵十万的消息,公孙喜和暴鸢商量了一下,想要占住地利,等到秦军长途跋涉而来,却没有能够拿下他们,自然会让他们的士气低落,然后再把他们一网打尽。

于是韩魏两国联军就这么撤到了新城北面六十公里处的伊阙峡谷,仅留下了一条可以供军队出入的狭窄道路。只要秦军入谷,又有韩魏两国的联军在山头埋伏,又在谷外截断了他们的退路,那就是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下场。

公孙喜万万没想到,白起并没有按照计划行事,而是下令在峡谷外驻扎了一支军队,把韩魏两国的军队都困在了峡谷内。公孙喜见没有上当,只得再次和暴鸢商量,说秦军一定是见秦军都在峡谷之中,才不敢贸然进入峡谷,而且两国的军队太过密集,很难调动,倒不如分开,让韩军在峡谷入口处吸引,让魏军退后十里,埋伏在峡谷之中,只要秦军一入峡谷,自己就会带着魏军前去接应。

其实公孙喜本就没想过要去帮助韩军,只是想要韩军做个傻瓜,让他们在山谷入口处耗去一部分,再由魏军主力将剩下的全部歼灭,最后再来个鱼死网破。至于他,则是在后面接应,以防万一。韩魏两国所谓联军,实际上也不是一条心,双方将领都有各自的想法,都在保留自己的力量,以求另一方打头阵。但韩国人比他们更急着进攻大秦,而且这里还是韩国人的领土,所以暴鸢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答应公孙喜的策略。

白起看到谷口仅存的韩军,心知此计再中,岂肯中计,于是分出八万人马,由韩军迂回迂回,向埋伏于此的魏军猛攻。魏军猝不及防,正等着那些零散秦兵从韩军中冲出来,哪里料到秦军大军会突然从天上掉下来。魏军不久便大败亏输,秦军全军覆没,魏国主将公孙喜被俘。

而此时,驻守在谷口的二万秦军也冲入谷内,和韩军打得难解难分。韩军为保留元气,且战且退,退回山谷,欲与魏军会师。结果被秦军从山谷中杀出来,前后夹击,死伤惨重,最终被秦军全歼。

白起率领秦军十万大军,击溃韩魏二十四万大军,一举奠定了自己秦国第一战神的地位,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石,随后秦军接连攻下韩魏两国的六十一个城市,将疆域不断向东方扩展。

西元前二百六十三年,白起以武安君自居,率领20万兵马,征讨韩国上党。上党郡守自知无法抵抗,便给赵国写了一封信,表示愿将上党拱手相让,以示对赵国的臣服。

赵孝成王欲吞下上党十七城,以增强国力,但又担心秦国反扑,遂与平阳郡主赵豹商议此事。赵豹劝他们,还是不要参与这一场混战,现在秦国二十万兵力,又有白起坐镇,完全可以轻易攻下上党,若是赵国攻下,恐怕很难守得住,也会遭到秦国的反扑。

赵孝成王不死心,向赵胜求援,赵胜却说,既然有这样的机会,那就等着看吧,反正他也不会放弃。

赵孝成王总因得了赵胜这位平原君的大力拥护,遂把赵胜送往上党,以应付交权之事,再命廉颇领兵镇守上党,以抵御秦人。

秦国宰相范雎得知上党已被赵国收复,便向秦王进言,劝他撤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白起年幼,与廉颇这样的老将交手,根本没有任何胜算,而且这几年征战诸国,秦国元气大伤,还不如先养好伤,等国力完全恢复了,再与他一战。于是,秦王采纳范雎的劝告,命令白起退兵。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二百六十一年,秦国发了五十万大军,在左庶长王赐的带领下,向赵国进发。赵国亦调集了五十万大军,由经验丰富的廉颇统帅,与秦人周旋。

秦昭襄王先遣王龁率军进攻上党,上党人逃入赵国,赵国大军在长平与上党人汇合,后来上党人被杀,被杀。于是秦军攻下了上党,向长平进发。

这位老将廉颇沉着冷静,增筑高墙,把秦兵挡在长安之外。秦军久攻不下,便陷入了胶着状态。

于是,秦国宰相范雎策划了一个“反间”的计策,他收买了赵国的几个大臣,向赵王诋毁廉颇,说他年纪大了,胆小怕事,不敢出去打仗,只会躲在城里。甚至还放出风声,说什么秦国最忌惮的敌人就是赵括。

赵王听说了这件事,大为光火,屡次命人斥责他。这场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一直这样僵持下去,那就太浪费了。赵王为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就把廉颇革职,让赵括领军。

赵括,战国末年赵奢之子,从小就对兵法了如指掌,对兵法更是了如指掌。然而,他只是在纸上写写画画,没有任何实战经验,随机应变的本事也不怎么样,就连他老爹赵奢也说过,让他领兵打仗,靠不住。但是赵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坚持要赵括带兵打仗。

秦国暗中将王龁换成了白起,并将改朝换代的消息压得死死的,就是为了给赵军一个沉重的打击。长平之战,至此才算正式开始。

白起首先发动进攻,派遣两万秦军假装进攻,赵括见此大喜,认为自己很快就能得到战功,于是大开城门,分出二十万大军反击,将秦军打得溃不成军。赵括打了一场胜仗,信心十足,于是带着二十万人,继续向秦国进发。秦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已经逼近了他们的军营。

赵括志得意满,正在畅想着如何将秦军一网打尽,却没想到后面埋伏了十万大军,赵括知道自己上当了,急忙下令,将剩余的二十万赵军调集过来,准备接应。可是赵国增援的军队和前锋都被秦军截断,四十万赵军兵分两路,无法突围,只得在原地固守。

白起又命人截断赵军的粮草,在赵军主力断绝粮草四十六日后,赵军自相残杀,不得已,赵括亲率精锐突围,却被秦军乱射而亡,最终赵军溃不成军。

就在这个时候,白起下达了一个极其残酷的命令,那就是把所有赵国的人都杀光!最后,四十万赵军,全部葬身在长平,而白起的凶名,也是从那一天开始,被人尊称为“人屠”,凶名昭著。

随后,白起率军北上,向邯郸进发。但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道命令,要他回去。白起心中不甘,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现在邯郸兵力又少,很容易被攻下。但王命不可违抗,只得退兵。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范雎一手促成的。韩、魏二人都感觉到了危险,生怕赵国一亡,他们就派苏代前往秦国,说服范雎,说服他的臣子。

苏代口才过人,不直截了当地向范雎求情,反而设身处地地为他解惑。赵国一倒,其它几个国家便会联合起来,与秦人为敌。秦国军神白起,所向披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六国。范雎之所以受到重视,靠的就是“远交近攻”,等秦国一统天下时,范雎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范雎被这话刺痛了心弦,为保自己不失相位,就向秦王进言,先是吹嘘攻打邯郸有多困难,又说韩国、赵国愿与他割地求和,最后逼得秦王不得不撤军。

白起听完之后,大病一场,把自己关在了家里。

数月之后,赵国依然没有履行承诺,依然在秘密地准备着战争。这下子,秦王更加着急了,于是再次派出白起,向赵国发起进攻。可是白起借口身体不适,迟迟没有出现,秦王只得派出王陵、王龁领军出征,结果不但没有拿下赵国,反而折损了不少的军力。秦国皇帝见此,觉得还是需要白起出兵,便亲自登门劝说,但白起觉得现在还不是攻赵的好时候,坚持不肯出兵,秦国皇帝很是不悦,便逼着白起上前线。

白起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咸阳,在回去的路上,他还听到了几句牢骚,被秦王听到了。刚到杜邮县,白起就收到了一道圣旨,要他自尽,于是他立刻拔刀自尽。

白起能在战场上险死还生,但在政坛上一去不归,有三个原因。

首先,白起被魏冉扶植起来,跟宣太后站在了秦昭襄王之母的宣太后那一边,而宣太后与同父异母的“弟弟”魏冉长久以来一直把持着朝政之位,将秦昭襄王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所以秦昭襄王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要翻身的冲动。最后,在范雎的协助下,玄太后的亲信被一网打尽,只剩下白起一人,他的地位也变得十分尴尬。

其次,白起与范雎有根本的矛盾,白起的大获全胜,已经让范雎失去了所有的价值,范雎必然不会让白起通过单纯的战争来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说不定还会使出各种阴谋诡计来置白起于死地。

最终,还是因为白起的性格。他对秦国忠心耿耿,简直是不讲道理,魏冉等着自己的亲信被夺,就该看清楚局势,趁早抽身而退,甚至干脆远走他乡。但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秦国的一统天下,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名声,杀死四十万赵国降将。最后,秦王下达了一道“赐死令”,而白起也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心,乖乖地接受了死亡。

0 阅读:398
评论列表

丁姑娘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