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毛主席罕见怒批萧克:历史上就不老实,这指的是什么事

百年小人物 2024-05-23 12:01:35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毛主席曾将自己在长征途中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称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从这个短短的形容中,能够窥见到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这时,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兵力有8万人之众,而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只有一万人左右。不仅兵力悬殊,就连武器装备也落后于红四方面军。

在这一巨大的差距下,野心勃勃的张国焘逼迫中央领导层重新“洗牌”,为了党内团结,党中央任命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但他仍然不满意。

1935年9月,张国焘率领原本北上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成立了“第二中央”,自任主席。张国焘的一意孤行对我党的团结造成了严重分裂。

当时,一直坚持在南方活动的红二、红六军团坚定同党中央站在一起,跟张国焘展开了斗争,最终迫使张国焘率部北上,从而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5年9月29日晚,红二军团收到了周恩来发来的明码电文,询问红二、红六军团的情况,军团长贺龙和政委任弼时收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近三个月的时间没有联系到党中央了。

由于周恩来罕见用明码联系,经过谨慎考虑后,他们用密码再次致电周恩来,请求证明身份。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回电却是朱德和张国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贺龙、任弼时等人与中央的联系便突然中断了。而在这之前,他们与中央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中央主要通过电台向他们下达作战命令。

1935年6月26日,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朱德、张国焘和徐向前、陈昌浩分别指挥两军北上,中共中央则随右路军北上。

9月3日,张国焘突然向两路军下达了南下的命令,红军由此分裂。毛主席、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北上,而朱德和刘伯承则留在红四方面军继续同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作斗争。这时,中央与红二、六军团联系的密码本也未能带走,留在了红四方面军中。

因此,贺龙等人在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误以为已经与中央取得了联系,此后,他们的行动便是在张国焘的指挥下开展的。

红二、六军团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是我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领导人在党内也具有崇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所以,中央和张国焘都想要争取他们的支持。

1936年,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军团从左路北上,萧克、王震则率红六军团从右路北上。6月30日,贺龙等人率领红二军团与朱德、刘伯承会合。

朱德见到他们后,激动地表示:“就等你们了,你们一来我们就不孤立了,腰杆子也硬起来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北上,跟党中央会合。”

贺龙、任弼时等人听后,一头雾水,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听到刘伯承对他们解释说:“中央不在这里。”

紧接着,贺龙等人才知道了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对此,他们态度鲜明地指出“听真中央的。”

由于反分裂斗争的复杂性,贺龙等人对张国焘的拉拢保持着高度警惕,王震更是称“我们这个部队是井冈山的,不可能反毛”。

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师长特意设宴欢迎贺龙、任弼时等人,宴席上居然还摆放着海参、鱼翅。大家见状,互相对视一眼,对张国焘的心思了然于胸。

没有参加欢迎宴的张国焘忙什么呢?

原来,张国焘正忙着跟六军团的干部们单独谈话呢。王震收到了他送来的一把全新的外国造手枪,还有四匹好马。但党性原则很强的王震却明白,他是在以这样的方式拉拢自己和六军团。任弼时听后,笑着交代他说:“东西你收下,但部队的行动要听中央的。”

慈湖,贺龙、任弼时向张国焘要回了密码本,并与中央取得了联系。为了支持红二、六军团同张国焘进行反分裂的斗争,中央特下令由他们组成红二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并列,任弼时、贺龙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在政治上平起平坐,张国焘企图分裂红二、六军团的阴谋彻底落败。

最终,在红四方面军南下遇挫,部队遭受惨重损失后,广大指战员开始觉醒,赞同北上与中央会合。于是,张国焘不得不选择了北上。

然而,在北上途中,张国焘仍不死心,总是反复无常,但在朱德、任弼时、贺龙等人的一致反对下,红四方面军最终还是北上抵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我党的分裂危机也终于结束。

然而,红二、六军团在与张国焘进行反分裂斗争的过程中,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志被迫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当时,担任红六军团长的萧克曾在红军时期与张国焘有过往来,两人关系也很不错。因此,当张国焘或真或假地向他说明了事情的经过时,他不仅没有判断出这次事件中张国焘的错误和阴谋,而且也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中央,支持毛主席。

更令人意外的是,萧克在不久后还兼任了红四方面军31军军长,这在当时是极其敏感的,包括贺老总在内的同志对此很是反感。

后来,萧克将军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曾作出过说明:当时红六军团与中央失去了联系,并不知道张国焘和中央之间发生的事情,更不清楚张国焘的野心。因此,自己才会被迷惑,站错了队。

虽然犯了错,但中央并没有一竿子打死,包括许世友在内的许多红四方面军中的干部均继续得到重用,在战场上大展身手。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萧克出任训练总监部部长,主持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学习苏联,军队亦是如此。1956年,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道路。

于是,训练总监部开始纠正在学习苏联军队过程中的教条主义问题。不少同志认为,从近几年军队取得的成绩来看,不切实际、形式主义等毛病确实存在,但并非主流。不过,也有同志指出教条主义已经在部队成为了一种主要的倾向。

这两种声音的争论引起了彭德怀的高度关注,彭德怀还特别指出了教学工作中教条主义相当严重的问题。但萧克却持反对意见,并认为这是在夸大事实。

随着关于训练总监部搞教条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大,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1958年5月27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了7月22日。

会上,毛主席在讲话中点名批评了刘伯承,与此同时,不少人还反映萧克是反教条主义,拒不检讨。毛主席听后,更是罕见批评萧克“历史上就不老实”,而这件事说的就是当年同张国焘的反分裂斗争。

萧克成为了这次反教条主义的代表人物,李达、宋时轮、粟裕等皆被点名批评,刘伯承带病站在中南海怀仁堂当众检讨,哽咽落泪,叶剑英也受到牵连。

会议结束后,萧克离开了军队,出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萧克无怨无悔,埋头做事,积极加强和改善国营农场的管理。

1972年,萧克重返军队院校领导层,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帮助学校尽快恢复了教学工作。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在北京病逝,享年102岁。无论是在蒙受冤屈的日子里,还是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岁月里,萧克将军总是将人民放在心间,为了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不辞劳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参考资料:党史博览2012年7期、党史文汇2017年6期

17 阅读:4691

百年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