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官为什么还斗不过乡绅?

吴聊的历史 2024-02-03 16:19:53

很多人或许会因为乡绅里面的这个“乡”字,而把这个群体当做不入流的小地主,但是如果把乡绅换成士绅或许很多人感受就不一样了。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士绅才是每个县里真正的主宰。看过《让子弹飞》的朋友对里面的黄四郎应该有很深印象,这黄老爷就是典型的地方乡绅。对于鹅城百姓来说,那是流水的县太爷,铁打的黄老爷。每任县太爷上任最终也不过是走一遍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的流程。明清时期的乡绅虽然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露骨,但是对地方的掌控力度确实不下于黄老爷。

真正要掌控一个地方,靠的从来都不是虚衔,而是要有实权。简单的来说,就是经济、军事、政治、文化都能真正抓到手里,这才叫有实权。而乡绅们就紧紧的握住了当地的这四条命脉,所以县太爷要是没有这些乡绅配合,就算有皇帝和吏部的任命,县令的令也出不了县衙的们。接下来咱们展开讲讲乡绅是怎么利用这四点成为地方上的太上皇。

首先最致命的就是经济,不要以为现代社会才开始重视搞钱,明清时期很多时候皇帝都恨不得自己下场捞钱,毕竟干什么事都得有经费啊。乡绅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退休的官员、捐官的富商、未出仕的举人等,这些人凭借自己在赋税上的优势,大肆的侵占土地和劳动力,财富都集中在这些乡绅手里,县太爷但凡想要办点实事,都得靠这些乡绅带头捐助。

其次是军事,也就是武力,当然不管是县太爷还是乡绅都是不允许拥有军队的。但是县太爷要护一方百姓平安肯定需要武装力量。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乡村都是靠着里甲制守望互助,里长就是每个乡村的实际长官,虽然是由官府任命,但是实际都是乡绅举荐。而县太爷手里直属的武力,也就是三班捕快,如果县太爷和乡绅发生冲突,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站在县太爷这边的。因为古代的差役地位是很低的,就连后代子孙都会因此三代之内不允许科举,所以愿意成为差役的人大多就类似于现代的那些二流子,这种人都是见风使舵的行家,哪里敢惹“铁打的黄老爷”。

然后是政治,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点上面县令是占优势的,毕竟再低的品级也是吏部任命的官职,对上已经退休的老头子怕啥!做过官的人都知道做官的好处,所以这些乡绅通常也会把自己的子侄送上仕途。所以别看这些乡绅自己没有官职了,但是你这个县太爷的顶头上司搞不好就是乡绅哪位子侄的同年,亦或者是乡绅曾经的门生。所以真要掐起来,可能县太爷自己的折子还没递上去,自己就要被一纸调令弄走了。

最后就是文化,不是说乡绅比县太爷读书多,而是威望、舆论、人脉等等。这些乡绅本来就是当地人,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天然就是比县太爷更能获得本地人亲近的,而且这么多年修桥铺路、灾年施粥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恩情。而且这些乡绅随着一代代传承,慢慢都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县太爷但凡想要动员人手,都是避不开这些大宗族带头的。

明清时期的这些乡绅在地方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四方面,对于县令都是有压倒性的优势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不管派来的县太爷有多正直或者多强硬,其实也都无可奈何,毕竟这种硬实力的差距不是靠着什么手腕或者小聪明就可以掰回来的。

只要没有后台的,最终都逃不过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0 阅读:375

吴聊的历史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不同的角度再看看历史上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