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伙拒绝文物贩子20万主动上交文物文物局奖励500引热议

袁嘉顺 2023-12-30 19:04:06

一位普通的工人,李磊,在某个平常的工作日里意外发现了一件惊人的物品,一个让他的生活与国家文物保护联系在一起的时刻。这件国家文物的上交,带来了众人的称赞,但也引来了不少争议。这只是中国众多重要文物历史故事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了大量文物,有的流落于民间,有的深埋在遗址之下。陕西李磊的故事便是后者之一。

2014年的某个寻常日子,李磊如往常一样在工地忙碌,作为一名水泥沙厂的工人,他每天负责着将细沙和粗石分离。就在这天,他在筛沙机里发现了一件异样的“大物件”。最初以为是枯木或石块,但回到宿舍仔细清理后才发现,原来是一把古剑。李磊的发现传开后,吸引了众多古董贩子的兴趣,他们纷纷前来求购,最高出价竟达到了20万元。但李磊毅然决定将这件文物送回它的原本归属地。

为何选择上交文物?李磊回答道,自己常看法制节目,知道贩卖文物是违法行为,而文物本应属于国家。这样的品行受到周围人的赞扬。但随后,一些报道让他卷入了争议,尤其是关于他只获得500元奖励的报道。李磊在节目上澄清自己并未表示不再上交文物,媒体对其言论的解读是单方面的。但被问及如果再面对500元奖励和20万元卖价,他是否仍会选择前者时,李磊仍然坚定地表示不会出售文物。

李磊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围绕文物保护的讨论未曾停止。有人认为国家对上交文物的奖励金额过低,应该提高以防止文物被非法交易。然而,也有人反对提高奖励金额,认为这可能助长文物盗掘行为。一些提议认为,可采取长期奖励机制,而非高额奖金,如上交者从博物馆门票中获得一定比例的金钱奖励。

李磊的故事仅是众多文物保护故事之一。商后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差点被日本侵略者带走。1939年,吴培文等人在日本占领下发现了这座重器。为保护它,他们曾藏匿于地下,忍受着日本侵略者的搜查,直至抗战胜利后才重新出土,今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些文物保护故事,彰显了普通人为保护国家文化宝藏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这些人的选择,让宝贵文物得以保存,彰显了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责任感。

0 阅读:73

袁嘉顺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