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军入关以后,南明朝廷还在不断内耗?打工人心态很要命

人文之光 2024-01-03 17:26:35

对于南明历史,很多人感到惋惜:因为明朝崇祯帝死后没多久,清军就入关了。关于南明的灭亡,有人认为是南明的汉奸太多,所以才让清军长驱直入,也有人认为是弘光帝的帝位合法性不足,才导致南明的抗清事业无法形成合力。此外也有人把南明的崩盘归咎于内耗严重。

个人觉得,南明朝廷的不断内耗,可以视为南明崩溃的原因之一,但是,南明朝廷在清军入关以后依旧内耗?这个细节其实很值得研究。

1、意识不到清军问题

很多人认为南明朝廷之所以考虑联虏平寇以及清军入关以后还继续考虑内讧,是因为没能意识到清军的危险。对于这个看法,我在别的文章里提到过:即便是弘光帝脑子不好,意识不到清军入关的危机,南明的文武百官也该意识到,南明面对的局势,更多类似于宋理宗时代的局面。

南宋的宋理宗在位时期,金朝在蒙古人的打击之下,失去了绝大多数的人口和土地,同时金哀宗手下的将领又产生利用南宋军力虚弱,从南宋手里夺取四川,在四川延续金朝的想法。而南宋朝廷也觉得即便金朝对南宋的地盘没想法,金朝的本钱也不具备让南宋联合的价值。并且南宋君臣也都知道蒙古人的危害性。

南明朝廷可以类比当年的南宋,李自成的大顺可以类比当年的金朝,而清朝可以类比当年的蒙古。南明朝廷当然不会不清楚,把李自成打残了以后,清朝肯定也会成为南明新的隐患——毕竟入关以前的清朝已经收降蒙古各部,就连青海的蒙古人,都臣服于清朝。同时清朝也完成了顶层设计的改革。

所以认为南明君臣没能意识到清朝入关危险的说法不成立。

2、打工人心态

和明朝不同的是,南明朝廷的皇帝权威很有限:弘光帝是马士英伙同江北四镇这些掌握军权的军头拥趸下上台的。因此虽然弘光帝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很多事情还得看马士英的脸色。而隆武帝则是在郑芝龙等军头的支持下上台的,当然隆武帝本身也是傀儡皇帝。至于永历帝就更尴尬了:永历帝几乎完全依靠张献忠和李自成的余部来支撑场面,并且孙可望看永历帝软弱无能,还有了干翻永历帝,自己当皇帝的想法。

换句话说,南明从始至终,话语权都不在皇帝手里。

对于明朝的文武百官来说,明朝是朱家皇帝的明朝,自己顶多是给朱家打工的人。因此作为打工人来说,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和福利待遇。所以大顺朝攻入北京以后,明朝的文武百官很多都表示希望在大顺朝当官。无奈李自成压根没做好接盘明朝朝廷的准备,因此和明朝文武百官的矛盾很大。因此具备明朝官员背景的吴三桂,才会打开山海关,请清军进攻李自成。

明朝官员在大顺朝的遭遇,南明官员肯定多少也都知道。所以明朝官员不能让大顺朝的势力进入江南。同时南明朝廷山头林立,对于弘光朝的大臣们来说,如果让同自己没啥恩怨的素人(清朝)来坐天下,那自己还能当官,但如果让自己的死对头当权,肯定没好果子吃。也就是因为这个心态,所以清军南下的时候,弘光朝廷才有大臣表示,宁可让朝廷被虏兵推翻,也不能让左兵(指的是明朝藩镇左良玉)控制朝廷——说直白些,如果虏兵(清朝)推翻南明,对弘光帝来说肯定没有好下场,但对于弘光朝廷的大臣来说,顶多也就是换一个老板,而如果让左良玉控制朝廷,那么和左良玉有过节的人,怕是没有好下场。

南明朝廷的官员也都知道,祖大寿等明朝降将在清朝那边都捞到了好处,所以南明如果垮了,清朝对明朝官员的态度可要比李自成好很多——清朝推翻南明朝廷以后,阮大铖、钱谦益等人都主动投靠清朝,并渴望能在清朝做大官。

所以,打工人心态,才让南明的大臣有底气在清军入关以后不断内耗——反正顶坏就是换个老板。甚至钱谦益在清朝的官场成就,要高于明朝时期。

0 阅读:165
评论列表
  • 2024-01-04 11:41

    自唐朝后,再也没有哪个王朝能重现汉唐盛世。

  • 2024-02-07 01:35

    明朝盛世远迈汉唐。比如郑和下西洋,开着宝船顺着海岸线跑到印度洋去劝架,顺便画出来包含六大洲的万国坤舆全图。[得瑟]

  • 2024-01-04 20:46

    汉唐是盛世。真能吹,要不是王莽改制。瞎基吧乱改。汉朝200年就完蛋了,[狗头]

人文之光

简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一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