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不爱过年?作家余华一语中的,说出大家想说不敢说的话

笑笑的穗子 2024-02-12 11:20:18

二三线以下城市的家长,都曾经希望儿女能够通过学业实现逆天改命,有机会到大城市扎根,改变全家人的命运。下一辈人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不用再把希望都寄托于高考,拥有真正幸福的童年。

从学生拿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离开家乡时,就成了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与父母和家乡渐行渐远。一开始寒暑假还能回家生活一段时间,到了大三就要忙于实习或考研,从此家乡只有冬季,除了过年以外根本没有时间回家探望父母。

按理说,临近过年应该回家心切。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过年了,未必是因为年味淡了,也不是不思念父母。而是从踏上回乡之路开始,一切就都变味了。

年轻人为啥不爱过年?余华一语中的,说出大家想说不敢说的话

正所谓,回家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很多年轻人过年宁愿加班也不想回家过年,家长虽然很失落,但也不忍心影响子女的事业,好不容易通过学习逆袭取得的成绩,总不能因为过年就前功尽弃。实际上很多年轻人除了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时间回家过年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家长都以为小孩子都喜欢过年,不用做家务,不用张罗年货,实际上小孩子过年也不轻松。学习成绩好,和多才多艺的孩子有了发挥的空间,走到哪里都不担心被问期末考试成绩,吃饭的时候,也是检验家长教育成果的汇报演出。演讲班学到的祝酒词、吉祥话,歌舞班学习的小节目,都成了给大人助兴的谈资。

没有才艺,或者性格内向,成绩一般的孩子,到了过年期间如同上刑一般。好不容易长大,不用再给大人表演节目,结果仍旧绕不开学业、就业、结婚生子的问题。总有很多不是很熟悉的亲戚,好为人师,借着酒劲儿胡乱给别人指点人生。

余华说出了,大家想说不敢说的话。年轻人习惯了怼天怼地怼空气,回到家里却迫于父母的压力一声都不能吭。以往都是吃别人的瓜,过年的时候自己成了别人的谈资,还不能狡辩和反驳,这种感觉让他们很难受。尤其是催婚、催生的七大姑八大姨,更让人如坐针毡。

“老家,是回不去的远方”

小城市更多的是人情社会,通常有资源、有人脉、有背景的学生毕业后不会到大城市发展,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延续家族的辉煌。只有三无家庭的学生才会到大城市寻找一线生机,否则在人情社会里很难有出头之日。

这些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靠一己之力来对抗别人几代人的积累,压力可想而知。在努力向上攀登的过程中,难免会放弃一些家长看来应该理所应当的东西。比如年轻人晚婚晚育,甚至还有单身主义或者丁克,这也是生活里的焦虑使然。

家长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内卷,不了解年轻人的现状,用30年以前的旧思想根本无法说服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也无法承受教育下一代带来的压力。

很多小镇做题家都不愿意让下一代重蹈覆辙,这条路太辛苦了,现在教育压力可比过去大多了。这些问题他们根本不理解,或者有些人自己淋过雨还想撕别人的伞。自己整天抱怨带娃苦带娃累,转过头来就劝别人生孩子,过年这种尬聊只会让年轻人有“断亲”的冲动。

余华看到了漂泊在外乡之人的心声,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老家是回不去的远方。即使在在本地上班工作学习的年轻人,过年都不愿意再参加亲友聚会。过年本应该是轻松休息团聚之时,要是还躲不开现实问题,甚至被当面揭开疮疤,还不如出门旅行来得更痛快。

面对亲友拷问,年轻人该如何机智回应?

总体来看,不是年轻人不爱过年,而是不愿意串门走亲戚。这些亲戚本来就不太熟,可能一年才见一次,没想到比公司年会还复杂。聚会不会增强家族凝聚力,相互帮助未来更创辉煌,而是相互攀比炫耀,比谁家孩子学习好,谁的工资高,谁家房子大,谁的车豪华。

年轻人与其内耗躲避,不如机智回应。被问考试成绩,可以大方回应“我努力了,我自己很满意”。被催找工作、找对象,直接化被动为主动,让亲戚帮忙介绍。问收入就哭穷,或者透露出想开口jie钱的想法,多半亲戚都会自觉转移话题。

很多人都说年味淡了,实际上并没有,而是年“变味”了。都说春晚爱说教,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能年轻人自己说不喜欢过年,不喜欢串门,家长会说他们不懂事,余华老师成了最懂年轻人的作家。希望家长们能够借此,更能体谅年轻人的不易之处。

今日话题:面对长辈的灵魂拷问你会怼回去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望子成龙迎新年#

1 阅读: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