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铁项目取消背后故事,中方是否因祸得福?真相不容错过!

军秘一点通 2024-04-30 16:36:38

无知的最大表现不在于一无所知,而在于以为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

原本以为英国推迟的核电项目已经唤醒了欧洲对自身实力的认识。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欧洲不仅未有所觉悟,反而更加强硬,动用国家力量将中国企业排斥出保加利亚,然后让欧洲企业接手。

然而,在欧洲为排挤中国而沾沾自喜之时,保加利亚却黯然神伤。

尽管西班牙公司是中标者,但除中国企业外,其无法如期完成工程,最终导致整个高铁项目被迫搁置。

这一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为了避免中国介入,竟宁愿终止项目。

在欧美口中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是否还值得信任?他们一边渴望着中国的利益,却另一边竭力阻挡中国的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用市场来交换技术?

01欧洲自食其果

比天高的心,比纸薄的命。

原本以为挤走中国企业后,欧洲企业就可以轻松得到这块肥美的肉,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不但没分到一口肉,反而直接搅乱了整个项目,高铁计划更是被取消,可谓是因果循环。

最近,根据媒体报道,保加利亚并非将高铁项目交给西班牙企业,而是直接嘲笑了这一计划。这一举动令人感慨,同时也颇具幽默。

保加利亚的高铁项目之前是通过国际招标来进行采购的,作为高铁技术领域的领军者,我们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因此,我国的青岛四方机车公司积极参与了该项目的竞标。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提案不仅更加出色,而且价格远远低于西班牙企业的报价,降价幅度高达近一倍左右。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尽管我们提出了如此出色的竞标方案,最终却被迫选择退出。

我们退出并非因为我们的项目缺乏竞争力,而是因为竞争力过于强大,因此引发了保加利亚背后的大手开始介入。

欧盟对中国企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调查,旨在阻挠我国企业获得该项目。

讲起来真是令人生气,毕竟我们是为了协助他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且我们的报价完全符合正常标准,并未像欧美那样索要天价。

理应而言,欧美应当感到欣喜,因为以如此低廉的价格便能完成此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经济实惠之举。

欧盟却出人意料地采用了非经济手段来阻挠,最终他们还得意地以为他们找到了对付中国企业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然而,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未曾预料到如此迅速,结果是,项目落入了西班牙公司之手。

资金已耗费,但事情尚未完成,而且花费的金额是我们的两倍,只能说,自作孽不可活。

并非所有企业都是中国公司,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够像中国企业那样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

对中国企业来说,用38个月完成这个项目并非太难,但对于西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英国当局的干扰导致中广核相关企业撤出英国的“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这一事件发生在保加利亚铁路项目之前。

英方声称,中国企业的施工进度不达标,因此计划转交给法国企业。

然而,一旦中国企业撤出,英国的核电项目并非一蹶不振,而是持续遭遇延期的困境。

英国政府最终还试图让已退出的中国企业赔偿,归咎于他们认为延期是中国企业造成的后果。

这种态度越发令人匪夷所思,也生动地展现了一旦失去中国企业的支持,情况只会进一步恶化这一现实。

今天保加利亚所遭遇的境况,正如俗语所言,未备金刚钻,岂宜揽起瓷器之事。

这一结果,无疑是保加利亚自己选择欧盟所必须承担的代价。

然而,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涉足海外市场并非一帆风顺。

即便采用成本再低、技术再先进,是否真的能够轻松获取海外订单呢?如今,欧盟已发现新的策略,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呢?

02中企出海大有可为

宁愿放弃其他选择,也不会选择中国。

可以说,欧美对我们的封锁已经日益加剧。

过去,我们以市场换取技术,结果是欧美企业在我国赚得盆满钵满,而如今我们已拥有了技术,因此如何打入海外市场将成为未来的首要任务。

无论是保加利亚铁路项目还是英国核电项目,今天都揭示了我们企业在海外拓展的艰难。

特别是面对欧美企业,情况更加严峻。

他们现在可能会认为,我们的任何产品都是对他们的威胁,可以说,欧美已经出现了被迫害妄想症的迹象。

我们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因此想要开拓海外市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依赖欧美所标榜的自由贸易模式。

毕竟,每一次贸易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考量和博弈。

中国企业今天在考虑利益的同时,也必须与国家的战略和方向保持一致。

缺乏国家的支持,我们的高科技企业将难以在海外市场立足。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最近欧美对我们的高科技封锁措施越来越多。

拜登和耶伦更表示,他们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不惜使用任何手段,对中国的电动车、光伏和电池等产业进行打击。

这提示了我们要有基本思维,不要沉溺于幻想。

欧美宁可放弃也不愿与我们打交道,这表明他们对我们的排斥态度。

这并非我们的责任,而是他们的过失。

对于我们而言,缺乏欧美市场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拓展海外市场吗?需要意识到,全球有80多亿人口,而欧美仅占大约11亿,其他地区的人口数量更为庞大。

许多人或许会声称,亚非拉等地区并不具备购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能力。

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一直处于美元体系的底层,长期以来受到剥削,因此缺乏财富。我们的使命是解救他们,从而开辟全新的市场。

如今我们可以观察到,金砖国家在扩大成员后已经在经济领域逐渐超越了G7国家,而且经济增速更是赶超了它们。

未来必然需要中国产品的市场定会如此。

想想专注于非洲市场的传音公司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一直秉持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思路。

此外,要记住,欧美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今,欧美国家对中国采取阻碍态度,我们是否也应该对其采取相同的对待呢?

我们曾以市场换技术,而如今我们需以市场换取市场。

14亿人的消费市场无人愿意抛弃。

观察当下马斯克在北京的表态以及欧洲众车企在中国的举动,皆显示出相互渗透并非不切实际,只是这一次我们需掌握主导权。

机会总是与努力相辅相成,过去的辉煌已然成为过去,现在是我们自己掌控命运的时候了。

孤军奋斗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体系,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应该走双管齐下的路线,不要一味地依赖西方市场,这样只会增加我们的风险。

11 阅读:3760
评论列表
  • 2024-05-01 12:56

    人大应该立法,可以借鉴取用遏制打击中企的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款,转换对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 2024-05-02 15:24

    西方政客拼老命限制中国公司,以前我们技术有差距只能用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的技术发展起来要考虑换道超车:用市场换市场。

军秘一点通

简介: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