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陶瓷业缩影:景德镇的“一枝独秀”与“万紫千红”

泽霖文史 2024-03-24 10:27:30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型和纹饰繁多而精美,彩釉品种丰富多彩。

明清瓷器是在前朝瓷器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在继承了历代瓷器烧造技术优点的同时,还创新出许多新品种、新技术,将瓷器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广窑楸叶式洗

景德镇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主流。明清之前,瓷窑林立,名窑辈出,在中国陶瓷史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进入明清时期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窑口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这种强势的崛起,挤占了其他很多瓷窑的生存空间,迫使它们逐渐衰落甚至停烧。因此,现代我们所见到的很多明清瓷都是出自景德镇窑。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景德镇窑哥釉葫芦瓶

明清之前我们见到的瓷器多为单色釉,比如白釉、红釉、蓝釉。在色彩方面发展很缓慢,虽偶有彩釉,但实属稀少。明代瓷釉发明创造出了“一道釉”新品种,如黄釉、绿釉、紫釉、孔雀釉等等,颜色鲜艳富于变化。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代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祭红、窑变红、豇豆红、郎窑红、霁蓝、天蓝、洒蓝、水绿、瓜皮绿、孔雀绿等新品种,呈现出一派繁华气象。此外,彩釉瓷器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尤其以景德镇为代表,除了知名度较高的青花、釉里红之外,还有斗彩、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的发展更加繁荣。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

明清瓷的大发展,得益于帝王的审美趣味和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使得当时的工匠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景德镇窑在明代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瓷器以迅猛的姿态快速发展,很快超越了以往朝代,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推上了顶峰。当时烧制瓷器的瓷窑众多,遍及全国各地。此时较著名的瓷窑有景德镇、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广窑等,但尤其以江西景德镇的发展更为突出,这时的景德镇窑已经成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明王朝每一任帝王都在这里设立官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

除了满足皇族对陶瓷器的需求,景德镇窑也进行着大量民窑瓷器的生产。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景德镇窑的规模为十平方公里,包括官民窑三十余个,形成了“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的火热景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霁蓝釉小杯

清朝时,景德镇窑在瓷器的烧造方面,不仅沿袭了明朝的传统风格和特点,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创造和发明。瓷器在胎骨、瓷釉、彩色、造型及纹饰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时代的瓷器,在质量及数量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康雍乾三朝开窗了盛世局面

清初的顺治时期,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处于恢复阶段,瓷器的烧造也处于恢复期,数量很少,进步不大,绝大多数器物都没有年款。清朝进入康、雍、乾三朝后,社会已趋于安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出现了盛世局面。社会大环境也影响了陶瓷业的发展。各窑场不但恢复了明代各种釉色和品种的烧造,在胎釉、纹饰等方面也都有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创烧出了许多新品种,这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

从嘉庆开始,清王朝逐渐衰弱。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制瓷业自然也未能幸免,甚至还出现了倒退的情况。瓷器产量锐减,瓷胎、瓷釉、彩色等方面质量也大不如前。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知名窑场才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0 阅读:0

泽霖文史

简介:观文物之瑰丽,品历史之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