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司礼监“老五”的职场之道——不做瞎子聋子,只做哑巴

卿心君悦 2024-02-07 19:46:23

文丨卿心君悦

在大明朝混官场,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吕芳靠“为官三思”屹立不倒,全身而退;陈洪靠不留余地的狠劲上位;黄锦靠蠢直的性格博得嘉靖厚爱;严嵩靠当“白手套”风光二十年;徐阶靠谨小慎微熬到首辅;赵贞吉靠逢迎圣意与甩锅迈入内阁……

总之,人在官场,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这些出镜率与讨论度较高的人物,而是剧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角色——孟公公。

他是司礼监五巨头中的“老幺”,排名第五。

别看孟公公在司礼监的地位不高,可放眼整个紫禁城,那也是排得上号的人物。能从数万太监中脱颖而出,进入司礼监这个金字塔尖般的存在,其绝对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尤其是司礼监权力易主,吕芳退休,陈洪上位之后,司礼监中依旧有孟公公的一席之地,可谓是“流水的掌印,铁打的孟公公”。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司礼监“老五”孟公公的职场之道。

“闲人”

细数司礼监的五巨头,要说谁最闲,非孟公公莫属。

一把手吕芳,那忙的是脚不沾地,三百六十五天轮轴转,全年无休。

嘉靖清修,他得陪着;嘉靖演戏,他得配合着,嘉靖不高兴了,他得哄着;嘉靖接见大臣,他得在旁边站着……

一会儿化身代言人,一会儿充当润滑剂,时不时的再猜个哑谜,抽空还要呵护下某个不省心的干儿子,还不能忘了加紧修炼“思危、思退、思变”的自保技能。

二把手陈洪,“工作量”也不小。

作为司礼监的笔杆子,所有由司礼监发出的票拟、公文都需要他起草。除了本职工作之外,陈洪还要忙着跟黄锦争宠,忙着见缝插针的去嘉靖面前刷存在感,忙着谋划如何抢班夺权取代吕芳,还得不断提升“当刀”的觉悟与技能。

三把手黄锦,事也不少。

黄锦也是司礼监的大忙人,但凡吕芳有事翘班,那替班的都是黄锦,时刻准备着沐浴更衣去伺候嘉靖。

除了替班、轮班的主线任务,黄锦还有支线“任务”,比如要帮干爹吕芳冲锋陷阵,要跟陈洪斗智斗勇,要精确把握时机在嘉靖面前给陈洪上眼药,还要维护好自己“蠢直”的人设。

四把手石公公,也没闲着。

别看石公公与孟公公都属于司礼监的边缘人物,既不用轮班伺候嘉靖,也不没被一把手吕芳委以重任,但人家石公公可没闲着。

该表态时表态,该发言时发言,该露脸时露脸,一边熬资历,一边看准时机押宝站队,时刻为升职加薪做准备,要不石公公最终能坐上司礼监的第一把交椅呢。

反观孟公公,那真是主打一个“无欲无求”。

每次出场都是在站在最后,从不主动露脸出风头,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别人都变着法的向领导靠拢,孟公公是想尽办法的当“隐形人”,这一点,从剧中的一件事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浙江贪墨一案,海瑞二审供词被送到司礼监,里面涉及到了严世藩主使毁堤淹田的铁证。

看完供词,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吕芳破天荒的生气了,不仅砸碎了黄锦递过去的茶杯,还指名道姓的表达了不满:

“浙江到底要干什么,严嵩、徐阶到底要干什么?”

领导生气了,这时作为下属应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表态呗!

领导都气到砸杯子了,且气愤的点都明示了,作为下属自然得跟领导保持高度一致。

于是,陈洪率先接言,开口就顺着吕芳的意思往下说:

“要咱们五个人的头呗。杨金水已经下令抓了,尚衣监、巾帽局,还有宫里好些人,都在查办了,他们还想把事情往宫里扯,往皇上身上扯,大不了宫里这十来万人都砍了头呗。”

陈洪话毕,一旁的石公公也不甘示弱的跟着表态:

“前面在打仗,国库里又空着,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还要这样斗,严阁老和小阁老就算做的不像话,可现在还得靠着他们在前边顶着。已经拿郑泌昌、何茂才他们开刀了,还要查什么毁堤淹田,查什么井上十四郎,这样赶尽杀绝,你把胡宗宪也扯进来,浙江的仗还打不打了。”

至于黄锦,虽然当时没发言,但却用实际行动向吕芳表了忠心,一直小心翼翼的站在吕芳的身侧,一副随时待命的样子。(而后续在吕芳提出供词不能给嘉靖看的时候,黄锦是第一时间表态认同的。)

好了,其他三个同事都表态了,按理说孟公公也该表示表示了。可人家老孟同学那真是稳如泰山,从始至终硬是一言不发。

孟公公这算是不懂事吗?

其实这个问题要辩证的去看。

如果在场的只有吕芳和他两个人,那老孟是必须要表态的,否则就是真不懂事了。可如今在场的不止他一人,且有人已经先一步接话表态了,此时他即便不说话,也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人设”的问题。

平时老孟在其他人眼中,就是一个存在感低,不爱说话,不爱出风头的人,所以就算他不发言,吕芳也不会有意见,至于其他同事就更不会有意见了,毕竟在领导面前表现的这种事,少一个人,总比多一个人强。

远离是非

身在官场,权力更替是常有的事,前一秒,一把手还是一把手,后一秒,二把手就可能反客为主了。

领导层变动,对下面的人来说,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灾难,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站队问题。

司礼监的四把手石公公,就是靠押宝站队当上了首席秉笔太监,从陈洪刚代理掌印的时候,他就向陈洪示了好。

当时,吕芳因为请严嵩、徐阶喝酒的事,被贬去监修吉壤,陈洪暂时接管司礼监。

在这期间,浙江重审郑泌昌、何茂才的供词进了京。赵贞吉不知道京城的变故,为了将供词的影响降到最低,他特意嘱咐锦衣卫,一定将供词亲自交到吕芳的手里,再由吕芳面呈给嘉靖:

“赵中丞说了,要属下们亲手交给吕公公,然后再由吕公公面呈皇上万岁爷。”

注意,锦衣卫说这话的时候,下意识的将供词抱在胸口。

这个动作表明,在这个锦衣卫心中,吕芳才是司礼监正经八百的一把手,陈洪这个代理,没有权力,也不该看急递。

当然,这话他不敢说,也不能说。

而陈洪听完锦衣卫的话,加之看到其下意识的动作,瞬间就不乐意了:

“吕公公,这里有吕公公吗?”

这时,本在一旁与孟公公一起喝茶的石公公说话了:

“吕公公被派到北郊监修万年吉壤去了,现在这里由陈公公主事。”

看似说的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是赤裸裸的示好站队。

陈洪的那句反问式肯定,明显是在拐着弯的“宣示主权”,通常来说,这类话是需要有人配合或是附和的,否则很容易下不来台,陈洪总不能大喊他现在是代理掌印吧,太跌份了。

而石公公接了话,不仅避免了陈洪可能面临的尴尬,还变相为陈洪“正名”了,也因此,石公公话音刚落,陈洪立马笑着端起了架子:

“跟这些奴婢说这个干什么,把东西拿过来就是。”

话都接了,活自然得干,要站队总得有“投名状”,于是石公公起身从锦衣卫的手里拿过急递,转身递给了陈洪。

虽然最终陈洪依旧没能看到急递的内容,被一旁的黄锦拿规矩与嘉靖顶住了,但石公公的这次“投名状”,陈洪是接受了,也记下了。

这也为后续陈洪上位,石公公成为首席秉笔打下了基础。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孟公公在干吗。

全程在一旁静静的喝茶,看着孟公公示好,看着陈洪上跳下窜,看着黄锦与陈洪硬顶。

可能有人会觉得,孟公公不站队陈洪,是因为他押宝的是吕芳。

其实不是。

从剧中孟公公的表现与态度来看,在吕芳面前,他也从没有过上赶子拍领导的行为,更没见他主动向吕芳靠拢表忠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公公谁也不站。

换个说法就是,对孟公公来说,他只干职责之内的活,争权夺势、押宝站队都与他无关,谁是领导他就听谁的,至于领导是谁,他无所谓。

这样做的好处是:

没有野心,就不会让人感受到“攻击感”与威胁感,就没有人会把他当成对手或是敌人,那么在权力斗争之中,或是权力易主的非常时期,他都可以最大程度的独善其身。

当然,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不站队,就永远不会成为领导的自己人,也就不会得到领导的提携与力挺。

大部分领导都是“任人唯亲”的,因为只有自己人,才能不打折扣的、无条件的贯彻执行他的想法,也只有自己人,用起来才更加放心,毕竟“自己人”这三个字,意味着的是“利益共同体”,而在官场或职场上,利益关系比情感、道德更可靠,更牢固。

不说,不代表看不透

纵观全剧,孟公公一共说过三次话。

一次是司礼监刚收到杨金水疯了的急递的时候。

陈洪想将事情直接捅到嘉靖处,绝了吕芳从中斡旋的余地,却被黄锦出言阻止,还挑明了陈洪的用心。不甘心的陈洪“逼”石公公与孟公公表态,试图“以多胜少”。

而躲无可躲的石公公与孟公公一同表示:“还是先禀报老祖宗吧。”

一次是陈洪与黄锦打架的时候。

由于孟公公刚离开司礼监值房,陈洪与黄锦就吵了起来,值班的小太监见事情不妙,叫回了孟公公。

这种情况,孟公公即便不想掺和,也不能不回来了,这才有了孟公公拉架的那一幕。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两次出声说话都有一定的“被迫”意味,只有与黄锦的那次对话,是孟公公唯一一次主动出声。

当时,黄锦去传旨,释放被关在诏狱的高翰文与芸娘,一来一回花了几个时辰,回到司礼监时,立马对等着接班的孟公公道歉:

“差事耽误了,让孟公公多当了半个时辰的值,明儿我也替您多当半个时辰,您赶快吃饭歇着吧。”

按照孟公公的性格,正常来说,跟黄锦打完招呼就会下班走了,可这一次,孟公公却多了一句话:

“宣个旨去了好几个时辰,一准儿是把那个高翰文送回家了。黄公公,忝是同僚,我服你的为人,可也奉劝你一句呀,在这儿当差,也不能太菩萨心肠了。”

很明显,这是孟公公善意的提醒,而这段话也暴露了孟公公的真实一面。

其一,对宫内外的局势与情势了如指掌。

仅通过黄锦迟到,就能猜到黄锦是去送高翰文回家了,这间接说明,孟公公对朝局与朝中人的情况看得很清楚——知道高翰文为何入狱,更知道谁会对高翰文不利。

其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

孟公公了解黄锦的性格,所以才会猜到黄锦为何迟到,才会说黄锦太菩萨心肠。

同理,既然他了解黄锦,那么势必也了解司礼监的其他人,比如吕芳、陈洪以及石公公,也是因为了解每个人的性格与心思,所以孟公公才会选择提醒“蠢直”善良的黄锦,而从不主动跟其他人说话。

因为,他相信黄锦的人品,也明白他的善意只会被黄锦当成善意,而不会被曲解为“别有用心”。

其三,置身事外是他的处事原则。

孟公公劝黄锦不要太菩萨心肠,这也从侧面表明了他的处事原则——置身事外,管好自己,不能因为心软,将自己置于险地。

孟公公的职场之道

用一句话总结孟公公的职场之道——不做瞎子,不做聋子,但要做哑巴。

不做瞎子,意思是,要把身边的事与人看清楚。

看事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清事情的起因、走向、结果以及涉及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有把事情看通透,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看人同样不能看表面,不仅要看这个人说过什么,还要看这个人做了什么。

一个人的行为是以目地为导向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与目的,不在嘴上,而是做过的事上。

不做聋子,意思是,该听到的信息要听到。

所谓的“与世无争”,前提是要确保自身没有危险,或是能够及时躲开危险与是非,这不仅需要能够看清时局与身边人,还需要及时掌握信息,信息才是判断与选择的硬基础。

如果单位里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又何谈明智保身呢,连哪个是陷阱都分不清,连暗箭发出的方向都猜不到,又怎么能躲过呢?

要做哑巴,意思是,凡事心里有数就好,但不要轻易说出来。

在官场与职场,会说话的人,确实更容易得到领导的青睐,但这不意味着,少说话,不轻易表态就一定是坏事。

有时候,万稳万当,不如一默,太多的是非都是从嘴里出去的。

这里一定要补充一句:在职场或是官场,最忌把同事当成倾诉的对象,你的心里话,你的知心言,留在心里就好。

当然,这是孟公公的官场自保之道,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毕竟孟公公已经无所求了,不打算更进一步,维持住现状对他来说足矣,所以“自保”便成了他的主要目的。

如果有所求,想要更进一步,那就是另一套职场之道了。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8 阅读:2166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