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夏年号的推论

吉课程 2024-03-03 08:10:18

关于华夏年号的推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渺渺茫茫,巨经沧桑,索然迷茫。

何时威龙何时天,甲子轮回几时尽;茫茫众生不知源,直把黑海当东海;醉里云深看不尽,一头倒在死海。

碧云天,黄叶地,中华大地多奇迹。今世轮不尽,甲子赋天行;去轮回,增迪数,直向天边。

曾几何时,为东方文明之年号,苦苦追求,大惑不解,何始何终?是曾有否?均不得而知,真是迷茫苦海……偶有一时,于友人家,索之时,甲子幻浮,跃现眼前,顿时朦悟,遂推华元。

得今年为:华元5110年。(耶元1994年)

何以探源?何以知?

东方大地太迷茫。每个皇帝帝王均有自己的年号,纷繁复杂,不可探,求无益。只知中华确有纪年的日子是共和元年(即欧元前841年)。但何是源头?仍朦然无知,因为共和元年前不知还有多少年号。于是呼,东方文明几乎根本没有统一而系统的纪年方式……。

然事并非如此,东方文明早就有了另一套统一而完整的纪元方式——干支纪元法。(即甲子纪元法)

所谓的共和元年,仅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帝号而矣,真正的纪元古书上清清楚楚地记载了那年为“庚申年”,即新甲子57年。由此可知,共和元年前早就有了确切的纪年,这个纪年法就是“干支纪元法”,简称:甲子。

干支纪元在东方早就形成了完整而统一的纪元体系。

在东方由古至今,无论帝国的统一与分裂,无论是分繁并存的各国帝号(年号)是如何的不同,但在纪元上,他们都统一使用干支纪元法。犹如今天大多数边有都统一使用耶苏纪年,但每个国家又有自己的建国年号记载一样。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古时,一统天下的中华帝国的干支纪元就是古时人类文明的共同纪元,而帝王的年号仅仅只是新政权的标志而矣。

A 录求《古典华元》——羲元

那么中华的古典纪元——甲子纪元年到底始于何时呢?

这仍然是一个谜,因为甲子纪元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而从周史所知至少近三、四千年来,纪年时不将甲子的轮回数目记入其中,久而久之,只知甲子内的年号,而不知甲子的年数,故甲子纪元法到底始于何时?以何时为起点?仍成为一大谜,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但伟大的人类以其完美的智慧,根据零星的事据,传说,仍有希望叩开这万古神密的文化宝殿!

推论:

今年是癸酉年——即,新甲子第10年。

这样我们就确切地知道了甲子年号的尾数“10”年。以后只需在此基础上递加甲子数即可知甲子纪元。

那么东方纪元到底轮回了多少个甲子呢?

这就要探索甲子大约始于哪一个文化时代。找到了这个大概时期,配合当今考古与时间测定,便可知道甲子的确切纪元。

推论二:甲子到底始于何时代?

浩瀚古籍何处寻,茫然众声使人愁。巧取刘氏《上古神》,不知所云是否真,无赖手中无金帛,买来书库为我用,望洋兴叹罢磅驳,暂屈一身看《古神》,耳听图说考古文,众采博物盛真知,人伦天理恒永世,感悟灵智海中针,万般纷杂不足虑,一脚一步相征印,勇攀真谛路。

凡民国前中华人民均认为三皇、五帝乃真实历史人物也!历来就有众多学者考证之。

伏羲(三皇之首)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交籍兴焉。(《尚书》孔序)

伏羲……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管了·轻重茂》)

伏羲推策作甲子。(《路史·后记》罗注引《历书序》)

古者包羲立周天历度。(《路史·后纪》引《周髀算经》)

(伏羲)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拾遗记》卷一)

……

综观古籍而看,伏羲时代正如宋代教科书《三字经》上所述:“洪荒之始,混沌之初,伏羲以前,虽有君长,不可得而详也。故司马迁作《史记》,以伏羲为始,太昊伏羲始制文字,首画八卦,为万世文明之祖。炎帝神农氏为耒耜,树五谷,立生民养育之源。黄帝有熊氏制衣裳,定礼仪,文明大备,品物咸亨,作万国瞻之表。……”

从上面所摘内容来年,伏羲时文化已较为发达,早已进入了文明时代,所以《路史》引注和《路史》卷一所记伏羲推策作甲子,可以为是较可信的史实。

另一方面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也验证了以上所说。

中华三大龙的发现——人类文化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①辽宁的玉龙,距今六千多年;

②河南的中华第一龙,距今六千余年;

③湖北黄梅县的卵石巨龙,距今六千年左右。

龙本是世上没有的动物,何以在六千年以前于三地同时而成?而且,龙的完美形象与今无异。可见这三大龙的发现足已说明了早在六千多年以前东方大地上就出现了一个地跨北起东北,南抵长江纵横数千里的大帝国(从目前考古探知其帝国已达南北4000余里,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还可扩之)。而这一巨大的考古发现恰恰证明了古籍《易》中所记的“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为真正史实。所谓的“王天下”,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早在六千多年以前,文明甚少,大多数地方的人均还未及开化未形成社会群体。所以一个纵横4000余里的大帝国就几乎包统了天下所有的文明,故古典中记为“王天下也”。再从《汉书》记“包羲继天而王,为百王先……。”以及其它一些古籍所记,我们可以肯定伏羲建立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地跨数千里的大帝国,开创各国文明大融合的先河。

“伏羲氏,……蛇身人首。”(《艺文类聚》引《帝王世纪》)将伏羲氏描绘为蛇身人面,隐射其图腾实乃龙也。

伏羲氏一统天下之后,并未推毁别国的文化,而是集各国文化之精华于一身,在政治和人权上也各享其成,遂合万家图腾之精华于一身,首创精美绝伦、威风凛凛的龙图腾为中华人民的共同信仰,这便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说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原因。

近年的考古均证明了古籍所载是事实,并非近代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传说,不足信,而冠之为神话。在历史上不加重视,实乃千古之错也!导致亿万中华子孙不晓得自己的历史,言必曰夏,而夏实乃中国中世纪的开端,而灿烂的上古文化却一点也不知,如此下去将铸万古恨。

既然考古更合古籍,且伏羲帝国文化之发达,所以其古书记载要加重视,可为史实之类重要参考。

而且这还有以后的古籍(史实)以及考古为证。

(因为本文非论历史,故此处简易而论,详见奥斯灵露C——《威龙永恒》篇)

此外,既伏羲首创甲子后,开拓医学、农业的神农氏也“作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艺文类聚》卷五引《物理论》)这里的记载,清楚地说明在神农时,(甲子)历法还在进一步完善。

再其后,便进入黄帝时代(通过考证距今约五千年左右),黄帝时代所用历法是集阴阳五行于一体的全息科学历法——十月太阳历。今残存于西南山区的彝族之中。

十月太阳历是我国上古时期使用的,世界上罕见而独特的历法。一年十个月,每月36天。

十个月共360天,十个月终了另加5天(润年为六天)作为“近年日”。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分别以土、金、水、木、火(五行)代表;一季两月,分为阴阳。据考古学家分析产生于5千年以前,残于滇、川、黔三省偏僻的彝族地区,是我国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一个令人振惊的巨大发现。

以后又有《夏小正》出夏历,夏历为阴阳历,以月相为主,一年12个月,而后演为现在所使用农历(也称古历)。

综合上述所看,甲子应始于伏羲时代。

《古 典 华 元》

如此,古典华元——甲子纪元可按如下方法确定。

已知①甲子纪元始于伏羲时代;②伏羲的图腾为龙;③目前已经发现了当时的一些龙的图物;④甲子纪元的纪元起点,伏羲氏肯定会将之订于立国那年;⑤龙图的遗物一定迟于伏羲立国之年;⑥龙图腾的用料可通过碳十四测定出较为精确的年代。

通过以上六点,我们只需:

1、大力考古,务求挖掘最早的伏羲图腾。

2、测定出较为精确的年代,——6×××年。

3、计算:(“×”表示未确定的数字,读“某”,需进一步考古确定)

6×××÷60=10×甲(一百零几甲子)

【 】,新创字,读shà,意为六十年。暂时用‘甲’代替

4、得古典华元为10×甲子+癸酉年 即10×甲10年。

得古典日期为10×甲 10年8月13日(今农历日期)读着:

1百零某shà10年8月13日。

[练习] “×”未确定之数也,今任取一个数字试着读,如:

这件事发生在104甲16年8月5日夜。

【结论】:古典华元今日纪元为:10×甲10年8月13日。(也称甲子纪元)。因为这个纪元为伏羲时期所创,故又称“伏羲华夏纪元”,简称“羲元”,距今有六千多年。

B 为华夏复兴寻求《金典华历》

上面,我们已经能够推算出华元的起始纪元了,但由于中华甲子纪元产生较早,又加上中华文明历时八千余年,显然今天我们仍以甲子的起始之元为纪,时间太过于前,则不能充分发挥纪元在记史上的坐标作用。

故今不再取古典的伏羲纪元(甲子纪元),而以华夏全盛时期的炎黄时期为现在的华夏纪元——即“金典华元”,可直接简称为“华元”。

已知炎帝王天下距今约五千余年,而更进一步的数字,今仍不能取得。

所以,奥斯在这里要启用他的权利——特规定今年为:

华元:85甲10年 (注:目前可由蓝氏族谱来确定,相同)

即,华元5110年。这便称金典华元

即已规定,则无论它距炎黄建国多远,皆无所谓,关键在于确定后,这便是今天华夏的纪元。

[注意]:“华元”——为华夏全盛时期的纪元而非华夏起始纪元,故又称金典华元,是人类文明的纪年坐标,可称“公元”,而古典纪元甲子称“羲元”,西方现在用的历法称“耶元”或“西元”,译为公元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历史坐标上看都是不够格的。

《金 典 华 历》

金典华历,全称金典华夏太阳历。(注21年后的今天已重新修订)

那么金典华历又是怎样规定的呢?

在中国近古历法(今农历)中,既有阴历,又有阳历,故不需再创新的太阳历,也不必重新启用十月太阳历,而只需将古农历中的太阳历单独抽出即可:

即:以立春这天为全年的第一天

(得立春为元月1日) 规定如下(华元与耶元对比)

华元 耶元(欧元)

(立春)元月1日(大31天) 2、4

2月1日(极小29天) 3、7

3月1日(大) 4、5

(立夏) 4月1日(小30天) 5、6

5月1日(大) 6、5

6月1日(小) 7、6

(立秋) 7月1日(大) 8、5

8月1日(大) 9、5

9月1日(小) 10、6

(立冬)10月1日(大) 11、5

11月1日(极小,润+1日) 12、6

12月1日(大) 1、6

这样,就得出了金典华历。金典华历今日为:

华元:5110年8月24日,星期二,

或 OA:5110N8E24R,Sch2

(OA:金典华夏太阳历,O—太阳,A—金、华夏)

(EA:华夏太阴历,用于今农历。E—表阴、月)

金典华历为什么要定二月和十一月为最小月呢?

因为在中国古典哲学中,1为大,3为多,故2月为最小月,只有29天。

11月(冬月)为什么也为最小月呢?

因为奥斯出生在冬季,那年的冬季,冰冻数尺,异常寒冷,奥斯不忍母亲经受如此漫长的寒冬,遂偷将冬季的代表月——冬月拿去了一天,故也只有29天。

然上帝的意志不可违抗,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更改,奥斯的行为触犯了天规,上帝令冬神罚之,每隔四年,在冬月增加一天为奥斯日,让奥斯在此为天下人忍受寒冬。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冬天也确是太漫长。

希望这场雪后,便是明媚的春光,到处生机盎然,鸟语花香。

(另见附录) 施诺威

OA:5110N8E24R Sch2

(耶元1994年9月)

附录:春之节

每年春天都有一个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从每年的12月25日至第二年的元月18日。

(12月25日——1月18日)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人类文化八千余年的历程,历年的庆祝希望能激励后来的人们,在继承人类伟大的遗产时,能努力奋斗,勇求真谛。为人类征服广瀚的宇宙,而普写美丽的篇章,让人类的美好、幸福与奋斗的力量,智慧的光茫共存于永恒的辉煌。

12 月25日 放假

大 年30日 团圆饭

12 月31日 神曌(Shè多音)日(都要到神殿去洗礼)

31日夜为“太极之夜”

盘古零点之时

开天劈地

迎来天地的光明

元月1日 盘古之日

2日 圣萌之日

3日 伏羲之日

4日 洪荒之日

5日 女娲之日

6日 神农之日

7日 黄帝威龙

8日 夸父追日

9日 嫦娥奔月

10日 群魔食天

11日 天沦地陷

12日 奥斯复兴

13—15日 狂欢日(三天)

16日 恬静之日

18日 假期结束

那么这一伟大的春之节到底应叫什么节日呢?

忆叙节之述,神圣天神开天地,天地无限光明生;圣神人圣化人类,人类多少文明兴。圣人的灵光兴起人类的兴旺。此春之节,

实乃“圣诞节”也!

众人反:

圣诞节不是西方的节日吗?

奥斯反反之:

错矣!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会,是一个翻译的错误;是一个自卑者的眉献,一种文化的出卖 !

西方确实也有一个狂欢节,但不叫圣诞节,而叫:Christmas Day [krismes dei]珂瑞史·莫史(节) 对(日)

“Christmas Day”

其中的Christ就是中国人以前所译的基督,是一种宗教。英国(Britain)人读着[kraist],今应音译为“珂瑞斯特”,简称“珂瑞”(或直接写为:krist)。

为什么不就用“基督”一词呢?因为这一个词本是无需有的。是中国人在翻译时,又随意造的一个音文单词,用一个新音文单词代替原来本就是音文的单词,完全是多此一举,应删去不用。

那么,Christmas Day 就应该译为“珂瑞节”

所以,Christmas Day 译为圣诞节是完全不正确的。

圣诞节,是中国金典华语(现代汉语)也称雅典语的特有产物,它无论是在词意上,还是在内涵和意境上都永远超越于Christmas Day(珂瑞节)。它是东方文化结晶,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享受,不应该胡乱来翻译外语,这些美丽的光环应首先服务于中华自身的文化,这才是民族文化真正之所在。也是一切民族文化必然的结果,更何况一个如此伟大的民族!

0 阅读:0

吉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