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害死戴公公”的洪竹,绝不是范闲的人,或是这三人

花家名趣屋 2024-05-21 10:43:58

戴公公灰飞烟灭,可以说跟洪竹关系巨大,如果不是他“关键时候”说了一堆“中肯”的话,戴公公不会去见范闲。

戴公公背后有皇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只要他不去,范闲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可最后他还是去了,还给了范闲3000两。

就是因为这3000两,最后被都察院的御使头子给告了。

检蔬司在京中作乱多年,以御使那些人的敏感会不知道他们的龌龊,不过是因为背后有皇妃,他们为了自保,不敢跳出来弹劾。

可如今有了范闲站在前面,御使见风使舵,趁机弹劾,这样就算到时候出了事,打了皇妃的脸,那皇妃也只会找范闲的麻烦,跟他们无关。

洪竹的“阳谋”

陈萍萍把一处给了范闲,还给了言冰云作为后盾,希望他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

金老头的死,让范闲恨上了检蔬司。

他现在干不过二皇子,拿长公主没办法,唯有从边角开始渗透,于是检蔬司就成了他找茬的第一站,也是他积累人脉,增加威望,提升权利的第一步。

范闲以鱼儿不鲜血,让邓子越带着一处的人,封了检蔬司。

听到带头的是一个小小的一处主簿,戴公公对此嗤之以鼻,毫不理会,毕竟这些年他仗着二皇子的母妃,作威作福,连一些官员都要看他的脸色,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主簿,简直是不知所谓。

为了体现检蔬司的重要性,也为了给一处施压,戴公公对身边的人说,把各宫的娘娘喜欢吃的蔬菜全部减掉,却独保留了庆帝的份例。

为什么戴公公只敢减后宫的蔬菜,而不敢减庆帝的呢?

一则,戴公公是淑妃的人,做了错事,不看僧面看佛面,况且二皇子在前朝如日中天,几乎跟太子持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远超太子。

就算是明哲保身,也会站在戴公公这一边。

这样一来,他们为了巴结戴公公,甚至会为他暗中摆平麻烦,向二皇子投诚。

二来,后宫嫔妃的枕边风,历来是最好用的,戴公公就是希望通过嫔妃的口,向皇帝述说他的委屈。

戴公公平时没少跟这些嫔妃打好关系,他能够富得流油,随机都能拿出四千两的银票,可见他平时没少贪污受贿,而这些得来的利益,他无亲无故的,除了孝敬淑妃,估摸着就是巴结这些后宫嫔妃了,所以他才敢明目张胆克扣嫔妃的蔬菜,让嫔妃们帮他说话。

三,嫔妃们只要用利益维系,而庆帝却要用实力证明。

庆帝是个非常聪明狠厉又敏锐的人,戴公公可以忽悠后宫嫔妃,却不敢忽悠庆帝,他不仅不能忽悠,还要想尽办法满足庆帝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让庆帝看到他的能力,留下他。

这也是戴公公的一点小心机。

他减掉嫔妃的份例,却保证庆帝的份例,利用嫔妃们的枕边风,体现他对庆帝的重视,就算检蔬司被封,他也一定会尽力满足庆帝,充分证明自己的对庆帝的忠心,可谓是两全其美的算计。

正当戴公公准备忽视走人时,洪竹出现了,他对戴公公说:

咱们检蔬司依靠的本就是淑妃娘娘,既然二殿下也到了,公公还是露一面的好,决不能让殿下觉得怠慢。

听了这话,戴公公觉得很有道理,决定还是去看看,就这一看,让戴公公从此万劫不复。

为什么一开始戴公公并不愿意去见,听说二皇子来了,也视而不见?

这是因为戴公公知道二殿下的为人,他就是个喜欢看热闹的人,戴公公去不去都对他没影响,何况戴公公是淑妃的人,二殿下不会给他难堪。

可洪竹这句话是当着众人说的,并且说得有理有据,如果戴公公不去见二皇子,而这些话到时候传了出去,那戴公公这藐视二殿下的罪名就坐实了。

洪竹这句话,与其说是劝告,不如说是逼迫,让戴公公不得不去,这是阳谋。

洪竹是谁的人?

洪竹到底是谁的人呢?

戴公公以前从未见过洪竹,他以为是新人,于是问了一句,洪竹却说,自己来了几年了。

以洪竹这么聪明,这么伶俐,这么会说话的人,为什么会默默无闻这么多年呢?

如果他多说说话,说不定早就成了戴公公面前的红人。

可见他不是不愿意说,而是没有到时候说,因为他是其他人安插在戴公公身边的眼线,只是为了关键时候一用。

那么,洪竹身边的人就绝不会是范闲。

范闲当初来京城的时候,就是为了查明谁要杀他,等到查明了,他准备回到儋州,继续陪着奶奶到老。

来到京城后,他不喜欢官场的风气,更不喜欢与二皇子同流合污,奈何陈萍萍,庆帝,二皇子,太子等等,都不愿意放过他,让他最后不得不被迫成长,又稀里糊涂去了北齐,本以为北齐之行后,他就可以回儋州养老了,结果又被二皇子算计。

所以这些年,范闲身边除了陈萍萍给的一个王启年,他是根本没有想过去培养自己的亲信,因为他就没想争权夺利,没想留在京城。

既然如此,那洪竹绝不会是范闲的人。

那么洪竹是谁的人?

洪竹背后可能是这三个人:太子,庆帝,陈萍萍。

先说,太子。

戴公公的背后是淑妃,可淑妃的背后是二皇子,别看淑妃一天到晚看书看书看书,什么都不干,但二皇子在前朝的影响力巨大,比太子这个未来储君更加得人心,太子对淑妃的人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谁知道,淑妃是不是装的,麻痹众人呢?毕竟皇宫之中,没有一个是平常的。

既然知道戴公公的身份,怎么可能不防呢?

这一次,范闲跟他合作,想要扳倒二皇子,找到二皇子的罪证,太子当然要助他一臂之力,这也是洪竹潜伏这么多年都没有动静,范闲一找戴公公的时候,他就出言“劝告”的原因。

再说,陈萍萍。

陈萍萍对范闲,就像对待主人一样,可以说处处为他考虑。

知道二皇子对范闲的“看重”和“算计”,以陈萍萍对范闲的重视,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

监察司可是陈萍萍的一言堂,所有人听他号令,他们可是凌驾于百官之上,庆帝之下的存在,那在百官,在各处安插一两个人,是合情合理的。

自从范闲回到京城,决定跟二皇子打擂台,陈萍萍就做好了准备,不管是检熟司也好,还是其他部门,只要范闲一出,我相信陈萍萍就会立马安排好。

这也是为什么范闲一找戴公公,潜伏多年的洪竹立马就站出来的原因。

最后是庆帝。

庆帝这个人对庆国的掌控,超乎想象,别看陈萍萍是监察百官的存在,可他并不能凌驾于庆帝之上。

庆帝曾经杀叶轻眉时,就用权利掉开了陈萍萍,引走了五竹,和范建,最后等到他们回来的时候,叶轻眉已经死了,陈萍萍查了二十多年,都不曾查到真相,可见庆帝在庆国的权利有多大。

庆帝知道范闲要查二皇子,他并没有拒绝,而是让陈萍萍给他资源,让他暗中查探,他在背后推波助澜。

范闲要人,庆帝立马派了老高给他,这可是只忠于庆帝的护卫,如今却直接给了范闲,可见庆帝对范闲的重视。

那洪竹在关键时候,帮助范闲也说得过去。

范闲之所想,庆帝之所愿。

最后

洪竹不管是谁的人,他都不愿意跟戴公公同流合污。

他跟在戴公公身边多年,看着戴公公欺压百姓,收受贿赂,心里是恨的,可他跟邓子越一样,没有实力保全做自己,不能同流合污,就只能独善其身。

直到范闲出现,洪竹才找到了机会。

洪竹早就了解戴公公的为人,他看谁都喜欢用钱贿赂,可范闲是不一样,他最讨厌这种人,他把戴公公亲自送到范闲面前,就是希望借助范闲的手,杀了他。

为了跟戴公公撇清关系,他还故意用“看家,随时进宫找淑妃求助”为借口,让戴公公同意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成功保全了自己。

洪竹是会做人的,他在戴公公最后一刻,顶着压力,给他送了一只鞋,为戴公公留下了脸面,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他这样大胆,心细,聪明伶俐又会说话的人,一定会取代戴公公,成为下一任检蔬司的头头。

0 阅读:746
评论列表
  • 2024-05-22 06:48

    这也是绝了 看看原著去

  • 2024-05-21 17:35

    我就问,小编,你看过原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