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第一君王,毋庸置疑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2-16 10:54:43

(北魏 宫殿)

公元471年,皇兴三年,五岁的拓跋宏成为了中国北方北魏王朝的新帝。

拓跋宏,我们称作孝文帝。

北魏,施行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统治者认为,外戚是皇权的严重威胁,尤其对于那些少年垂拱的天子来说,他的生母往往对他有着极强的掌控力,以及生母背后的外戚势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权力形成桎梏。

所以,一旦北魏产生新帝,那么诞下新帝的亲生母亲,就会立刻被残酷的杀掉。

所以,拓跋宏对他的生母没有太多的印象,他少年时代里有关母亲这个词汇,是冯太后带给他的。

但其实,从伦理关系上来讲,冯太后是她的祖母。

不过老实说,虽然冯太后和孝文帝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孝文帝是她本人亲自抚养,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小皇帝年幼,主少国疑,他上炕都费劲,你指望他独自执政那是不现实的,所以当时的执政权掌握在冯太后的手里。

这对祖孙摊上的世道,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好。

从孝文帝登基之后的时间,北魏经济发展不好,文化教育基本停步,社会民间矛盾不断,从471年到480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光是有史记载的北魏地方上的暴动和反叛事件,就有二十多起。

南朝的南朝宋虎视眈眈,身后的柔然和敕勒更是伺机而动,您想想,这种情况之下,一对寡弱的祖孙,能够顶得住吗?

您别说,冯太后不仅顶得住,而且还干得挺好的。

(冯太后)

冯太后其人,出身于十六国时期的北燕皇室,北燕灭亡之后,冯氏没入北魏朝廷,成为了一名奴婢,从奴婢到太后这种身份阶级上的转变,足见冯氏心性之坚毅,手段之坚决,她做摄政太后的时候,改革制度,发展经济,诛灭权臣,中央集权,让北魏王朝一天比一天有起色,那个时候的冯太后,就是横亘在孝文帝面前的一座大山,小时候的孝文帝基本上不参与政务,大小事情咸决于冯太后,对于孝文帝来说,他似乎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更像是一个王朝的精神象征。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作为摄政太后,作为帝国实际上的头号掌权人物,冯太后和历史上的那些其它太后,是有很多不同的。

西汉的吕雉,疯狂屠戮功臣,虽然说本质上吕雉是为了维护刘氏的统治,但是她独裁,唐朝的武曌,堪称千古一帝,为女皇一生,在治国的大方向更有诸多亮眼的表现,可武曌短暂的取代了李唐皇室的统治,建立了武周,在政治环境上更是对自己的儿子李旦和李显百般折磨,宋朝的刘娥,大权在握,虽然大臣们积极劝进让刘娥效仿武曌称帝,刘娥断然拒绝,可刘娥从始至终都没有放松过权力哪怕一天,直到她死去。

晋朝有个太后,叫做褚蒜子,历经六位皇帝,三度负扆,临朝听政,但是问题是,褚蒜子只是听政,而不能握有实际的权力。

再看我们的这位冯太后,她足够聪明,性格果决,权谋之术玩得相当地道,北魏群臣被她驾驭的更是寒蝉若禁,在她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把孝文帝压制的死死的,她完全有称帝的能力,就算不称帝,她也可以结结实实的限制孝文帝一辈子。

冯氏有一次用膳,食用米粥,结果做饭的厨师不谨慎,竟然让米粥中混进了一只虫子的尸体,孝文帝原本立在冯氏身后,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勃然大怒,立刻就要将厨师杀死,不料冯氏随即介入,斥责孝文帝的轻佻浮躁,并且对他因为小事而动辄就要滥杀的行为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太和五铢钱)

冯氏制止了孝文帝的行为,她没有处罚厨师,更没有浪费那一碗已经被污染的米粥,而是将其中的虫子拾出,然后照常食用。

诚然,冯太后对孙子的管教是相当严厉的。

每过十天时间,孝文帝身边的内侍就要向冯太后报告孝文帝的表现,一旦表现不好,冯太后立刻就会派人杖责孝文帝,那个始服衮冕,朝飨万国的孝文帝在朝堂上固然风光,可重重的棍子落下时,孝文帝也只能默默承受。

如果冯太后仅此而已,那么她当然沦为吕武之流,但是其实,冯太后似乎对权力并没有过多的贪恋。

冯太后为什么要在孝文帝小的时候替他当这个家?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孝文帝年幼,他的确当不了家,垂帘听政不是冯太后额外的权力,而是她平白无故生出来的负担。

那么冯太后为什么要时常责打孝文帝,甚至会给予孝文帝身体上惩罚?

因为冯太后对孝文帝的某一些糟糕表现感到失望,而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失望,正是她对孝文帝未来是否能独自执政并且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而感到担忧。

或许,就连孝文帝本人都理解这种心情。

这冯太后啊,她在执政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一不二,独断专行,冯太后很多时候执行一些国策,处理一些事情,是压根就不和孝文帝商量的,甚至在事后,冯太后也不会把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书面的形式送到皇帝的御前,但孝文帝对这种近乎于权力剥夺的行为并没有太多意见。

因为,孝文帝从来都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在长期和祖母冯太后的接触过程中,他会自己做出对冯太后的行为意识判断,所以他对冯太后是心悦诚服的。

平时的冯太后,是一个节俭的人,她讨厌朝廷里的伤生鸷鸟之事,于是取消了朝廷里以活物性质的进贡,日常穿戴上,冯太后更是十分普通,从不用金银装饰,不用华贵丝绸,只用缦缯,也就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甚至都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她杜绝在饮食上的奢侈和浪费,每天吃饭就是那么简单的几个菜,冯太后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孝文帝。

(北魏仕女俑)

冯太后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如何培养孝文帝,但实际上,在这个女人为王朝奉献的一生之中,她已经完成了对这个孙子的培养。

孝文帝二十三岁,冯太后薨逝了,而在死去之前,冯太后已经完整的把权力交接给了自己的孙子。

这个女人几乎把一生的时间奉献给了北魏,她的命运早就和这个宏大的时代纠缠在了一起。

她曾经是妻子,是母亲,是祖母,但因为背负着王朝发展的重担,她成为了那个冷酷无情的冯太后,而现在,尘归尘来土归土,她终将成为她自己。

对于祖母的死,孝文帝是伤感的,甚至有些过分伤感,皇帝痛不欲生,五天之内竟然滴水滴米未尽。

作者很想要从史书中找到一些有关冯太后和孝文帝的生活场景,但是很可惜,大部分的记载都是孝文帝如何犯错,而冯太后如何严厉的惩处他,但是这并不能影响这对祖孙的感情。

冯太后死前,曾经特意交代,自己的丧葬仪式要一切从简,但孝文帝违背了冯太后的意志,为冯太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且以近乎于君王的礼仪为冯太后修建了墓室。

此后三年时间,皇帝因为悲伤过度而身形消瘦,为了表示对冯太后的哀思,他不食肉,不饮酒,并且长期不和他的后妃同房。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孝文帝接手了祖母冯太后留给他的趋于良好的国家,开始了自己伟大理想的实现。

(孝文帝吊比干碑文 局部)

从少年垂拱到独揽大权,从南下迁都到汉化改革,从平定反叛到御驾亲征,从政治上的整顿吏治到经济上的施行均田,从军事上的南伐萧齐到从文化上的移风易俗,孝文帝几乎可以说是本朝开国以来最优秀的皇帝。

晚年行军讨伐南朝时,孝文帝有一次在营帐中进食,为他呈上热汤的内侍手没端稳,一不小心将汤水撒落,烫伤了孝文帝的手,皇帝本要发怒,却蓦然的想起当年祖孙相伴的时光。

他没有责怪内侍,而是让所有的侍从退出营帐,他手捧热汤独自辍饮,陷入了那有些苦涩但却也别样温馨的过往。

神游之际,孝文帝不禁想要问一问自己那个严厉的祖母,自己做的好吗?自己是否达到了祖母对自己的期望,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呢?

在孝文帝晏驾时,如他审视自己,他应该会认为经由太和改制后的北魏无可挑剔,但他不知道,就在他死后不过三十五年,北魏就走向了分裂。

拥有俯济苍生,仰光七庙志向的孝文帝应该能知道,当时的历史的确选择了鲜卑人,只是他不知道,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因为鲜卑人最终也融入历史。

冯太后,拓跋宏,这当是一个短促的华丽时代...每个时代都会结束,但每个时代,都会留下它不可磨灭的精神。

江河万古,人生瞬间,朕曾有很多想做的事情...

1 阅读:48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