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发火无人敢劝,厨子推门进来道:你不要发脾气,这样不好

品读古今 2024-03-17 01:11:49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在真实历史中,毛主席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极少生气发火。不过,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毛主席极少发火并不代表他没有发过火。

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有一次和任弼时在商量作战计划时,就因为两人意见没有达成统一,和任弼时激烈争吵了起来。

当时窑洞内的气氛十分紧张,在场的人都不敢去劝。不料,一个炊事员推门进来,对毛主席说到:你不要发脾气,这样不好!

那么,这个炊事员是谁呢?他为何敢直言批评主席呢?他和主席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李开文

一、毛主席的掌勺大厨

其实,批评毛主席的那个炊事员,名叫李开文。李开文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百斤,从外表上看,是一个其貌不扬、瘦瘪干巴的乡间老汉。

但就是这么个乡村老汉,不仅给毛主席掌了12年勺,还成了毛主席的“老班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接着往下看。

李开文出生于大别山金寨县的一户贫苦人家,1929年,红军队伍路过金寨县,已是4个孩子父亲的李开文,毅然加入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开文坚信,共产党是给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只有跟着共产党,穷人才能翻身。

李开文虽然身高不高,但是长期的农村粗粝生活磨练出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入红军后,他被分到了担架队,负责从火线上把伤员运送到后方。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李开文抬着担架穿梭在战场上时,突然一发炮弹落在旁边,顿时沙砾横飞,强大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战斗结束后,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

虽然李开文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是一只耳朵的耳膜被炸伤,听力受损。团长觉得他不适合再上战场,就把他调到了炊事班,从此成了一名炊事员。

长征时,李开文背着六七十斤重的炊具,跟着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硬是没有掉队,最后历经艰辛来到了陕北。

1936年冬,鉴于毛主席身边缺人,周恩来想物色一些老实可靠、信得过的人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炊事员等职责。

李开文曾经的上级领导向周恩来推荐,我手下有一位鄂豫皖的老红军,此人参加革命早,忠诚可靠。

于是,没过多久,李开文就和第一批战士干部一起,被抽调来延安工作。

之后,李开文又被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审查了一遍,确保可靠后,被分配到了毛主席身边,当上了中央小灶的炊事班班长,成了毛主席的掌勺大厨。

俗话说新官上任,李开文一上任,就翻看了过往的伙食开支账单。

他发现,每个月的伙食费开支过大,究其原因,原来这个虽然是中央领导的小灶,但是炊事员、警卫员等人也经常来吃,真正属于中央首长的伙食消费不到总开支的三分之一。

发现问题后,李开文把炊事员和各个首长身边的警卫员召集起来开了个会。

他说道:“各位老兄弟们,中央首长们的伙食费本来就少,现在更是三股只能吃一股,你们看这像不像话?我看,从明天起,大家都不要来这吃了,我也不在这里吃。”

李开文的想法得到了一致赞同,大家都表示,老班长说得对。

严格控制就餐人数后,开支很快就缩减了很多。李开文用节省下来的开支给首长们改善伙食,原来的三菜一汤变成了四菜一汤。

管后勤的李富春看到后急了:“老班长,原来三菜一汤都超支,现在搞四菜一汤,谁来给你背账哦。”

在场的一位科长说到:“李部长,你不要管,老班长自有办法,他还剩下一百多块钱呢。”

李富春、陈云等人听说李开文把主席伙食搞得好,开支还少,都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有办法。

二、“你不要发脾气,这样不好”

李开文自从被调到中央给毛主席做饭后,对待工作可谓是尽心尽责。

毛主席的每顿饭菜,他必须亲口尝过才会让警卫员端过去。有时候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吃饭,他就会一直守着,饭菜热了冷,冷了热,直到毛主席吃完。

延安时期,根据地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毛主席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最长的一次是写《论持久战》时,毛主席熬了八个晚上才写出来。

毛主席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营养又跟不上,整个人都十分消瘦憔悴,李开文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次,李开文听毛主席的苏联医生阿洛夫说,肥肉能补充大脑营养,他高兴极了。

此后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搞来肥肉,做成红烧肉,为毛主席改善伙食,增加营养。李开文做的红烧肉,做法讲究,成为毛主席最爱的一道菜。

李开文虽然是一个炊事员,但是做事有自己的想法,为人也比较耿直,他甚至还当众“批评”过毛主席。

1947年,胡宗南20万大军逼近延安,党中央经开会后决定,暂时放弃延安,避胡宗南锋芒。但是在撤退路线上,毛主席和任弼时起了分歧。

当时延安形势危急,西边是马家军,南边是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东边濒临黄河天险,可谓三面受困。而彭老总的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人马,且已经连续与国民党军作战,人困马乏,弹药奇缺,无力顾忌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的安危。

在这种情况下,任弼时认为部队应该向北出发,如果出现意外,也可调头向东,渡过黄河去晋察冀根据地。但是,毛主席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毛主席认为应该留在陕北,牵制胡宗南部队。

其实,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两人谁都没有错。

任弼时考虑的是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的安全,但是毛主席考虑的是全国解放战争这盘大棋,他和中央机关留在陕北牵制胡宗南,可以大大缓解其他战场的压力。

两人意见始终没有达成一致,任弼时火气上来了,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对毛主席高声说道:“那您的安全问题谁能保障?出了事情谁来负责?”

毛主席也情绪激动地说道:“死了我一个,换来全国的解放,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争吵也越来越激烈,警卫员和工作人员守在门外,只能干着急,不敢进去劝。

就在这时,老班长李开文听说了这件事,专门赶了过来。

李开文来了后,二话不说推门就进去。毛主席和任弼时看到是李开文,都停止了争吵,背对背坐下,

李开文笑眯眯地劝道:“两位首长不要发脾气嘛,这样不好,吵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么一说,毛主席和任弼时也冷静了下来,又开始耐心沟通。

李开文走出来,门外的工作人员纷纷朝着李开文竖起了大拇指,敬佩地说道:“您也太厉害了,没想到一下子就劝住了!”

李开文笑了笑,说道:“主席抬举我,我就是个厨子罢了。”

在转战陕北期间,为了避开胡宗南军队,部队风餐露宿,每天都超负荷行军。

陕北高原风沙漫天,环境恶劣,物资贫乏,毛主席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身为主席的炊事员,却让主席饿着肚子,这让李开文心里十分难受。

当部队绕到延安附近时,李开文想起来了他曾在延安的一处窑洞里藏过几块腊肉。不过此时延安已经被胡宗南占领,此去肯定风险重重。

但是李开文打定了主意,为了主席的身体健康,就算是牺牲也是值得的。

这天夜里,李开文叫来了两个战士,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可不能把领导给饿坏身体啊,我们得回去拿食物给领导们补补身体。”

两个战士没说话,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表现出了他们的决心。

于是,趁着夜色浓重,李开文领着两个战士抄着小径悄悄地回到了延安的一处秘密窑洞里。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敌人行动的揣测,他们顺利拿回了腊肉,平安地回到了驻地。

第二天,毛主席看着饭桌上多出来的腊肉,感到十分惊讶,仔细询问后,才知道了昨天晚上发生的事。

毛主席当时就沉下脸来,觉得他们他们这样做是无组织无纪律,可看到一直在低头抹眼泪的李开文,什么重话都说不出来了。

除了毛主席的炊事员外,李开文还有一个身份--毛主席的班长。

当时,李开文的炊事班和警卫班一起成立了机关党小组,李开文被当选党小组班长,而毛主席就在这个党小组参加党员生活。因此,毛主席还戏称:老班长是我的“顶头上司”。

老班长心里装着毛主席,处处为主席着想,而毛主席对这位老班长,也同样关爱有加。

有一天晚上,李开文发现其他首长的秘书都来取过饭菜了,却唯独没见毛主席秘书前来。于是,他把饭菜热了热,给毛主席送过去。

时值隆冬,天气寒冷,李开文推开主席房门,寒风从背后袭来,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毛主席听到门响,便抬头刚好看到这一幕。主席便停下笔说道:“老班长,我看你的衣物有些单薄了,怕是抵不住哦。”

李开文听到后,便说道:“主席没事的,我不冷。”

毛主席不由分说,取出一件羊毛衬衫递给李开文。李开文在放下饭菜后连忙说道:“主席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件衣服我不能要。”

但毛主席执意要给李开文,并且说道:“老李同志,你个子小叫你穿上你就穿上,我个子大,扛冷。再说你老班长要是生病了,我就吃不到你的红烧肉了!”

就这样穿着毛主席的羊毛衬衫,李开文感到暖和了许多。

在回到灶台后,李开文便看到有位刚调进来的战士,衣服比他穿得还稀薄,他便将这件羊毛衬衫给了那位小战士。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的心都是火热的。

三、“你走了我们就照顾不到你了”

1949年8月,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此时离李开文离开家参加革命,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李开文想念家人,于是主动向毛主席提出要求回农村工作。

毛主席对他说到:“你也是上了年纪,我们都老了,你走了我们就照顾不到你了,还是不走的好。”

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主席的一番话让李开文眼角泛起了泪花。不过他已经打定了主意,执意要回到农村,毛主席也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

周恩来想给李开文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差事,正好天津的一个糖厂缺厂长,就找到李开文:

“老李同志,组织上考虑到你过去吃的苦太多,为此便准备给你安排一个‘甜’活,决定派你去当天津糖厂的厂长。”

李开文一听,顿时吓了一跳,急忙问道:“这个天津糖厂有多少人啊?”

“一千多人吧!”

李开文在听到后,便毫不犹豫的拒绝:“这么大的厂子,堪比一整个团的编制了,我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这事我绝对不答应,我还是回大别山吧!”

他还说:“天津糖厂的糖再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

随后,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便从华东军区转到了安徽,安徽的有关部门将他介绍到六安地委组织部。

临行前,毛主席还拉着他的手不舍的说到:“回去就回去,但要经常写信来啊!”李开文用力点了点头。

回家后,当地地委领导知道李开文是从中央机关退下来的,和毛主席都有着亲密的关系,试探性的问道:“李同志,你有没有想从事的工作?”

李开文听后便摇摇头说道:“听从组织的安排,啥工作都可以。”

地委商量后,决定让李开文担任金寨县的副县长,但是又被李开文拒绝了。

他知道地委这样安排,都是因为他给毛主席当过十几年炊事员。但是他更知道毛主席是一个从来不喜欢搞特殊化的人,而且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清楚,当初让他当当厂长管一千多人他都拒绝了,现在反倒要当县长管十几万人,自己哪有这个本事。

最后,在李开文的要求下,他回到家乡,当上了粮食站的站长。原本地委领导还劝他是否重新考虑,但李开文觉得这个职务既符合自己的能力,又能为人民服务,非常不错。没办法,地委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开文所在的粮站下辖四个粮库,他虽然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是他根本坐不住,一上班就喜欢去粮库溜达。

他过惯了苦日子,对粮食非常珍惜。仓地板经常被老鼠打洞,别人不愿去修,他就钻进去,把洞一个个修好。在他看来,任何小事都应该当成大事来办!

李开文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1956年被当选为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受邀到北京出席劳模大会。

在人民大会堂,李富春告诉毛主席:“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毛主席高兴的走过来,握着李开文的手亲切地问候:“啊!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真了不起,回到家乡后,你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邀请李开文去家里吃饭,而李开文则撸起袖子,又给毛主席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

临走时毛主席送了李开文一双皮鞋,这双皮鞋一直被李开文珍藏着没有穿,一是这代表的毛主席的一份心意,二是他长年待在农村也穿不了。

几十年来,李开文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其实,政府对老红军有很多优厚的政策待遇,比如进城可以派车接送,免费盖房子等,但李开文都主动放弃了。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老红军,而且在毛主席身边待过,更加要做起表率作用。

李老回到家乡后,还保持了很多在部队的习惯。比如早上起来喝半杯盐开水,刷牙不用牙膏用粗盐。

每天晚饭后李老都要做自己独特的自由体操,然后用开水泡脚,一天不泡就难以入睡。这是当年红军长征时,前苏联医生给毛主席规定的保健内容,这样做是为了驱赶脚上留下的寒气。

李老这些生活习惯都是从毛主席那学的,最后活到了98岁。

结语

李开文虽然只是一个厨子,但是他和领袖毛主席之间的深厚情谊,至今读起来让人动容。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革命胜利后,李开文依然保持优良作风,展现出了一个老红军、老革命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47 阅读:11503
评论列表
  • 钢枪 10
    2024-03-27 19:17

    感人!这才是人间真情,纯洁而亲密!

品读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