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和南水北调哪个更伟大?看看精神谱系就明白了

兰台行走 2022-10-15 10:13:07

红旗渠只是一个山区县城的引水工程,最初也没有什么著名的题词和批示,却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和南京长江大桥并列为新中国两大奇迹,红旗渠精神名列第一批精神谱系的第23位。而工程量超出红旗渠多少倍的南水北调工程,却好像没有特别大的名气,这是为什么?

20世纪60年代,天不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凿出了一条绵延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难题和全县土地灌溉问题,重新安排了林县的河山。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东线的水源地分别为湖北、江苏,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因为工程量巨大,远远超出了古代的京杭大运河,从设想到开工就用了整整50年,工程建设又用了十几年,而西线工程由于异常复杂,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也才1432公里,大部分还是在平原地区。

首先是两者的出台层面不同。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物,虽然后期得到国家的巨额资金扶持,但是初期都是林县人民自己的财力人力支持,而且频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几度面临烂尾。越是修得艰难,越显得珍贵。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级的战略性工程,筹划时间长,耗费资金大,工程量惊人,牵一发而动全身,筹划时间很长,但因为是国家战略,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不用担心烂尾的问题。

第二是时代背景不同。

红旗渠的设想萌发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时期,开工于三年困难时期,竣工于非常时期,可谓命运多舛,生死未卜,没有林县人自己的坚持,是不可能修成的。

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萌发更早,早在一五计划制定之前,1952年,人民领袖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对北方的关心。1953年,他又视察南方,在武汉登上“长江”舰,问当地负责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水给北方?全国一盘棋,南方当然表示义不容辞了,就这样,南水北调的战略方针和思想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正是因为有南水北调的设想,红旗渠的建设者们才敢于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伟大设想,并率先付诸实施。

第三是建设目的和作用不同。

林县的红旗渠主要是面向农村的,统筹解决人的吃水问题和田地的灌溉问题,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的思想下产生的伟大壮举,是自力更生的典范。而南水北调主要面向城市,统筹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没有南水北调的水,北方人民的饮用水水质很差,工农业生产也受到了限制。

总体来说,红旗渠起的是“雪中送炭”的作用,没有水就会发生旱灾和饥荒。南水北调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没有水最多降低生产生活的标准和水平,但不会发生致命的问题。

第四是建设模式不同。

林县的红旗渠是自己筹款,自己设计,自己出工出力,没有任何专业支持,资金支持也是到了后期才有,是典型的群众路线。南水北调是国家出资,专业工程公司设计和建设,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参与,所以虽然人们对它的感谢是很大的,但是切身印象并不深刻。

第五是影响不同。

红旗渠建成,林县人锻炼出来了10万工程建设大军,靠着这支队伍,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南水北调更多是“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相信对“基建狂魔”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万事开头难,红旗渠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一座丰碑,不管后来者的数字多么大,都无法掩盖红旗渠作为先驱者的光辉。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祖先们自力更生、不怕吃苦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复兴的根本。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