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又没有指纹鉴定,为何圣旨无人敢伪造?

枯木沟 2024-02-14 15:21:36

大家都知道,皇上权力超级大,那会儿没有什么监控,没有什么指纹鉴定,也没有水印这玩意儿,可就算是那个时候那么穷,也没人敢挑战伪造圣旨的风险,这是什么原因?

咱们来仔细看看真金不怕火炼的圣旨,你会发现不管是从料子还是到花纹,还包括开头的那个大字“奉”,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独一无二。

每次看那些古装剧,你会发现太监一开始就说皇上的圣旨,这就是防止别人假传圣旨的一招。事实上,如果你好好观察的话,就能注意到圣旨上面有好多刺绣图案,比如那飞翔的祥云,而且"奉"字就绣在第一朵祥云上头。

据说,每一份圣旨上的吉祥云都是手工缝上去的,而且每个位置都不一样;同时,那个"奉"字也不是用水墨写出来的,而是直接手工绣的。所以啊,每一道圣旨上的"奉"所处的位置都各不相同。要是这儿有个人想要模仿,首先你得找到那些手艺好的工匠才行。

但是呢,那些能工巧匠是归皇家管的,普通人哪有权限去找他们呀。

除了精妙绝伦的缝纫技巧之外,圣旨所用的布料不仅稀少宝贵,一般的有钱人都没能力负担呢。

说来也怪,虽然皇上高高在上,但古代的交通实在太落后,所以这些圣旨就几乎成了皇上的化身,有着无比的权力。

说实话,你看我在看有些历史剧的时候,会看到黄颜色的圣旨,但实际上,古时候的圣旨真的跟黄颜色没啥关系。

一般来说,黄色的圣旨多是颁发给一些稍微小一点官位的人,那些大官,他们的圣旨色彩可能更多,比如红、蓝之类的。诏书上的刺绣图案也是随着官员们的职位越高越华丽,有的五品以上官员的诏书上都有祥云、仙鹤这类的图案,但是普通的小官员的诏书只是用黄绸子简单绣下而已啦。

那些诏书,也基本上是皇上说了算,让旁的人帮忙抄写一下罢了。这些圣旨虽然没有大官的值钱,但是接到的官员都得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毕竟它们可是标志着霸气侧漏的皇权的东西呐。

要是发现圣旨保管不当甚至丢了,那可是滔天大罪,轻则可能保住一条狗命,重则可能得面临被砍得半死不活,说不定还得被流放到那种荒凉地方去。要是皇上降罪下来,那可就是祸及全家性命的大事儿了。

所以呢,皇上发出去的命令,朝廷都会找个神秘的地点偷偷放好,就算有人偷走了假扮成皇上的名义收贡品,朝廷也会随时等着抓住他们。

有些时期啊,权力是分给了各个官员的,现在圣旨下来之后,除了要有国库的印章,还要经过不少环节的核实才行,其中的一环要是丢了,这场子可就不住了,也会因为这样违反规矩而受到惩罚。

如果有人想搞假的,那就得先摸透国库的情况,跟他们一样伪造那些破玩意儿,实在是太难了,弄不好就会栽个大跟头。

再说,要是真有什么胆大包天的家伙斥巨资做这个,那可得闹出轩然大波,参与进来的人多了,也更容易暴露出来。

要是皇上发现了这帮伪造的家伙,他们就等着脑袋搬家吧,告诉大家谁敢胡来结果绝对不会好!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圣旨这种东西才有模有样儿的诞生了。刚开始的时候圣旨的格式并不那么严格,但是权力集中的秦朝使得百姓们都敬畏三分,大家纷纷避之不及不敢犯上作乱。

到了唐代,圣旨必须先由中书省起草然后再让门下省审阅过后才能颁发施行,而且各种文件格式也都必须按照严格的要求办。

那个时代的人们要是想冒充皇帝的口吻,首先得摸清各式各样的圣旨怎么写,要是弄错了,立马就能看出你是假的。

蒙古治世的圣旨都是用大蒙古文字写的,到明朝就剩下二十四封玺书了,所以就得重新弄玺书仿制圣旨。

到了清代,,圣旨就得用满文书和汉文书两种写法。

所以说呀,不管哪个朝代的人民,要弄出一份像模像样的圣旨可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甚至丢掉小命你说惨不惨?

古代,圣旨在皇上面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话由圣旨出,就是皇帝的意思,这就决定了会有那么一种人,他们能够掌握制造完美伪造圣旨的本领,你说这种人不是天生发财享福的料吗?

不过,皇帝们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可从来没少花心思,就连圣旨的原料、规章制度、制造过程还有印章等等全都想办法改进,这就让那些敢去模仿建造历代圣旨的坏蛋们几乎不可能实现他们的骗局。

圣旨上第一个字“手缝”其实是皇帝发话的含义。既然是以皇上来署名发引的,那皇上自然就必须维护圣旨的信誉,万一有人明目张胆的制造假圣旨,皇上的声望可就完了,这可是对皇权的严重挑衅!

当然啦,对皇帝的深深敬仰是绝不会容忍这种事发生的,真要有胆大妄为的家伙敢去冒充的话,那就只能等着接受最严厉的处罚,以此告诫大家不要轻易试探皇帝的底线,这样才能让皇帝的地位稳如泰山,不受干扰。

0 阅读:212

枯木沟

简介:分享每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