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脸色严峻就没有了笑容

伏生百年 2024-05-14 06:15:15

1959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被选为国家主席。消息传出,工作人员非常高兴,在刘少奇回家时,他们特意列队欢迎,以表示祝贺的心情。但令人惊讶的是,刘少奇愁容满面,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王光美

这成为了一个疑云,直到很久以后,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揭晓了原因,人们才知道为何刘少奇在当选国家主席后,忧心忡忡。

一、毛主席请辞国家主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被选为国家主席。但是在此后不久,毛主席便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

从年龄上来说,当时毛主席正值年富力强之际,这样的“表示”,实在令人不解。而多年通毛主席朝夕相处,深知毛主席脾气秉性的老战友,如周总理、朱老总、刘少奇等人,却十分清楚、理解毛主席这样的“表示”。

毛主席

作为一国主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应酬各种外交礼仪。而对这一切,毛主席感到苦恼,他更想纯粹一些,把精力集中用在民生上面,或是有时间多思考一些国内国际上的的重大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在杂事上。

于是,毛主席多次向党内党外各界人士,透露自己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想法。一开始,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甚至产生了震动和不安,因为毕竟毛主席在全党全军各民族之间的声望很高。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因为外界的不理解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一步步慢慢推进,解释自己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理由。最终,在毛主席的努力下,他辞去国家主席的想法,在党内外逐渐取得了理解和赞同。

1958年,在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做出了同意毛主席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决定,就这样,毛主席不做国家主席的事确定了下来。那么,该由谁来出任下届国家主席呢?

二、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却愁容不展

当时,可以做国家主席的人有好几位,经过中央书记处的初步商讨,最后把人选集中到了朱老总和刘少奇两人身上。

一般而言,毛主席不连任,由上任国家副主席朱老总来担任国家主席,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那时党内的领导高层,以及党外民主人士,确实是这样的考虑,决定由朱老总来担任下届国家主席。

朱老总

这可以从中央起草的一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候选人名单中得到印证。在这份候选人名单中,并没有提到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只是列举了人大常委候选人人选,而刘少奇同志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入列。

这就明显地透露了一个信息,朱老总是下届国家主席了。不过,朱老总看到这份名单之后,他虽清楚中央的用意,却并不同意中央的安排,他认为刘少奇比自己更适合当这个国家主席。

这是因为,国家主席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在接过这份“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当选人接过了国家主席所要承担的相应的责任,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具体的事务既多又繁杂。

而朱老总认为,自己多年来主攻的就是军事方面,对这些繁杂的事物并不是特别擅长。相比之下,刘少奇就更加擅长。

刘少奇

在毛主席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的日子里,毛主席很少管日常事务,这些都是刘少奇去管的。毛主席不在中央坐镇的时候,代理他的工作的人就是刘少奇,从延安的时候就是如此,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

当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毛主席在离开前,曾对中央其他领导人说道:“蒋介石多次邀请我去重庆,这次非去不可了,这关乎国家大事,要是我遭遇不测,你们就让刘少奇接替我的工作。”

对此,中央其他领导人也认同毛主席的安排,可以看出,在很早之前,大家就认可刘少奇的能力,也说明刘少奇确实有这个能力。

另外,刘少奇在党内也很有威望,正因如此,朱老总不同意中央的安排,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并不适合担任国家主席,并力荐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朱老总

中央在收到朱老总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之后,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同意了朱老总的意见。于是,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的方案就这样确定下来,并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

而刘少奇成为国家主席之后,却并没有因此高兴,回到家看到欢迎列队,什么话也没说,一头扎进他的办公室,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眉头紧锁,看着房间内的大大的中国地图,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别人不明白刘少奇忧心忡忡的原因,作为枕边人的王光美,却比谁都清楚,丈夫的忧思所在。前面提到过,当了国家主席,就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而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刘少奇和王光美

国内,国民经济常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基本建设发展过快,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大办钢铁、大办工厂,使得农业劳动力骤然下降,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比例下降,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收入也大幅下降。

国外,美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的封锁,反华浪潮越发泛滥。国家内忧外患,人民过不上好日子,刘少奇哪能不忧虑?

不过,刘少奇并未对外界说过自己的忧虑,唯一清楚他的忧虑的王光美,也没有对外宣扬,直到很久之后,才透露了一点,当然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谈。

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虽然前路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刘少奇不退缩、不畏惧,迎难而上,势要解决国家当前的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刘少奇在天华大队调查

为解决出现的问题,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在这之后,为了充分掌握情况,刘少奇带着夫人王光美,以及工作人员, 乘坐吉普车,从长沙出发,开始了他长达44天的乡村调查。

吉普车一前一后,时行时止,刘少奇不时地走下车来,走到田间地头调查情况。此刻的刘少奇,心头如铅般沉重,因为他看不到人潮如海的景象,所到之处大多是如死水般沉寂,并且见到的每一个人,大家脸上都带着忧愁。

又到了一个田头边,刘少奇立马叫司机停车,下车走到田间,搓开一堆人的粪便,眉头锁得更紧了。因为刘少奇看到,粪便里都是粗纤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最主要是粮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

刘少奇和人民群众交谈

而野菜吃得多,就说明种粮的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毕竟要是吃饭不成问题,大家是不会去吃野菜的。一想到农民吃饭都成了问题,刘少奇心痛不已。

这以后,刘少奇更抓紧时间,仔细地进行调研。他走家串户,察看山林水塘,找干部群众谈心,同时也给干部们透底交心,他说:“讲话随便讲,有什么讲什么,讲错了也不要紧。解放思想,不要有什么顾虑。”

于是,干部群众一个接一个说当前所面临的困难,通过深入群众,刘少奇掌握了很多的一手资料,了解到当前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在那44 天中,刘少奇有 33 天在田间奔走,走访了宁乡、长沙、湘潭各地 10 多个生产大队,累计行程达4000 多公里。他亲口尝过农民充饥食用的野菜、糠粑粑,亲身感受过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

农民的衣食温饱,刘少奇感同身受,有着最真实的切肤之痛,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他发自肺腑地喟叹:“再这样搞下去,不得了呀!再也不能这样搞下去了!是该回头总结一下的时候了!”

1962 年初期,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者多达7000多人,故此次会议又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议上,刘少奇把自己的调查做成了总结,进行了报告。

刘少奇准确地提出:“关于目前的国内形势,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经济方面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他表示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把诸如浮夸风、干部一味追求指标等风气进行遏制、切断。

刘少奇实事求是的建议与看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紧接着,中央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到1963 年,国民经济调整已初见成效。

而刘少奇的思考也愈发深入,筹划着经济改革的试点。刘少奇经常会找到国家经济委员主任薄一波,与他商讨经济改革,他对薄一波表示,要在一个城市进行经济改革的试点,取得成功后推广到全国。

他强调经济区不能完全和行政区一致,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他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下,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不好吗?”他的这一构想,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是对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的突破。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到1965 年,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2235亿 元 ,而1957 年为 1241 亿元增;粮食总产量为3891 亿斤;钢产量为1223 万 吨 ,比1957 年的 535 万吨高1倍多,比1963年增加 83%。

工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与调整前的 196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 21.8%上升到 37.3%;轻工业由26.1%上升到 32.3%,重工业则由 52%下降为 30.4%。农轻重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就这样,新中国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可以说,刘少奇功不可没。

但刘少奇并没有因此而放松紧绷的弦,再往后的日子里,他仍旧在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他深知,所有的权力和官职都是人民给的,它只能为人民谋利益。

总结:

“国家也是人民勤务员”,这是刘少奇同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始至终他都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为人民做了不少实事。刘少奇的一生,是两袖清风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一生,值得我们敬佩。

【公众号:史海钩沉】

0 阅读:12

伏生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