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寻找一货郎34年,只因他曾救了3000红军战士

十柒历史趣事 2024-05-18 09:47:55

在红25军的战史上,有300多字记录了一个特别的人物。

他不是部队里的战士,也并非长期参与革命的进步人士,他只是山西的一名穷苦货郎。

就是这样一名平凡的人物,他挽救了红25军3000多人的性命。

这一群战士中,有97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开国将领。

当年同志们想介绍他入党,但最后因为战事紧急未能如愿。

程子华、刘华清等同志一直想要找到这名货郎,兑现当年的承诺。

然而,他们在全省6次大规模寻人,也没有得到结果。

直到30多年后,组织终于有了货郎的下落。他们找到本人时,那名货郎已在弥留之际。

战史对这位货郎的评价很高,如果没有他,或许就没有红25军了。

那么,这名货郎当年做了什么贡献,组织找到他后,又给了怎样的待遇?

l 受困卢氏县

当年及时挽救三千红军性命的那个货郎,名叫陈廷贤。

而红25军为何深陷困境,这就要回到1934年的冬天讲起。

1934年11月16日,这天晚上,红25军的3000名将士整装待发。

在这样漆黑的寒夜里行动,他们接到了什么样的特殊命令。

原来,他们要作为第二批抗日先遣队北上,执行组织坚持抗日的命令。

那时,红25军的军长是程子华同志,副军长徐海东将军,政委是吴焕先同志。

这样的配置,可以说是群英荟萃了。

只不过,在那之前,他们的队伍原有1.2万余人,但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之后,队伍锐减至了3000多人

那天夜里,他们从河南罗山出发,展开了一场伟大的长征。

3天后,队伍顺利进入桐柏山区,当地的工委书记张星江闻讯,立刻组织群众,为这支部队带路。

一路上,这位书记为战士们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情况,当地群众非常了解地形,还有国军的部署情况。

鉴于此,红25军的大家同意张书记等一众同志留下来,为队伍带路。

敌人带着重兵在身后紧咬不放,再加上当地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他们决定进入伏牛山,避开敌人,再继续向西北前进。

路途并非像计划中的那样顺利,1934年11月26日,这天下午1点左右,部队抵达七里岗时,遭到了敌40军的猛攻。

冬天的方城县异常寒冷,七里岗附近地形平坦,作战难度很大。

但红25军是否能突围成功,关系着全军的安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必须突围。

无疑,这场战斗是残酷的,但他们最后杀出了重围,而血战独树镇也被列为与“四渡赤水”齐名的七大长征战役。

但在当年,这场战斗结束之后,危险并没有解除。

1934年12月4日,张书记与地下工作同志取得了联系,领着他们到了卢氏县叫河。

从这里过朱阳关,很快就能进入陕西,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却掉入了国军事先埋伏的包围圈。

原来,敌19军60师早早就在卢氏县南边一带构筑好了防御工事,直接封死了进入陕西的入口。

在他们长征北上的途中,进入陕西的这一段路程是最为艰难的。

这一点在程子华、刘华清两位同志一起写下的回忆录中曾提到过。

他们在抵达目的地以前就知道,要想进陕西,必须得通过两个隘口。

他们是走到隘口边才发现,那里已经被将军占领了,打了个措手不及。

等他们走完长征后,才从其他同志那里了解到,老蒋算准了他们要进入陕西。

为了拦住红军,早在半个月前他就命部队从陇海线西下。

当红军刚从独树镇走出来时,那年12月1日,他们就先行抵达隘口,完全控制了通道,

前面有拦路虎也就罢了,红军很快发现,身后的追剿队第二支队也抵达了奕川一线。

这下他们腹背受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完全陷入了死局。

老蒋得知红25军被困后,心中很高兴,以为这下便可高枕无忧,坐等收网即刻。

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会想,难道这里的群众没有出来帮忙的吗?

事实上确实如此,卢氏县当地的群众常年接受的是国军的宣传,以为红军穷凶极恶。

而且,他们大多被地主的武装威胁控制,红军没法接近他们。

自然也很难找到能为他们带路,绕过敌人的老乡。

但红军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没有放弃寻找希望的机会。

天无绝人之路,很快,他们在横涧一带,找到了一名卖货郎,此人正是陈廷贤。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名平凡的卖货郎将改变红25军的命运。

那么,在这危急关头,当年陈廷贤做了什么挽救了红军的生命?

l 冒死带路

1934年12月4日,红25军抵达卢氏县,突遭国军重围。

没有群众,腹背受敌,就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一名货郎站了出来,为战士们带来了一条希望之路。

稍微了解一点军史的朋友可能记得,红25军在历史上是一支充满传奇的队伍。

在共产国际的书刊上,曾记载了这一次长征,其中这支队伍的形成就已经让人感慨不已。

这支军队是怎么来的呢?红25军的战士们大多是鄂豫皖根据地战斗中遗留的孤儿。

他们的双亲大多在根据地的残酷战斗中牺牲,而这些孩子继承了家人的意志,走上战场,加入了游击队。

因为这些孩子作战勇猛,意识很好,后面就被组建成了红25军。

在这支部队里,军首长的年龄稍大,绝大多数营、连级别的指挥员们都在18岁以下。

像那时已经33岁的徐海东将军,在全军里都还是年纪很轻的,但在红25军里,已经算是年龄稍大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刘华清将军18岁都不到,但他已经是政治部组织科长了。

红25军那个时候完全就是一支“娃娃军”,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不已?

虽然卢氏县的百姓对红军有误解,但当他们看见这一支纪律严肃的娃娃军时,还是从心底里同情他们的。

红军战士的来源复杂,队伍里出现问题也是很常见的事。

为了规范部队,树立风气,每个部队都有非常严格的纪律,红25军也不例外。

陈廷贤为何决定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带路,正是受到了他们部队氛围的感染。

部队行至横涧一带后,暂时停了下来,一是暂时休息,二个就是在当地找一名老乡带带路。

他们带回来的这个老乡正是陈廷贤,那会儿他不过也才23岁。

他打小就在卢氏县上卖货,经常走走停停,没赚过大钱,有时还会被一些毫无道德的主顾欺负。

遇见红军的时候,他正在大干集上卖货,无意间看到几个穿着破烂的士兵在买东西。

与以往接触的民兵不同,他们不是那种抢钱、赖账的流氓。

这些士兵穿着虽然破烂,但买东西极其讲道理,很尊重卖家,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后来,他有意识地观察这群士兵,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下定决心,要帮红军。

红25军一边休整,一边派出手枪团战士出去侦查,其中有一个小战士走半截路饿了。

恰好,他们路过了一户人家,门口挂着晾晒好的柿饼,他一下没忍住,摘了几个,留下一个银圆走了。

门口的老太太没发现他留的银圆,认为是土匪来抢劫了。

因为这个事,小战士受到了很严重的处罚,这让陈廷贤大吃一惊。

他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从未见过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大多都非常散漫,完全就是一群流氓走在了一起。

于是,当红军四处寻找百姓带路时,他主动站了出来,说自己愿意帮忙。

跟随手枪团的战士抵达军部,时任军长的程子华同志亲自来跟他谈话。

巧的是,程军长是山西运城人,而他是山西晋城人,也曾在运城做过活,程军长比他大6岁。

刚聊一两句,他们就亲切起来了,讲到自己的出身和过往经历。

当程军长得知了他的身世后,紧握住他那已经皲裂的双手道:“小老乡,你辛苦了!以后革命胜利了,你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常年独自打拼的陈廷贤一下泪流满面,他受到了莫大的关怀。

一番简短交谈后,他向程军长说:“我给你们带路你,你们快走吧!我知道一条只有当地牧羊人才走的路,虽然不好走,但一定能躲过他们!”

这条路确实极为隐秘,连当地好多人都不清楚怎么走。

随后,程军长向大家汇报了这个方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觉得值得一试。

于是第二天,在手枪团的掩护下,红25军展开了紧张的转移。

陈廷贤带着同志们从叫河出发,进入了深山峡谷“一线天”,他们连夜奔袭,甩开了敌人的工事,直接抵达了铁锁关,顺利入陕。

1934年12月9日,他们边走边打4天,终于在洛南县站住了脚跟,老蒋“围剿”红25军的美梦彻底破碎。

那么,在这之后,陈廷贤的命运又是怎样,组织为何30多年都没能找到他?

l 军史布衣第一人

1934年12月9日,红25军在货郎陈廷贤的带领下,逃出了国军的围追堵截。

他的举动,改变了红25军的命运,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组织6度全省寻人,也未曾找到他。

那么,货郎陈廷贤后来到底怎样了?

当年作战时,他带着红25军走了三天三夜的路,等到了目的地,脱离敌人后,战士们都十分感激他。

但很快,他们就要分别了,大家都舍不得他,领导同志们与他一一握手表示感谢。

大家说,小老乡立了大功,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回到卢氏县报答他。

临别时,程军长和大家协商了一下,决定送给老乡200大洋,不想被陈廷贤断然拒绝了。

于是,程军长又和吴焕先同志一起,在一张纸条上写了字,盖上部队的鲜章送到他手上。

吴同志激动道:“从今天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末了,他们还特别嘱咐陈廷贤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这张字条。

随后,他们沿着小路继续前进,成功进入陕西,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老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要在卢氏县找到那个带路人。

然而,陈廷贤作为一名走南闯北的货郎,与当地人联络不深,行踪不定。

国军根本查不到他,他也因此幸免于难。

红军战士们的嘱托,他一直记在心里,后来,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把那张字条缝在衣服里,或者藏到扁担里。

1940年,他回到山西晋城,与一名妇女结婚,而后又在卢氏县定居。

他们盖了两间土房,陈廷贤就把那张字条藏到了房梁上。

然而,日军的铁蹄践踏了卢氏县,他的土屋被烧毁,自然那张字条也变为了灰烬。

那张字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至今也没人知道。

因为这对夫妻没有接受过教育,大字不识,说不出上面写了什么。

就这样一直熬到了全国解放,一直向往党组织的他努力工作,进入了当地糖业、烟酒公司。

穷人家翻身做主,他的生活有了盼头,在工作上他十分积极,年年都被大家评选为先进代表,经常出席当地的表彰大会。

后来日子松活了些,他一有空就回山西老家,空闲时,他曾跟五弟陈生孩讲了当年他带红军过路的事。

他的这个弟弟也是积极投身革命的同志,1939年时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1959年申请入党,后来还当了5年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同样的,在他弟弟的建议下,1950年的时候,陈廷贤就曾向单位多次提及带路一事,他要求交党费。

然而,当年“带路”一事一直没能公开,还属于机密,同志们不信任他的材料,入党一事就这么搁置了下去。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段经历,竟被有心人利用,残酷折磨了他。

事实上,这一段“带路”经历在过去还未得到公开,属于军队机密。

并且,当年为了隐藏身份,陈廷贤并不能知道所有领导同志的名字。

那些人就抓住这几点,攻击他是个“假劳模”,编造出来一段经历,有很严重的历史问题。

这对于一个一心向党的同志来说,是多么残酷的评价,在身心的双重折磨下,他患上了精神疾病。

实际上组织也一直在寻找这位同志,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军长曾担任山西省委书记。

回到老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陈廷贤,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他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解放50多年后,1985年,中央正在编写军史,发现了这段极具历史意义的史料,他们希望能够找到当事人。

不久,他们终于在卢氏县找到了陈廷贤。可那时,这位英雄因为常年病痛的折磨,已经神志不清。

他嘴里最常念的是“朱阳关、五里川”这两个地名,还有心心念想着那张已经消失的字条。

他回光返照时,曾特地给家人交代,自己死后要埋到县委党校旁边。

他生前未能入党,死后,他也要坚持追求入党,他希望能看到党发展得越来越好。

没能及时找到陈廷贤,是程子华、刘华清等领导同志的遗憾。

陈廷贤的事迹查明后,当地政府认真澄清了他的历史,还给了他清白。

他的5个女儿中,最小的还未有工作,组织上便给予了一定帮助,而他的老伴也按照政策予以了照顾。

后来,卢氏县建好了党史馆,陈廷贤的事迹成为馆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就在以前的党校旁,大家还为他立下了丰碑,他的名字上方刻着鲜红的五星,背面则记录了生平事迹。

陈廷贤的愿望实现了,而他正是当年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缩影,没有人民的帮助,红军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人们称他为“布衣英雄”,是实至名归。

0 阅读:1

十柒历史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