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一志愿军替牺牲战友照顾家人,战友母亲:我把女儿嫁给你!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3-08 09:26:52
前言:

世界上最纯粹、最真挚的感情莫过于战友情,从一起扛枪上战场的那一天起,战友就是最亲的家人。

在江苏泰兴蒋华镇新市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志愿军战士默默照顾战友家人几十年,只因他曾对战友许下了一个诺言。

“如果一方牺牲,活着的就负责照顾对方的家人”

这个诺言发生在1951年朝鲜战场上,正在战壕里依枪待命的志愿军某部侦察排排长刘绍安和副排长张志久之间。

刘绍安原籍山东新泰市羊流镇,从小家里一贫如洗,父母无法养活全家,忍痛将他的两个姐姐卖给了别人当童养媳。后来,父亲被日军活埋,哥哥和嫂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刘绍安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好几个亲人,内心充满了仇恨。

18岁时,刘绍安参加了革命,替亲人报了仇。

而张志久长期与家人蜗居在两间芦苇搭成的草棚中,一家人就靠着母亲种的一亩二分田维持生计。

渡江战役前夕,刘绍安选中了张志久当兵,同样的苦难让两人很快成为了知心好兄弟。调到排里后,刘绍安更是像亲哥哥一样照顾张志久。

朝鲜战争爆发后,刘绍安所在的部队进入朝鲜参战,可张志久却闷闷不乐。经过询问,张志久才说出了他的忧虑。

张志久说:“打仗本来就是九死一生,我不怕死,可就是放心不下家里的老母亲。”刘绍安哪能不牵挂家人,他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张志久。

沉默良久,刘绍安突然望向张志久被炮弹熏黑的脸说:“这样吧,我和你来个约定,如果一方牺牲了,那么活着的人就要负责照顾对方的家人。”

张志久重重地点点头,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即便自己光荣地牺牲在了战场上,他也不用担心家人没人照顾。

可一语成谶,残酷的战斗在午夜打响,刘绍安率领的侦察排和敌人交战起来。志愿军这边虽然火力充足,却也架不住敌人暗堡的攻击。

为了炸掉暗堡,张志久自告奋勇抱着炸药冲了上去,在炸药即将引爆之前,张志久用尽浑身力气将炸药扔了出去,自己却被炸弹击伤。

解决暗堡后,部队唯一的障碍被清除,部队发起了总攻。战斗结束后,身受重伤的张志久被担架抬下火线时已经奄奄一息,他吃力地看着刘绍安,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母亲,妹妹”几个字,刘绍安紧握他的手表示明白,让他好好到后方休养。

然而,没过几天,后方医院就传来了张志久牺牲的噩耗,刘绍安泪如雨下。

刘绍安当然记得对张志久的承诺,他遵守诺言,立誓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好好照顾张志久的家人。

刘绍安知道张志久是家中的顶梁柱,如果没有张志久每个月往家寄的津贴,他的家人的生活将会过得极为艰难。

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暂时向他的家人隐瞒张志久已经牺牲的消息,每个月发津贴的时候,他就以“张志久”的名义给他的家里寄钱。

此前,张志久每个月都给家里寄去10元,虽然刘绍安现在的津贴已经涨到了30元,但他也有家人,也要给家人寄钱。两个家庭都需要负担,这让刘绍安倍感压力。

刘绍安将两个家庭的情况进行了一番比较,觉得张志久家里的人口多,弟妹小,比自己家更困难。于是,他将自己每月给母亲寄去的20元调整为10元,另外10元寄给了张志久的家人。

除此之外,每个月刘绍安都会以张志久的名义给他的家人写信。就这样,刘绍安默默往张志久家里寄了两年的钱,直到1953年,才被张志久的母亲发现了不对劲。

“我把女儿嫁给你”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政府开始根据牺牲烈士名单给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当收到政府送来的150元抚恤金时,张志久的母亲简直不敢相信。

她询问当地政府是否搞错了,她的儿子近期才给他们寄来一笔钱。当地政府一再确认后,明确表示:张志久战士确实牺牲了!

张志久的母亲听到噩耗也顾不得考虑是谁给他们寄的钱,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给他们寄钱的好心人。

经过打听,张志久的母亲终于知道了真相,她忍痛给刘绍安写去一封信,表示了感谢:“你也有家,也要赡养父母,我们不能再拖累你了。”

刘绍安仍记得当初的约定,他不愿意放弃战友的家人,一如既往地往张家寄钱。

半年后的一天,张母又写了一封信给刘绍安说:“你的大恩,我家无以为报,如果还没有谈对象,我把女儿嫁给你。”

这是张母的一片真情,可刘绍安为难了起来,不是他不愿意接受张家的好意,而是自己的母亲已经为他准备了一门亲事。

原来,在刘绍安在外参战的这些年,他的母亲经常生病,一名叫杨凤英的姑娘不辞辛劳地照顾着她。为了表达对姑娘的感谢,刘母决定促成姑娘与儿子的婚事。

一边是对父母有着奉养之恩的姑娘,一边是有着生死约定的战友的妹妹,手心手背都是肉,刘绍安轻易选择一方,都是对另一方的不负责任。

刘绍安辗转反侧,深思熟虑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告诉母亲,若自己与杨凤英成了家,就与张志久的家人相隔千里,无法遵守当年的约定。他让母亲把家里所有的家产都给杨凤英,当作她的嫁妆,让她找个好人家。

面对母亲和战友两边的艰难选择,刘绍安最终还是选择了履行承诺。不久,张志久的妹妹张桂芳带着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来到朝鲜,与刘绍安结为了夫妻。

1963年,刘绍安将要从部队转业回家。按照规定,他将要被分配到老家工作,然而,这却并不是刘绍安想要的。

刘绍安左磨右泡,向上级反映自身情况,请求将自己调到张志久的家乡。上级很为难,但也十分欣赏刘绍安这种不忘约定的精神,最终,部队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志久的家乡是江苏泰兴,从回乡的第一天起,刘绍安就和妻子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

1964年,张志久的母亲患上了食道癌,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照顾老太太,刘绍安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从30多公里的供销社回家,整整一年,酷暑严寒从未间断。

这年冬天,老太太自知时日无多突然想吃黄瓜。黄瓜是夏季的食物,哪里是冬天吃得到的?可刘绍安为了满足老太太的愿望,几乎跑遍了整个县城,却依旧没能找到。

刘绍安十分伤心,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老太太,就连这一个小小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想到了办法。他到商店买了几根酱莴苣,回家用水泡了泡,再抹上糖给老太太吃。

老太太问:“儿呀,怎么不像黄瓜呀?”刘绍安说:“娘啊,黄瓜冻了就是这个味道,您就吃一点儿吧!”老太太吃到了“黄瓜”非常高兴,只夸刘绍安孝顺。

终于,老太太的生命来到了最后一刻。她吃力地握着刘绍安的手说:“你不是我的亲儿子,却比亲儿子还要孝顺,你为张家受够了苦,我们全家人对不住你。”

刘绍安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这些年他确实为两个家操尽了心,但他不后悔。晚年,刘绍安回忆起与张志久的约定说:“他为了国家连命都不要了,骨灰都没有带回来,我最起码活着,就应该替他照顾家人。”

0 阅读:391
评论列表
  • 2024-03-08 15:57

    [点赞][点赞][点赞]英雄~铁汉柔情的好军人好男人[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3-08 23:13

    战友战友亲兄弟!!!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