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重点发展3D打印: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3D打印资源库 2024-04-03 16:15:13

导读:国内的工业级3D打印设备,特别是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立体光刻(SLA)这两种主流技术,最早的发展起点就是在陕西。很多企业都是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孵化出来的,包括中国3D打印第一股铂力特。随着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陕西有望建立起一个千亿级别的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据资源库了解,3月26日,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扎实推进陕西省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加快推动增材制造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陕西省发改委特制定印发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构建“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以下是通知的主要内容。

以西安交大、铂力特等为支撑20余家创新型骨干企业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具有颠覆意义的科技创新应用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引发一场制造业革命。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入应用,派生出一系列“按需制造”新模式,正在形成新数字化制造业生态系统。再制造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在服务型制造业领域探索出“按需服务”新模式,为我国循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新增长点,在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中西部为纽带的若干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我省是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以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为核心,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赛隆、天元智能等创新主体为支撑,集工业软件、材料、设备和应用服务为一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生态,金属增材、离子旋转电极制粉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西安已发展成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光固化快速成型、激光立体成形、定向能量沉积、选区熔化等技术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技术创新实力和有效专利量国际领先。拥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金属增材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再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20 余家创新型骨干企业,原生型产业创新集群初步形成。

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构建“一体五翼多点”

构建“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一体:即西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引擎。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西安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工程研发、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中试试验、检验检测及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等中心,构建产业生态中枢。五翼: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宝鸡、渭南、汉中重工业产业,以及延安、榆林传统能源和化工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构建差异化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多点: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应用示范点。依托长庆、西飞、陕飞、西航、宝石、延长、陕煤、陕有色、陕鼓、法士特、比亚迪、榆能、延能等行业链主企业,以行业需求为驱动,建立工程化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和验证,开发标准化行业通用或专用产品与集成化服务方案,构建特色化行业应用生态。

到2025年聚集骨干企业50家年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强优势,补短板,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增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构建集支撑软件、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研制与生产、应用与示范、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现代化增材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动力和未来产业发展生力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材料与装备协同研发为支点,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检验检测等为一体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体制机制,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到2025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转化产业化项目10个;到2030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转化产业化项目20个,新增省级或以上创新平台5家;到2035年,形成完整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以材料和装备规模化制造为支点,联合上下游产业主体,构建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链主支撑、整链推进体制机制,精准化育链、强链、延链、扩链和补链,形成内生动力强劲、创新能力突出、股权紧密合作、联动周边产业集群效应和发展态势。到 2025年,聚集骨干企业50家,其中“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等特色企业5家;到2030年达到100 家,其中特色企业10家;到2035年达到200家,其中特色企业20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高端零件增材制造、功能梯度材料制造和再制造行业为支点,打造一批行业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园区,构建集设计、材料、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完善供应链、人才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2025年,产业创新集群基本形成,年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30年,产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35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年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产业服务日益完善。以线上线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点,创新服务机制,建设若干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和新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改造、新建若干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资质水平,建立健全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独立服务机构3家;到2030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建成独立服务机构10家;到2035年,形成完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建成独立服务机构15家。

0 阅读:0

3D打印资源库

简介:3D打印资源库,专注于3D打印的垂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