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家里的老年人:路边的野码不能扫!

沈阳晚报 2024-05-20 10:35:17

你是否在路边见过这样的场景:几个陌生人摆个放满礼物的摊子,手里拿个二维码,热情地对你说:“扫码就能领礼物。”这样的街头套路,你相信吗?

案例: 公园扫个码差点损失16万元

一日凌晨,退休老人方大爷在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吵醒,拿起一看,竟是银行发来的扣款信息,显示方大爷通过微信扫码支付了6笔钱,每笔均为999元,且扣款信息还在不断发来……

方大爷蒙了,随即打开微信查看情况,却发现自己的微信被人异地登录,自己登上去也一直被挤下线,于是赶紧喊来儿子报警,并立即挂失银行卡,这才保住了卡里的16万元养老钱。

原来,一天前,方大爷被公园里“免费领礼品”的吆喝声吸引,于是排队领取。“工作人员”称,为推广某购物平台,扫码注册会员便可领取抽纸两包。

方大爷发现过程繁琐,干脆把手机交给“工作人员”帮忙操作。期间,对方索要了方大爷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信息,并让方大爷进行了人脸识别。

随后,方大爷拿着抽纸满意地离开了。殊不知,这一番操作,方大爷的微信已被对方偷偷登录,并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扫码购买1000元以下商品无需输入密码,所以才会有了开头的情况。得知真相的方大爷后悔莫及。

揭秘: “地推”引流有何玄机?

除了盗刷微信余额外,还有很多扫码送礼品活动的“地推人员”,假借“帮助推广平台”的名义,利用市民手机号为诈骗分子注册社交账号,或用其号码批量发送涉诈短信。

犯罪嫌疑人刘某(男,32岁)、徐某(女,40岁)在网上了解到“在各大网络平台注册新账号可以获取佣金”的信息,便开始在老城区多个老年人聚集区摆摊设点,以送纸巾、面条、瓶装酒等生活用品的方式诱骗老年人群体前来咨询领取。

当有老年人上钩时,两人则会主动上前指导甚至直接拿过手机“帮忙操作”,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实名注册各个平台的社交账号,再把账号信息发给上线,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目前,刘某、徐某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惕: 下面三种“地推”暗藏陷阱

警方提醒,下列这三种常见的“野码”,大家一定不能参与,否则小心成为犯罪的“工具人”。

陷阱1:扫码送礼品

“地推”人员在街边以“扫码送礼”的形式吸引路人,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得到一个小礼品,实则实施诈骗。

陷阱2:“开业大酬宾”领红包

“地推”人员以店铺新开业为由,用红包做诱饵,甚至主动帮忙操作手机,但其目的,也是注册社交账号发送涉诈短信。

陷阱3:协助开通电子服务

“地推”人员会选择较为偏远的乡镇,通过伪造文件,称为群众开通电子服务,但实际上是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

警方提醒,随意把手机交给他人危害大,不仅自身有财产受损的风险,还极易被利用成为犯罪帮凶,请大家转发提醒父母,不要掉进不法分子的“陷阱”。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杨硕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