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毛泽东去世,中央作出一决定,给了贺子珍机会,不幸中的万幸

红色记忆录 2024-01-10 15:02:51

1976年是中国农历龙年,这一年中国政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1月8日,周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元帅逝世;9月9日,毛泽东溘然长逝。伟人的相继离世,使得1976年的中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毛主席去世后,中央作出了一个决定。给了贺子珍一个机会,实属不幸中的万幸。那么,到底是给了贺子珍一个怎样的机会呢?

毛泽东的遗体保存

1958年在一次中央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议身后火化的倡议书上第一个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几乎所有高级干部和重要民主人士纷纷签字。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逝世。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连夜开了会议,讨论的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会议主要集中在毛主席身后事的安排,遗体的处理,发丧的形式、规模,是否邀请或者允许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等事宜上。

各方观点对立,情绪也很是激动,一种意见认为,要遵从毛主席的意愿,中央领导人的遗体应该火化。另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群众心目中占有特别的地位,他的遗体应该永久保存。

最后,还是华国锋和叶剑英商议之后提出分两步走,先做遗体的保护,然后再进行研究决定,或者火化、保存,都是可以的。当务之急就是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否则,发丧期的几天都难以维持下去。

在毛主席逝世之初,最初决定遗体保护只是为了各界人士的追悼活动。因此,进行遗体保护的医务人员只是做了一般性的处理,往遗体里注射了一些甘油、酒精、福尔马林等等,以防止腐烂。

然而,就在吊唁活动进行期间,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又决定进行永久的遗体保护,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提供永久性地瞻仰。

吊唁仪式到9月17日下午全部结束,毛泽东的遗体就从大会堂转移到了毛家湾的某地暂时存放,并在那里进行防腐处理。在起运之前,毛泽东的遗体被先从水晶棺中取出,转移到密封的氦气帐篷里。

警卫组对遗体的运送按预先的安排,组织了两个车队,其中一队承担保护任务。张耀祠带领陈长江所在的车队护送着毛泽东遗体出人民大会堂北门。

汪东兴在此次行动中担任总指挥,在这之前,中央决定要建毛主席纪念堂,在那里存放毛主席的遗体,供后人纪念瞻仰。

但建设纪念堂的时间可能要1年,在这之前,陈长江所带领的一中队仍然要负责保护毛主席遗体,并保密。

于是,毛主席的遗体被送进了代号为“769”的遗体保护室原来是一个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设施完善,条件齐全。

于是,他们又按照遗体保护的要求对每个房间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了一个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

为长期保护好毛泽东的遗体,中央正式成立了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请来了各地的专家研究。最终决定,暂时采取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遗体保护。

皮肤需要暴露在外的部分,主要是头部和两只手在气态中,身体在液态中。

于是,陈长江等警卫人员与遗体保护专家们成为了地下工作者,履行着特殊的使命。他们在毛泽东身边保护了差不多1年的时间。

经过紧张地施工,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8月18日,毛泽东的遗体被护送到了纪念堂。而毛主席保留下了遗体,也给了贺子珍一个见到他的机会。

贺子珍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毛泽东

1949年,贺子珍想去北京,因为那个时候正值开国大典,那里还有她的老战友和老姐妹,她非常期盼能看到这一天。但因为各种原因,她没能去成。

到了1979年,贺子珍想去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30周年了,外公已经与世长辞,他在毛主席纪念堂安睡着。朱德、陈毅、彭德怀,这些贺子珍在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也已经去世。

现在的贺子珍坚持要去北京,尽管高龄而且卧床不起,但她仍然想要去北京看一看。显然,北京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虽然现在毛泽东已经不在了,但从延安离别的42年,尤其是庐山相会以来的20年间,他和贺子珍的精神联系,早已超越了物质层次。所以,她希望到毛泽东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对外婆来说,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李敏也非常理解妈妈,她知道妈妈想来北京,想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去看看父亲,想要经常见到自己的女儿和孙儿。只是,她的身份太特殊,一动就会惊动许多部门。

首先,就要先为她安排好住处。

70年代末,他们已经住在景山后面的部队大院,这里原本是要用作军委大楼,后来毛主席不同意就改成了宿舍。后来这里变成了高级筒子楼,但卧病在床的贺子珍住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

他们本想住进一个像上海一样的一个家里,但哪里住着别人腾不出地方,最后还是决定住在解放军总医院。

李敏在医院安排的时候,遇到了冯文彬和叶剑英的弟弟,和他们说起了贺子珍来京一事,向他们表达了贺子珍想要来京的想法。

对此,他们是非常支持的。中央的态度也是,贺子珍可以随时来往北京和上海两地,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1979年9月3日,中央派专机把贺子珍接到了北京,这天立即毛泽东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六天。

在北京机场,外婆见到了担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

现在,贺子珍终于回到了北京,她终于有机会再见到毛泽东了。后来,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他们全家都会去毛主席纪念堂。

据统计:1979年毛主席纪念堂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各地群众1953万人。而那一年的9月8日迎来的却是最特殊的一位,和毛泽东有过十年婚姻生活的贺子珍。

自从毛泽东去世后,中共中央决定兴建毛主席纪念堂,永久保存毛泽东遗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时间会证明,但这也确实给了贺子珍再次见到毛泽东的机会,这也不能不说是她不幸中的万幸。

1978年,中央开始安排各地的老红军、老干部专程来瞻仰毛主席。而贺子珍在上海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见到她日思夜想的毛泽东。

在出发之前,大家就对她做起了思想工作。

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不能发出任何响动,也不能大声哭喊。贺子珍听后点了点头,她相信组织的话是正确的。贺子珍去纪念堂之行是保密的。

这天,他们一行人从位于北京西郊十里长街上的解放军总医院出发了,在途中,贺子珍始终紧紧地握着一条白色的手绢。

贺子珍坐着轮椅从毛主席纪念堂北门进去,李敏和孔令华代她向北大厅毛主席坐像上,献上了一个花圈,绸带上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花圈和绸带都是在征求贺子珍意见下,李敏安排的。这个花圈代表着一家人对毛泽东几十年来的思念。而革命和战友却是贺子珍和毛泽东之间的概括。

在毛主席纪念堂,贺子珍留下了一张特殊的照片。贺子珍和毛泽东都坐着,李敏和贺子珍站在贺子珍的身后,时隔多年他们又一次坐到了一起。

这是自1937年延安凤凰山合影之后,贺子珍和毛泽东又坐到了一起。

随后,贺子珍被推进了瞻仰厅。升降机将水晶棺缓缓托起,外公出现在外婆的眼前。贺子珍突然想起他们上次见面,贺子珍一直在哭,毛泽东坐在自己对面,叫自己不要哭。当时的她都没有看清楚他的面庞和眉眼。

这一次,她一定不能哭,好好看一看他。这一次,丈夫躺在了自己的面前,一层水晶棺将两人隔绝开来。贺子珍看着毛泽东心里直泛酸,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哭。

她看着毛泽东安详的面庞,感觉他已经睡着了。她仔细端详着,眼泪却又不自觉地涌了出来。贺子珍紧紧地咬着那块白色的手绢,不让自己哭出声音来。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贺子珍始终都没有流泪,直到毛泽东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她全部的情感一时间无法压抑,流下了眼泪。

贺子珍逝世

李敏看着悲伤的母亲,想到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父亲那天的情况。

当时的父亲已经说不出话来,当他看着自己的女儿站在床前,想说又说不出来,左右用食指做了一个圈,给李敏看。

当时的李敏并不知道父亲的意思,直到父亲去世后,她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告诉他毛主席画的圆圈是否代表你母亲的名字桂圆呢?或许是放心不下她吧。

李敏也感觉这似乎是父亲真正的意思。

后来,在民间说,毛泽东去世那天,正好是中秋月圆之时,正是贺子珍的生日,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想起了贺子珍,想起了亲人团聚。

不知不觉,见毛泽东已经到最后的时刻,他们之间的相会一共都没有十分钟。之后,大家把贺子珍送到了休息室,那里挂着毛泽东手写复制的《七律·长征》。

此时,贺子珍却是最有资格评价这首诗的。

在长征中,他们还在一起,当时的贺子珍生下并送走了自己的女儿,为了掩护战友身中17块弹片。

这场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29日在甘肃渭南向全军朗诵的,那天正是贺子珍26岁生日。

贺子珍在这里看了许久,想起了过去的许多事情。当她从回忆中被拉回现实,怅然若失。

李敏夫妇缓缓推起轮椅,一家人走出了纪念堂。此时,记者为他们三个人照了相,外婆这才意识到要离开天安门,要离开她的丈夫了。

贺子珍被人扶着走进了车里,李敏坐在她的旁边,母子两人默契地望着窗外,依依不舍。当贺子珍回过头来,两人的眼眶早已湿润。

晚年的贺子珍满怀希望,对党、对革命的事业,有着一腔热血。然而,正当她满怀希望憧憬着未来的时候,她却因一次中风,得了偏瘫症,从此卧床不起。

而她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最顽强的毅力,用最大的决心,和病魔作斗争。因为她知道,毛泽东的遗愿没有实现,革命者要战斗到最后一息。

在她病重时期,党向她伸出了援手。给了她最好的医疗条件,期望她能早日康复。党对她点点滴滴地关怀,也让她重新燃烧起了工作的热情。

她不止一次告诉身边的医护人员:

“我还要工作,要为四个现代化出力。你们要帮助我恢复健康,我也要同你们一起努力把身体搞好。”

为了能让身体尽快好起来,她成为了医院里的模范病人,积极锻炼。

然而,即便她如此努力恢复身体,却也没能如愿。不久之后,她终于支撑不住撒手人寰。贺子珍的追悼会是简朴的,但也是隆重的规格很高。大多数中央领导人也都相继参加。

在贺子珍遗体火化之后,中央把她的骨灰运送到了北京。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以及他们的子女,护送骨灰到北京,把她安放在了八宝山。

1984年,贺子珍去世后,留下了三个皮箱和一张革命军人残疾证。

这本革命军人残疾证,贺子珍从未领过一次钱,算起来就有11220元没有拿到。

而贺子珍也从未和李敏说过这些事情。

在这三只箱子中也都是她的一些生活物品,书籍,不过却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和毛泽东来往的信件。李敏也表示自己并没有看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贺子珍身为“井冈山之花”,一生坚韧不拔,就算是身陷逆境也从未改变信念,真不愧是一位老革命,不愧是毛泽东的妻子。

2 阅读:187

红色记忆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