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拟任军区政委,想干军事,上级:不好安排!或误会了他的想法

从阳化石 2024-05-17 03:22:00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9纵、西北民主联军38军组建“陈谢集团”,渡黄河南下,挺进豫西开辟根据地。

从1947年冬到1948年夏的大半年时间里,陈谢集团在豫西展开一系列作战,并抽调部队负责根据地建设。

说起豫西,还是有些群众基础的,在1944年上级派王树声、皮定均、徐子荣到豫西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建包括3个专区、20余县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在豫西战斗近1年。

时隔几年,陈谢集团到豫西建立根据地,发展根据地,有效支援大军建设,使得部队站稳脚跟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形成品字型态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豫西与陕南相连,发展陕南根据地又能与西北野战军相互策应,让各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因此陈赓特意将比较能打的12旅调去陕南,为加强军事力量又派38军 17师一同前往。这两支队伍分别在刘金轩、陈先瑞的指挥下挺进豫西。

对于陕南这块土地,陈先瑞在熟悉不过。

自1934年,红25军离开鄂豫皖,转到鄂豫陕开辟新区。这里是三省的边缘地带和结合部,是蒋介石和杨虎城分别割据的地方,他们之间也是有一定矛盾的。因此25军决定留下发展。当部队在这里展开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时,蒋介石派部队开入陕南与陕军配合发起围剿,红25军尽管取得胜利,但兵力不足,而且需要加紧扩编,发动群众,把干部派到地方发展游击队,并发展成了 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10个区。

当鄂豫陕根据地初步形成时,敌人向陕南增加兵力围剿,25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后来得知红1、4方面军会师,红25军也准备前去,可有得到消息部队会师后北上了。在当时情况下,考虑敌人围困陕南,而陕南物资不能供给扩大供给的需要,决定北上,将陈先瑞和郑位三留下继续领导游击队发展鄂豫陕根据地。

郑位三负责地方工作,陈先瑞负责游击军的发展。他们在陕南坚持斗争,经过1年左右的发展,使得一个连的兵力发展到2000多人,扩编为师。

对于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发展队伍,而且是的部队力量壮大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原突围后,他跟着王树声抵达鄂西北开辟根据地,后被调去李先念开辟的鄂豫陕根据地担任副司令,再次进入陕南工作。李司令就是看中他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缘故。

如今陈先瑞第三次进入陕南工作,因了解这里的人情、民情,而且还有一定影响力。

上级不仅将作战部队派往陕南,而且也派了地方干部,他们在前线负责歼灭敌人,地方干部负责发动群众等。部队一边组织地方武装,建立军分区、游击队,一边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几个月时间解放十几座县城,成了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消灭大量正规军和地方团队配合西北和中原部队。

此后,部队一边进行大作战,一边剿匪。大作战就是解放控制在敌军手中的地方,剿匪就是稳定根据地,使得政权稳定。

根据上级命令,陕南组建陕南军区,拟任刘金轩为司令,陈先瑞为政委。之所以这样任命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陕南军区的组成是由12旅和38军17师组建,按照部队惯例,两支部队合并每支队伍各抽调一位主官负责军事或者政治工作。刘金轩是军事出身,而且12旅虽然已经成为地方部队,可在此后的作战中,一直是特别使用,参加襄樊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淮海战役等。

第二,陈先瑞之前虽然担任过军事干部,可也干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政治工作。相比之下,也更有经验。

可陈先瑞对于任命有些意见,他想干军事工作,需要继续做军事工作。上级首长对他说,两支部队各出一名主官,你不愿意当政委,我们就不好安排了。

其实,这样的安排也是非常合理的。

或许是他没有讲清楚,也或许是上级误会他的意思,认为不干政治工作,可能是担任司令吧。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看,确实不好办。上级对他说,你可以先考虑一下再说。他说可以干军事助手,这样陈赓拍板让他担任副司令员。

就这样,他当了副司令,刘金轩担任司令。

因为12旅过去是一直主力部队,而中野兵力在作战中需要部队,当陕南情况稳定后,刘金轩一直带着12旅跟着中野主力作战,陕南军区的日常军事工作,都由陈先瑞负责。后来,他担任副军长,随着陕西全境解放,调任陕西军区副司令等职。

1 阅读:261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