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带着陈锡联,假装去朱老总家汇报工作:看吧,总司令很好骗的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5-20 21:19:20

在刘伯承将军的率领下,赫赫有名的“三陈”威震四方。

他们是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三位各有千秋的猛将。

红军时期,他们并肩作战;抗日战争期间,共同奋斗于129师,被誉为师中的战斗脊梁。

其中,陈赓与陈锡联是从军中连长与师长的关系发展成“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的老蒋克星。

他们性格互补,陈赓爱开玩笑,常常捉弄陈锡联,陈锡联却从不介意。

陈赓带着陈锡联,假装去朱老总家汇报工作:看吧,总司令很好骗的

二陈悄悄偷朱老总苹果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与乱世中,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一段佳话开始了。

陈赓担任红十二师师长的时候,已经是军中赫赫有名、极具领导力的军官。

而那时,陈锡联仅是红十师的一名普通连长,身份相距悬殊。

然而,在这充满炮火与硝烟的环境中,两人之间的友谊开始萌芽。

陈赓以其幽默和机智广受部下喜爱,他的玩笑总是能够在紧张的战时氛围中带来一丝轻松。

他善于用诙谐的言语和精心设计的恶作剧来调节部队的士气。

与此同时,陈锡联更像个老实人,在陈赓眼中,他是理想的“捉弄对象”。

常常成为陈赓恶作剧的对象,陈锡联表面上看似受委屈,但实际上他总能以一种几乎圣人般的宽容心态来接受这些玩笑,从不放在心上。

尽管两人的军衔悬殊,他们的友情却在共同的战斗和日常的相处中迅速加深。

陈赓的幽默与陈锡联的宽厚形成了一种互补,使得这对军中“铁哥们”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下也能互相支持,共度难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赓甚至利用这种深厚的友谊将陈锡联“诱骗”到延安,使得后者有幸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这一幕也成为了他们友谊中的一个重要记忆。

据陈锡联后来回忆,这次见面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深刻地影响了他对军中关系的看法。

他表示:“那时革命队伍里没有上下之分,像我这样一个连长与师长开玩笑的事经常有,战闲时红军中,师长、团长甚至军长都和战士们混在一起,关系十分融洽。”

“我与陈赓的关系就是建立在这种革命同志关系的基础上的。”

在1943年8月的那个盛夏,陈赓和陈锡联共同抵达延安,进入了中央党校的学习生活。

两人不仅被分到同一个班级和支部,而且关系亲密无间,常常是形影不离。

在那段学习的日子里,两位将军的友情更是加深了。

陈赓天性活泼,坐不住,总喜欢带着“小弟”陈锡联四处探险,增进交流。

他们的行踪随意而又充满趣味,今天可能会突然“拜见”毛泽东主席,明天又会突发奇想地到朱德总司令家串门。

这对“兄弟”出游,总是陈赓提出想法,陈锡联则乐于附和,从未有过半点推辞。

他们访问次数最多的便是朱德总司令的住处。不只是因为朱老总的和蔼可亲,更有一大吸引力在于其家门前那棵苹果树。

那树枝繁叶茂,每年都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犹如一座小小的果园。

每当两人造访朱德总司令家时,陈赓总会用一种似乎经过精心策划的恶作剧来调动气氛。

他会让陈锡联先去敲门,而自己则悄悄留在那棵苹果树下,手持木棍或石块,开始“咚咚哐哐”地敲打苹果树,使得成熟的苹果纷纷落地。

待到陈锡联将朱老总请出来时,陈赓则装出惊讶的样子,高声叫道:“哎呀,锡联老弟呀,你也在这儿啊!”

进屋后的交谈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朱老总和蔼地聆听两位年轻将军的报道。

谈话结束后,朱老总总会亲自将他们送到门外。

这时,陈赓就会故意惊叹苹果树下的“意外收获”,朱老总便宽宏大量地允许他们将掉落的苹果带走。

陈赓和陈锡联随后便会低头装满口袋,直到再也塞不下为止。

回到住处后,这些苹果足够他们享用好几天。

陈赓常边吃边笑称:“看,总司令那好骗啊,下次我们换个更大的口袋去。”

对此,陈锡联总是会应和道:“好,下次我穿棉袄子去。”

有一天,三支部的书记陈其涵在与朱德总司令的一次正经谈话中,情不自禁地提起了这个小秘密。

他半是无奈半是好笑地透露:“老总,您可知道,陈赓和陈锡联每次到您家串门,其实大半是冲着您家那棵苹果树来的。”

朱德听后,没有丝毫的生气或惊讶,反而放声大笑,他的笑声中带着一种难得的宽容和幽默:

“这点小伎俩,陈赓还以为我不知道?让他们偷去吧,反正我也吃不完那么多。”

消息被陈其涵反馈回来时,陈赓和陈锡联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意识到自己的小动作早已被朱老总识破。从此,两人不敢再如以往那般无忧无虑地前往朱德家“串门”。

然而,时间不久,偶然间在一次集会上,他们再次遇到了朱德。

朱老总朗声问道:“陈赓,锡联,你们后来怎么不来串门了?我还让小康(夫人康克清)把树上的果子留了一秋,特意等你们来再偷呢。你们不来,果子都熟透了落地。”

陈赓没想到还是被朱老总找机会“逮到”了,连忙找借口说:“最近太忙了,学习太忙。”陈锡联也赶紧附和:“是的老总,主要是学习太忙了。”

陈锡联“上当”推陈赓

在抗战背景下,延安中央党校不仅是革命理论的熔炉,也是坚韧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基地。

在这里,学员们除了研习革命理论外,还需参与到各种体力劳动中,以此来增强体质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项目便是延安机场的修建工作,而这一工作也成为了陈赓和陈锡联之间一段趣味横生的故事的起点。

炎炎夏日,烈日如炙,修建机场的任务艰巨而又枯燥。

按照分配,每两人需合力推动一辆满载土壤的独轮车。

陈赓和陈锡联作为一对搭档,也加入了这项劳动。

然而,陈赓,这位机智而又不失幽默感的老大,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既能节省体力又能调节枯燥劳动氛围的主意。

他对陈锡联说:“锡联老弟,咱们可得想办法节省点力气啊!”

陈锡联好奇地问道:“那你有什么好主意?”

陈赓便灵机一动,提议道:“去机场的时候,你坐在车上,让我推;我们回来的时候,我坐车上,你来推。”

这个看似公平的建议立即得到了陈锡联的欢迎,他乐观地认为这样可以省下一些走路的力气。

然而,这个计划实施了几天后,陈锡联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大哥”陈赓精心布置的陷阱。

原来,在前往机场的早晨,两人还未开展劳动,体力尚存,陈赓推车时谈笑风生,轻松愉快。

但在重重的劳动后,夕阳西下时,已是筋疲力尽的陈锡联却不得不推着同样疲惫却坐在车上的陈赓回程,这样一来,返程的劳动无疑更为艰难。

陈锡联终于抗议道:“大哥,咱们得换换,回去的时候你推我吧。”

但陈赓总是以各种借口拒绝,使得陈锡联只能苦笑着接受这个“不平等条约”。

经过几轮“交涉”和“斗智斗勇”,陈赓终于同意了更公平的轮换方式:一天轮换一次推车责任。

尽管这中间不乏争执和嬉戏,但这些小插曲为艰苦的劳动增添了些许乐趣,也让陈赓和陈锡联的友谊在共同的汗水中得到了深化。

就这样,在一声声的指挥与笑谈中,他们与其他同志们一起,完成了延安机场的修建任务。

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

在抗日战争余波未了的年代,1948年,中原大地再次被战火覆盖。

此时的战场上,两位名将陈赓与陈锡联虽然时常在非战斗时争吵打闹,但一旦进入战斗,他们则化身为蒋介石的噩梦。

当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准备南下作战时,刘伯承决定发起宛东战役,这一战役将完全由陈赓与陈锡联指挥,展现了他们的战术才能与卓越领导力。

宛东战役采取的是经典的围点打援策略,设计巧妙,环环相扣。

战役中,陈锡联统帅的1、3、6纵队组成东集团,假装攻击确山,以吸引敌军的注意力并诱使南阳的张轸军南援。

同时,陈赓指挥的2、4、10纵队形成西集团,尾随张轸部队东进,形成双方夹击之势。

战役伊始,陈锡联的3纵9旅迅速控制了战略要地金牛山与大沙河一线,他们的工兵队更是炸毁了确山以南的大铁桥,切断了敌军的退路,同时佯攻确山,制造出巨大的声势,让对方陷入恐慌。

这一举措有效地迫使张轸调派重兵增援,正中下怀。

当张轸匆忙南援至赊旗镇南的埠口地区时,陈赓已带领4纵紧紧围住张轸部,使得张轸如入死胡同。此时,刘伯承的东西合围策略已大半成功。

接着,东集团在陈锡联的带领下留下少量部队继续对确山进行佯攻,主力则冒雨兼程快速移动至泌阳西侧的贾楼,从而形成对张轸的合围态势。

张轸意识到形势危急,尝试调转兵力逃离,却正好落入陈赓所指挥的西集团预设的包围网中。

陈赓的部队猛烈进攻,使得张轸部队损失惨重,虽未全灭但已力竭,张轸带着残部仓皇逃生。

此战虽未完全歼灭张轸,但成功地固定了敌人18军于漯河以南,极大地支援了华东野战军的南渡作战。

蒋介石的王牌18军被打得体无完肤,军长独自逃脱,战斗力大减。

战后,陈锡联与陈赓相遇,兴奋地交流战果:“我们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你打西,我打东,灭了蒋介石的18军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啊!”

陈赓回应道:“我真攻,你佯攻;弟助哥,哥带弟;打得张轸只剩半口气!”

连襟将军,军中佳话

最令人没想到的是,陈赓与陈锡联一路打打闹闹,却意外地“闹”出了一桩美事,成为了连襟。这一切发生在1949年8月,一个充满紧张与变革气息的夏天。

当时,陈锡联作为第3兵团的指挥官,带领着部队先期到达武汉,正准备大举向西南展开解放行动。

武汉,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地,正处在战时动员和调度的关键时刻。

陈锡联全神贯注于部署军事行动,却未曾预料到一场意外的“闯入”即将打破他的日常。

就在陈锡联忙于调兵遣将之际,他的“大哥”陈赓突然带着一位姑娘出现在指挥部。

陈赓一进门,就戏谑地向陈锡联介绍说:“胖子,看看漂亮不?”

这位姑娘圆圆的脸庞,眼含羞涩,确实颇为可爱。

陈赓未等陈锡联回应,便贴近他耳边低声说:“这是我妹妹,看中了就做你老婆!”

陈锡联当时虽已丧妻一年,初听此言却以为陈赓又在开他的老玩笑。

因为早在1943年延安修建飞机场时,陈赓就曾在推车途中开玩笑提起过这件事。

那时陈赓常笑称,如果陈锡联未婚,定会把他的妹妹嫁给他作为谢礼。

陈锡联回忆这段往事,心中半信半疑,对陈赓的玩笑历历在目,便笑着回应:“哈哈,你的妹妹?六七年前的老把戏,我早看穿了。”

然而,这次陈赓是认真的。

他正色地解释道:“这真的是我的妹妹,王根英的小妹,叫王璇梅。”王根英,陈赓的前妻,曾在1939年冀南“扫荡”行动中壮烈牺牲,这让王璇梅的名字更添了几分沉痛的重量。

王璇梅自幼在上海劳作,后来投奔解放区并加入革命。

陈赓看着陈锡联独自一人,心生怜悯,想到了能够安排他们相识,以此安慰老友的孤独。

王璇梅的圆脸与其姐王根英有几分相似,陈锡联对她的第一印象便是亲切与眷恋。

在“大哥”的促成下,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不久后便喜结连理。

婚礼上,陈赓笑称:“我和锡联,先是同志,再是战友,做过同学,还是‘哥俩’,现在又成了连襟。哈哈,我们是革命阵营,亲上加亲呀!”

而这两位连襟将军的故事,也成为军中津津乐道的佳话。

参考资料:

两个开国将军是连襟 陈冠任

陈冠任著. 兵团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帅纪实[M]. 2015

0 阅读:417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