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人傻钱多”劫匪们为何从不抢?制度与职业操守都不允许

书桃寻史 2022-10-05 13:03:54
前言

“诈称强盗国有刑”,说的就是古代的一种职业土匪,就是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见的,一边叫嚷着“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一边手上拿着明晃晃的兵器威胁过路的人留下身上的钱财。

这个职业也算是历史悠久了,我国最早被记录在案的土匪案例发生在秦朝,说的是睡虎地秦简中有五个人抢劫了一个地主然后逃窜被抓的案例。并且在《法律问答》中也记载了对于土匪的处罚规定。

“群盗赦为庶人,将盗囚刑罪以上,亡,以故罪内论,斩左趾为城旦”。

土匪这个职业在古代可以说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出门都放不下心,生怕走到那个山头冲出来一群人就把自己身上的钱财都抢走,丢了钱都是小事万一再把命也丢了。

但是就是这样穷凶极恶的土匪,有一类人是他们绝对不会抢的,就是赶考的书生,为什么天不怕地不怕的土匪唯独不对书生下手呢,古代的书生身上到底揣着什么免死金牌呢?

古代的书生确实没有多少油水,就算抢了也得不到多少钱

古代的书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傻钱多”的呆子,有一首诗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首诗其实说的一点也没错,书生在考取功名之前确实起不到什么用处,而且大部分多的也挺穷困潦倒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酈食其﹞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说的就是当初书生的落魄,大部分书生考取功名为的就是谋求一个一官半职,好转变现在自己贫困潦倒的境地。

但是就算是再穷的书生在赶考的时候身上也是带着不少钱的,这些钱是路费和现代的高考就在本地考不一样。古代的科举是要统一到当时的朝廷指定的地方去考的,说是跋山涉水一点也不为过。

长途跋涉当然需要充足的路费所以为了凑够这笔不菲的路费,很多书生在赶考之前都是卖了家中很多的东西,堪称背水一战。

而那些家境富裕的富家子弟,他们上京赶考往往身边会带着大批的仆人,还会带上专门的守卫,他们身边带着那么多人,虽然油水看上去很大,但是土匪们也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啃下来。

而对于大部分赶考的书生来说,这些钱是考生的路费,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这种情况下抢了书生的路费,没准就会造成一个家庭的家破人亡,数十年寒窗苦读功亏一篑,毁于一旦甚至连进京赶考的机会都没有。

而当时的土匪大部分也是家境贫寒的人,他们也是因为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才不得已落草为寇,上山当了这个土匪,对于和他们同样境地的书生,心中多少会动一些恻隐之心。毕竟如果真的还有别的活路的话,谁又想上山当这个土匪,他们往往并不忍心抢走书生身上那些可以说是一家人希望的路费,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书生“人傻钱多”,但是土匪并不打他们的主意的原因之一。

书生们赶考,都随身携带着“免死金牌”

在介绍什么是免死金牌之前,要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古代的科普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国家统治,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为二科举人。

这是我国最早的科举制度,后来经过演变成了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为主的四科举人。

这些措施虽然和最后完善的制度相比较还略有不同,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很实用的制度了,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又大概可以分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四个等级。

“秀才”“举人”是参加地方考试并通过的学子的称呼,而“贡士”和“进士”都是国家级考试选出来的人材,就是书生进京考试要考取的。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对于这一制度的转变,唐玄宗时期的礼部尚书沈既济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在古代如果可以考取进士绝对是一个学子莫大的荣誉。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足可见古代书生,对于考取功名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虽然也有那些靠着自己的才华不走科举或者科举失利,也因为自己的才华被重用的例子,比如李白、白居易这些人。

但是大部分书生没有这个才华,只能老老实实走科举这个道路。

科举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选拔栋梁的机会,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一般都会获得一官半职,甚至历史上有很多青史留名的贤良之臣,就是从一介布衣一步一步考上了的,这种情况下,国家当然不会放任这些国家未来的希望被土匪打劫。

去赶考的路程山高路远,书生们当然不能全无准备,别说书生们了,当时的官员们都为这群书生的安全担心。

要知道这群人是去进京赶考的,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说白了,就是里面有未来的国家栋梁,说不定还有自己未来的同事。而且如果连这一群想要为国家效力的书生都保护不了,那对一个国家来说真的是很没有面子的一件事。

所以为了保护这些国家未来的栋梁,出现了一种旗子,黄色的旗子上是四个大字“奉旨会试”。

奉旨会试旗是由考生当地的官员派发的,每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都可以领一面,然后放在自己的书箱上,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土匪山贼之类的,知道自己的身份,让他们不敢动手。

一旦发生带着这样的旗子的书生,被山贼抢劫的事情,这在当时甚至可以说是大案,当地的官员一定不会轻易的放过那些山贼。

毕竟对于山贼来说,他们抢到的可能只是一点点的钱财,但是对于国家来说这可以说是人才的流失。而且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的次数太多,也会打击考生们的积极性,我一心为国,却连安全都走到考场都做不到,那以后还有谁走科举这条路呢?国家到哪里选拔人才呢?

所以在古代,这样的一面“奉旨会试”旗子,被称为古代考生的免死金牌是一点也不为过。任何一伙土匪在看到这面旗子的时候,都会打消自己抢劫的念头。甚至有些商队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特意和这些进京赶考的书生一起赶路,来躲避土匪的抢劫。

土匪们内部的行业规范,不让抢劫书生

虽然听上去怪怪的,但是土匪这样一个为人所不齿的职业,也确实是有行业规范的。

土匪内部有一个“十不抢”,不抢丧事,不抢喜事是为了图一个吉利;不抢摆渡者,是因为土匪经常要渡河,要是抢了摆渡的以后就没人载他们了;不抢医者,是因为土匪作为古代的高危职业经常受伤,需要医者的救治。除此之外还有不抢邮差,不抢赌博,不抢车夫,不抢挑夫,不抢僧侣等等。

而这十不抢中就有书生的名字,如果你抢了书生是要被同行耻笑的,那为什么土匪这十不抢中会有书生的一席之地呢?

前面说过土匪这个职业就是为了求财,就是活不下去的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他们其中的很多人确实不是穷凶极恶之徒,这种情况下,他们就算抢了书生也并不会伤害书生的性命。

毕竟这可是两个罪名的问题,那么侥幸逃脱一条命的书生,万一没有回家而是继续进京赶考,要是考不中就算了,要是考中了,那当官的第一件事估计就是调兵回来,围剿当年抢劫自己的这群土匪。一来是报当年的仇,二来也是新官上任需要一些业绩。

虽然这样的想法颇有些杞人忧天的意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书生作为潜力股,能够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的好。

总结

虽然现在土匪这个职业,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古代这个土匪不抢书生的规矩,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也有很多映射,比如高考前,很多商家免费为高考生提供水和文具;还有那些义务接送考生考试的出租车司机;包括乘坐交通工具,学生半价等种种优惠。这些都说明了对于学生的重视,是我国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传统。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学生就是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从来诗书不负人”,今年的高考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延期了,但是高三的同学们现在还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希望学子们都能考出好成绩,体验一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受。

0 阅读:65

书桃寻史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