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调查与思考

爱看头条 2024-05-22 15:11:12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围绕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落实成都“十大行动”“九项重点任务”,邛崃市通过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等方式,积极开展了邛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调研,详细了解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邛崃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要做法

(一)统筹推进,集成建设和美乡村新示范。一是制定方案系统推进。出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方案》等文件,将“一统一基五支撑”作为重要抓手,在“产业赋能、新村塑形、文化铸魂、乡村善治、农民共富”五个维度着力,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一盘棋”共建和美乡村。已培育本级先行村6个、重点村3个,2024年桑园张坝、羊安民乐、天台高兴3个先行村和大同马湖重点村均通过成都成效评价,其中重点村区(市)县得分排名成都市第3位,先行村区(市)县得分排名成都市第2位,重点村和先行村区(市)县综合得分排名成都市第3位。二是以空间规划为重点连片发展。以“整体谋划、梯次呈现”思路,围绕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邛崃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区域,以3个中心镇、39个中心村辐射全域,优先打造天台山高兴、夹关熊营、民乐开元、高埂火星4个重点片区,在14个镇(街道)均确定重点村(片区),逐步形成集中连片打造、连线连片发展态势。三是以示范建设为抓手整体带动。成立邛崃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专班,建立职责分工明确、多部门联动、镇村共同参与的责任机制,完善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指导机制,以及“项目化”“清单化”任务管理机制,推进示范点位按照既定目标建设,加快形成“点线面”共同发展格局。目前,4个2023年先行村重点村和6个2024年拟培育先行村重点村均建立“三张清单”,4个邛崃重点片区在建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96242万元,均有序推进。

(二)聚焦宜居,打造阡陌交通农村新风景。一是突出生态美提升乡村环境。坚守耕地红线,落实市镇村“三级田长制”工作,推进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白沫江水美乡村EOD全国试点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十万亩川西竹海。推广“就近循环+异地循环+多形式综合利用”治理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秸秆综合利用率98%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96%,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森林覆盖率49.31%。二是突出风貌美提升乡村颜值。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风貌提升和“六乱四脏三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指导农村住房规范化现代化,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100%、行政村污水有效治理率90.12%,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97.2%,经验做法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美丽庭院占比40.2%。三是突出生活美提高乡建品质。强化基础配套和公服供给,坚持“五个一”理念建成“四好农村路”2538公里、骑行绿道327公里,获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县级仓配中心1个、镇级运输服务站14个、村级寄递网点9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23%,平乐镇入围省级百强中心镇名单;平乐中学创建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天台山、夹关中心卫生院评为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三)围绕宜业,推动产业兴旺农村新发展。一是围绕粮食安全建设“天府粮仓”邛崃片区。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核心,建设2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和9个万亩粮经产业片,1个粮油现代园、2个十万亩粮油园分别创省三星、成都五星园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63万亩,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管IDI保险试点,有偿使用共管共护模式入选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典型案例;881.8公斤/亩单产获成都“最佳种植能手”挑战赛最高产量。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塑造现代都市农业优势。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果22万亩、茶叶13万亩,培育黑猪、黑茶、邛酒“两黑一白”等国家地标产品6个,“天府黑猪”获国家新品种证书,6个品牌入选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邛崃黑茶”品牌价值26.1亿元,“邛崃黑茶”商标在英国和意大利成功注册、入选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引进国信智慧大棚、中化MAP等数字农业项目,打造千亩科技示范片和百亩展示区5个。三是围绕业态融合切实做好“农业+”文章。实施“农业+”“公园+”“林盘+”等行动,全市A级林盘景区7个,打造谢家坝子民宿集群、丘山阅·田园文化村等4个成都市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种业特色小镇、邛窑特色小镇获四川省特色小镇,2023年举办第二届天府国际种博会等专业展会5场,南方丝绸之路邛崃段被评为国际山地徒步旅游示范线路,邛崃获评全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试点县、首批户外运动产业试点县、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四)聚焦和美,塑造明理重教乡村新风尚。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举旗帜凝共识。深入抓好“双强双创”“双诺双评”行动和“三比一提升”工作,开展“五星”村(社区)党组织创建,评出星级村党组织20个、星级社区党组织10个,镇(街道)以村级片区为单位组建乡村联合体党组织40个。深入开展“蓉城先锋‧十百千”城乡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评选,选树本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网格好支书55名。二是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促和谐。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评选14个邛崃市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实现邛崃市级以上文明村占比95.7%、文明镇占比100%。聚焦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开展“走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有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平乐镇花楸村等6个传统村落入选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覆盖率100%,村社法律之家覆盖率100%。三是强化乡村高效治理共发展。拓宽自治法治德治路径,开展“温暖崃邻”社区营造,丰富邻里交流空间,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道德规范等约束作用。深化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拓宽邻里积分制、小微权力清单制等应用覆盖面,探索“四分三单三激励”全域全员积分体系,划分微网格3830个、专属网格311个。开展邛崃市“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全域试点,全域推广运用“川善治”数字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氛围,羊安街道界牌村列入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五)围绕改革,探索多方联动发展新路径。一是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持续实施“邛州英才”“邛州雁阵”“周末磁场”等人才工程,引进培育乡村振兴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抢抓四川省两轮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机遇,整合中省市县四级资金项目资源,探索构建集“科学管培、政策扶持、联合发展”的“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全市480名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纳入职业化试点。二是深化省级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开发力度,扩大农业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贷通”累计放款3705笔、金额42.31亿元,“政银担”发放贷款1345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现代种业、优质粮油、邛崃黑茶等特色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邛茶贷”“邛果贷”“邛旅贷”等邛崃特色产业授信方案,共计支持165户商户、金额1417万元;全国首创杂交水稻制种商业性补充保险,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推广。三是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开展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点,新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745万元、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5个,探索天台山高兴村四方公司联营、大同马湖村“433”投改股等发展方式,形成突出林盘特色资源盘活型、突出产业驱动的村企合作型等7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路径,2023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162万元,同比增幅148%,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组织“零元村”,邛崃获评2023年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

二、邛崃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要短板

(一)对和美乡村建设系统思维不够。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提供、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乡村建设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目前,部分镇村对和美乡村建设内涵、标准等认识还不够清晰,有的以为就是单纯做一个乡村项目或者一个场景营造。有的镇村遇到问题,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和解决,存在一定“等靠要”思想,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整体合力尚未完全形成,个别部门、镇村还存在认为和美乡村建设主要是农业农村工作口的工作,站在统筹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安排部署工作还不够全面。

(二)示范效应还不够明显。部分2024年重点建设的村(社区)片区规划还有待完善。个别村社、片区对现有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开发不够,特色资源转化活化利用不足,存在“依葫芦画瓢”照搬思想,和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民宿行业对地方特色餐饮、娱乐、非遗传承等服务的植入还不够,消费者难以深度体验地方文化魅力。和美乡村建设中的牵引性、示范性、支撑性项目还不多,需加强项目储备与策划,激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活力。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效还需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链条较短,部分产业还缺乏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环节,加之有效产业链整合不够、市场渠道不畅等因素,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一定限制。同时,产品品牌、文化品牌、乡村品牌培育不够,新产品新业态市场空间有限,与周边相比竞争力不强。个别村还没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缺乏总体思路和多元产业布局,结构单一、业态融合滞后,较难适应市场新变化。

(四)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够健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目前邛崃有不少以村集体为主体的村级产业收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社会投资企业和村集体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有的仅停留在收租金阶段,与村集体和村民有效衔接的优质项目储备和招引不足。面对农村“空心化”现象,乡村建设项目对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带动不强,不能完全实现青壮年在家就近务工创业,需将农民、村集体与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主体利益紧密联系,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乡村建设多方共建,共享发展红利。

三、推进邛崃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考对策

(一)加强统筹协调,凝聚推动建设的合力。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外出培训、专题讲座、专家论坛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让部门、镇村干部深入了解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和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普及乡村建设政策和知识,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二是进一步做实规划引领。综合运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导则等成果,以先行村重点村为牵引编制和美乡村重点片区规划,统筹片区产业、人才、土地等资源,将建设、经营、服务靠前纳入规划环节,推动田园、林盘、水系等元素融入整体设计。鼓励山丘坝区探索差异化经营模式,各片区和村庄根据自身特色定位,进行功能价值开发,打造专属产品和服务,连片规划和打造区域性旅游线路或产业链条,做到片区集成呈现,防止“千村一面”。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班三机制”作用,以“一盘棋”思想统筹全市和美乡村建设,按照《邛崃市2024年(第一批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建设项目清单》《邛崃市2024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建设点位调度表(镇级重点村/片区)》,落实用于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每周定期调度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和任务推进情况。建立健全和美乡村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对进度滞后的片区及时通报、按时整改。

(二)深挖区域特色,梯次呈现示范效力。一是充分挖掘培育地方特色。天台山高兴片区重点聚焦山地旅游和农产品展销,夹关熊营片区重点依托特色茶文化、生态价值转化,高埂火星片区重点聚焦现代农业高品质粮食提升带动,民乐开元片区重点借力数智游民新村民等多元业态,集成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示范。二是突出抓好示范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机制,确保重点片区39个项目及镇级村(片区)65个项目高质量按期呈现。加强项目包装策划和招商引资,狠抓“链主”“龙头”企业引进和关键环节企业、配套企业,在延链补链中提升竞争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加强调研指导,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巩固拓展2023年度先行村、重点村建设成果,聚力推进2024年度重点片区、先行村重点村有形呈现的基础上,同步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提前谋划、整体布局,探索新机制、培育新农人、促进新消费,在产业赋能、新村塑形、文化铸魂、乡村善治、农民共富“五个维度”着力,逐步辐射打造出更多错位发展、内涵丰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位。

(三)坚持目标导向,紧盯重点精准发力。一是推动延链增效促进业态融合。持续建强“天府粮仓”邛崃片区,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优品种、提升品质,做好邛崃黑茶、邛崃黑猪等“土特产”文章,新培育一批“两品一标”农产品,打造“2+9”粮油(经)产业园,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农村电商,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高。实施“农业+”“公园+”“林盘+”等行动,高效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加快推进农商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二是狠抓风貌提升加快功能融合。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3%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7.5%以上。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扩面,加强乡村供水保障,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开展天然气“村村通”工程。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一体化服务体系,建好镇村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三是聚焦党建引领优化数字治理。深化“双强双创”“双诺双评”机制,选培好支书,建强基层党组织堡垒,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发挥村社党建联席会、村社“两委”等共治自治平台作用,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推进“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推广“川善治”平台,深化“微网实格”,全域推广智慧乡村治理,构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最美乡村”“最美村民”等评选活动,传承和弘扬天府农耕文明,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四)强化改革赋能,激发乡村共富动力。一是聚焦要素保障。开展“邛州英才”“召”返乡人才,实施“邛州雁阵”“育”乡土人才,加快建立数字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系统化培训,强化产教融合。统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重大改革,不断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加快探索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总结推广邛崃市7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聚焦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开展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强村”集中攻坚,启动集体经济强村培育工程和村庄经营计划,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运营公司或强村公司,吸纳青年创客、职业经理人任职或参股公司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增收。三是健全增收机制。健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就近创业就业、盘活资源资产、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动多元力量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支持乡村建设。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四个四分之一”等联农带农机制,撬动公司、企业、村集体等多方共建,新增一批集体收入达100万元的村。

(成都市邛崃市副市长、四川省委党校第3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王建涛)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