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英雄:假如双方都配备无人机,秃鹰岭战斗怎么打,结果如何?

第一滴露珠 2024-01-27 15:47:59

《侦察英雄》今晚大结局,最后一集就是梁辰和白昌镐的最后对决了,这一集是全局的高潮,也是尾声。

白昌镐这个家伙,被观众称为打不死的白小强,怎么都炸不死。估计,最后一集,白昌镐就没有以前的幸运了。

其实,相比抓捕白昌镐,秃鹰岭之战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美军援军没有出动之前的部分,应该是这部剧最高潮、最精彩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加上多部步话机和迫击炮的加持,梁辰指挥侦察连,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以一个连对五个连,把白昌镐的五个连,打得摸不着头脑,估计损失一半有余。

志愿军侦察兵,包括其他作战部队的战术,总的来说就是机动灵活。这种战术,是人民军队在长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摸索锤炼出来的。

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取决于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在长期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也就是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不跟着对方的套路和节奏打。

面对人数上占优势的敌人,有效的战术就是游击、运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梁辰在秃鹰岭战斗中,采取的战术也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

不过,秃鹰岭战斗中,侦察连虽然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通讯和单兵火力上,一对一的话,并不输白昌镐的韩军。

有了步话机,梁辰的指挥才能够顺畅,才能把分散的部队整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发挥迫击炮的威力。

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双方都有无人机的话,秃鹰岭战斗,会怎么打,最后的结果会如何。

白昌镐的韩军有五个连,假设其中一个是无人机中队,配备40架察打一体小型无人机。韩军的无人机可以进行侦察,可以投放小型炸弹,并安装着小型机枪。

梁辰的侦察连中,有一个无人机小队,配备10架察打一体小型无人机。

双方的无人机,在续航能力、侦察能力、载弹量、打击精度方面,都没有质的差距。

敌我双方的态势,还是韩军在山脚下,侦察连在山腰和山上。

韩军可能采取的战术:

战术1:将40架无人机集中使用,组成编队,对侦察连进搜索,发现后就进行集中打击。然后继续搜索,继续攻击。

这种战术的弱点在于,一旦40架无人机集中使用,空域会非常拥挤,侦察连可以组织机枪对空射击,空中无人机在躲避火力时,可能会相互碰撞。

除了这个缺点,一旦韩军无人机集中使用,对秃鹰岭的整体战斗态势就无法很好把握,侦察连就可以在无人机群的视界之外,对韩军的局部进行打击。

小型无人机飞得太高,会看不清地面,火力打击效果也会减弱。飞的太低,在山地树林中,也很容易被击落。

战术2:将40架无人机分别配属其他4个连队使用。

这样以来,侦察连的麻烦就大了。一是作战部署很容易被韩军发现,二是班排单位打击分散活动的无人机,火力可能不足。假如韩军在无人机引导下,进行强攻,秃鹰岭战斗,还是会打成阵地战。阵地战,人数不占优势,侦察连很容易吃亏。

对付韩军的这种战术,侦察连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什么呢?

看看这样行不行?

每个排集中两个班,在防炮洞内潜伏。一个班在地面活动,引诱韩军来进攻,把敌人放近了打。其他的排在尽量阻击正面进攻之敌的同时,全力支援一个排,对韩军进行各个击破。

前面说了,侦察连也有一个无人机小队,10架无人机。相比韩军的40架无人机,这10架形成不了优势,反而会牵扯兵力。

这10架无人机,在韩军无人机起飞后,干脆在空中碰撞韩军无人机,撞下一架是一架。当这10架无人机消耗完后,无人机小队拿起步兵武器,加入地面战斗。

空军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对手旗鼓相当或超越对手。既然无法形成优势,干脆放弃使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绝大部分进攻、防御作战,都是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条件下进行的。

所以说,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打仗首先是要把自己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如果韩军围绕他们的40架无人机制定战术,他们就错了。

如果侦察连围绕敌人的40架无人机和自己的10架无人机制定战术,侦察连就大特特错了。

一切战术,都应该基于对手和自己的真正优势展开,不能舍本逐末。

所以结论是,秃鹰岭之战,假设敌我双方都有无人机,可能战斗过程会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是差不多一样的。

原因就是小型无人机不是秃鹰岭战斗的决定性力量。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