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藩属“流鬼国”被沙俄侵占,原住民为了坚守血统,拒绝与俄通婚

文史达观 2024-02-04 12:19:20

距离中国长安(今西安)15000里东北方向,有一个半岛叫作“堪察加半岛”。

那个半岛之所以叫作“勘察加”,皆因1658年俄国人伊凡·伊凡诺维奇·勘察基首次发现了那个半岛和岛上居民,后来俄国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堪察加半岛。

文献记载,勘察加半岛上的原住民以科里亚克人为主,同时还生活着楚科奇人、尤卡吉尔人和伊捷尔缅人。这些原住民之间时而友好,时而兵锋相见。

其实,在俄国人首次发现勘察加半岛的1000年前,生活于该岛上的居民就与我国保持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那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我国将该岛命名为“流鬼国”。

中国藩属“流鬼国”

唐朝时期,我国之所以会称其为“流鬼”,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科里亚客人服装、发饰、相貌与中原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中原人看来他们像神话中的鬼怪一般。

还有一点,大唐中原人有点以自我为中心,有些轻视外邦。比如在“流鬼国”的北面,紧接流鬼国还有一个国家,中原人称其为“夜叉国”(邦国分布见下图)。

“夜叉”的名字也不好听,只因当地居民世代以渔猎为生,平时喜欢把海象的牙齿作为饰物挂在唇下,远远望去如同长着獠牙的“夜叉”一样。

唐朝贞观年间,大唐经济、文化等影响力达到巅峰,其影响越过外兴安岭辐射到了西伯利亚地区,感受到唐朝威仪的流鬼国开始仿效周边部落向大唐遣使进贡。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流鬼国国王“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入贡长安,唐太宗李世民还特意给可也余志封了一个官职“骑都尉”。

尽管当时唐王朝与流鬼国一南一北建立了“朝贡”形式的外交联系,但由于距离太过遥远,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脆弱。

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王朝陷入到8年混乱时期,那时起流鬼国就与中国中断了联系。此后,在各朝的史书中,也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流鬼国的记载。

“流鬼国”被俄侵占

与大唐的短暂交往,使流鬼国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只因一方面勘察加半岛太过苦寒,另一方面流鬼国与文明接触的时间太短,此后流鬼国的发展极为缓慢。

唐朝时期,看似我们将其称之为“国”,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根本没有国的体系、文化和传承。基本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时期,所用的生产工具也很原始。

17世纪,随着东欧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沙俄先后击败各自为政的蒙古势力,开始向远东地区深入。也正是此时,“流鬼国”迎来了悲惨的命运。

1652年,以勘察基为首的俄国探险队,手持火枪首次踏上了流鬼国的领土。流鬼国的原住民毫不畏惧,全民集结反抗。

但是他们使用的武器还是传统的弓箭,那些用石头和骨头做的箭镞,还是当年从大唐学去的技艺。巨大的武器装备代差,让流鬼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取胜。

好在一点,当时俄国探险队的成员不多,且勘察加半岛距离俄国核心区距离十分遥远,火器和物资无法及时得到补充,此后几十年双方一直陷入僵局。

直到18世纪,俄国人开辟了从鄂霍次克河口到勘察加半岛的航线后,俄国大量武装才能够登陆勘察加半岛上,侵占行动才有所起色。

18世纪30年代之后,勘察加半岛上的原住民基本接受了俄国人的统治,反抗活动逐渐减少,但这并不代表流鬼国彻底认输了。

后来,俄国为了彻底征服流鬼国,一方面大肆杀害科里亚克人,另一方面强迫其与沙俄族群通婚。

但当时科里亚克人的抵触情绪非常严重,他们为了坚守自己的血统,拒绝与外族通婚。

还有,如今流鬼国虽然已经属于俄联邦,但是其在土地归属上还与俄方有着一定的分歧和争执,正因如此,他们也被俄联邦视为“外邦民族”。

现如今,仅存的纯血统科里亚克部落大约有1.4万人左右,他们不仅保持着随时与俄联邦对抗的精神,而且还沿袭着纯粹的古老的生存习俗。

其中包括,少年必须掌握独自驯鹿、捕鱼等技能;成年后必须要能从棕熊口中夺取战利品,方可获得部落认可,并被尊称为“战士”。

勘察加半岛地处偏远,位于俄远东地区的最东边,与俄核心区相距上万里。

且那里属于苦寒地带,农业、畜牧业不发达,大多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依赖外界输送,物价之高,人民生活十分困顿。

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还是选择通过廉价销售岛上特产,甚至以物易物的方式,赚取生活资金。

只是有一个好处,那里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勘察加半岛除了分布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活火山群以及野生动物,还拥有着独特的土著文化以及冷战遗迹。

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料想随着俄对远东地区的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强,未来也会改变和惠及勘察加半岛居民的生活状况。

读者们,关于“流鬼国与勘察加半岛”,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4 阅读:1775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