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杨奇清买帽子讨价还价,售货员:买个帽子还砍价,真小气

奇葩历史观点 2023-12-28 10:37:07
前言:

杨奇清,是中国隐蔽战线的领导人、公安保卫事业的奠基人,还是开国首任公安部副部长。

老一辈的人如果提起他的名字,必定要竖起大拇指,然后对其进行一番夸赞。说他是“共和国卫士”“超级盾牌”或者是“擒特猎手”更或是“神探”。

因为在解放人民、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这条路上,杨奇清尽职尽责的保卫着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

工作和家庭之间,杨奇清毅然选择了前者

提起杨奇清,人们对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对案件的敏锐能力,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他处理过的大案非常多,一些难以想象的案件,在他的侦查下,都会水落石出。

但他的这些本领也不是天生就有,在参加革命之前,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吃饱饭而四处讨生活的普通孩子。

杨奇清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又有病,为了能让叔叔和其他兄弟去上学,8岁的他就当起了小大人,和父亲一同支撑着整个家。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杨奇清最喜欢听的,就是父亲讲述的古代农民起义的故事。那些英雄不畏强权,勇于推翻统治的精神让他无比振奋。

因此,家乡也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后,杨奇清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担任儿童团的团长。杨奇清机灵能干,率领儿童团成员站岗放哨,协助大人们查奸细、打土豪,不久就当上了义勇军的小交通员。

也就是这个时候,杨奇清学习了一些侦查本领,为他后来担任锄奸部长奠定了基础。

或许杨奇清天生就是吃侦查这碗饭的,加入红军后,他先在宣传部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很快被调入侦察部当部长,进入保卫部当部长,最后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

锄奸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内部保卫和反叛徒、反奸细的斗争,他虽然不能与前线在明处的敌人斗争,却时常同藏在暗处的敌人斗争,其危险不亚于上战场。

但杨奇清通过自身优秀的能力和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为部队的纯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说到杨奇清对工作的态度,他的女儿杨清最有发言权。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杨奇清毅然选择了前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到湖北视察,杨奇清要保卫主席的安全,所以必须一起去。但此时,他的两个孩子一个正出荨麻疹,一个正在发烧,当秘书将孩子们的情况告诉杨奇清时,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回家的杨奇清毫不犹豫地说:“孩子妈妈在,让她照看吧!”

杨奇清并不是一个不顾家的人,他与妻子肖彬相知相爱,共同度过那样艰难的时候,感情自是非常恩爱,两个孩子乖巧可爱,杨奇清闲暇时候经常与他们玩耍。

如今两个孩子都生病了,妻子还要上班,压力可想而知。但在工作面前,他顾不上家里,只能托付给妻子,为此,他时常感觉有愧于家庭。

杨奇清随毛主席南下了,两个孩子在母亲的照顾下也逐渐好了起来,但肖彬却累倒了。经医生检查,肖彬被告知得了尿道结石,急需做手术。

但此时杨奇清还未回来,谁能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呢?肖彬只好让秘书签字,说:“你只管签,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秘书没有办法,只好签了字,好在手术很成功。

肖彬可以说在家庭中付出非常多,但她从不怨怪丈夫,她也知道丈夫是一个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人。

堂堂副部长买帽子要砍价

杨奇清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毛主席每次南下视察,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1956年到1966年期间,毛主席多次到武汉视察工作,多次畅游长江,这时的警卫工作便是杨奇清负责。但毛主席喜欢游泳,有时候即便是惊涛骇浪的恶劣天气,也要下水一游,可想而知杨奇清的心情。

不过,杨奇清每次都能很好的保护毛主席的安全,这全都归功于他的细心。

他在毛主席下长江之前,就会观察长江的水流特点,因此还设计了保护毛主席的三层队形。

毛主席所到一处,杨奇清总要实地考察,码头地形复杂,他特地制定了专门的队形和撤退路线,以防万一。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有一次毛主席下榻招待所休息,当天晚上天气非常冷,司机担心冻了水箱,便准备将水放了。刚放了没多久,杨奇清突然光着脚从里屋跑出来,对司机说:“赶紧停下来,主席刚睡着。”

水流的声音很大,杨奇清担心这样会将毛主席吵醒,于是他让司机找到一床棉被,接着放,等放完了他才安心地回到了房间。

杨奇清不仅对工作极其负责,对自己和家里人也严格要求。他是公安部第一副部长,生活却极为节俭。

1950年,杨奇清护送周恩来访苏。满洲火车站里寒风凛冽,送走首长后他才发现只有自己没有戴帽子,此时耳朵冻得生疼,便打算到皮革制品市场买一顶。

他来到市场,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帽子,竟一时不知道该买哪一顶。售货员看出他的为难,便向他推销了羊毫绒毛制的帽子,一顶需要30块钱。

杨奇清想都没想,说:“不要,太贵了,找最便宜的就行。”

售货员上下打量了一下杨奇清,心里不知道想什么,很不高兴地拿了最便宜的一顶。杨奇清一问,需要6块钱,他思考了一下说:“4块卖我吧!”

售货员本不愿意卖,但看杨奇清一种你不卖那我就到别家去看看的样子,无奈地说:“行,4块就4块。”然后边收银边说:“看你也不像普通百姓,买6块的帽子还要砍价,真小气。”

被售货员说“小气”杨奇清却不生气,他说:“谁让我试当家的呢,国家刚建立,能省就省吧!”

1958年,杨奇清到山东检查工作,却看到百姓们吃的干粮是玉米、树叶做的窝窝头,心里不禁酸涩起来。他伤心的是,国家已经成立了十年,老百姓还是过得这么苦,他实在难安。

杨奇清向老乡要了一个窝窝头,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嘴里的滋味苦涩难忍,实在不知道百姓们是如何咽下的。

这次在山东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三年困难时期到来后,他就让妻子蒸馒头的时候掺入树叶。一来,是为了节约粮食,二来,也可以让一家人都不要忘记艰苦奋斗的日子。

杨奇清一生清正廉洁,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妻子的工资刚够一家人生活,所以从未浪费过公家一分钱。

即便如此,他还是极其严厉地规定儿女每月开支只能是10元,这包括学校的伙食费和公共汽车交通费,零花钱2元,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不是旧的就是破的。

1959年,杨奇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进行调研,在回乡之前,他反复强调,不搞前呼后拥那一套,只带了一个秘书和一个警卫员。

家乡亲人见到他非常高兴,纷纷找上他希望帮忙介绍工作,但都被杨清奇拒绝了,因为他深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危害。

杨奇清作为新中国的一面“超级盾牌”,他尽职尽责,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他始终战斗在党的公安保卫战线上,为公安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0 阅读:89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