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挖开刘罗锅墓葬,棺材打开后专家直呼:野史根本不可信!

采春说历史 2023-07-17 06:42:00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是清朝的阁老,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他与纪晓岚是多年好友,与和珅形影不离,却也常年在朝中与其周旋、斗智斗勇。

野史传说他的家中金银财宝无数,引得无数后来人争先恐后地追捧探寻。

他名刘墉,同时,还有一个更让人熟记的名字——刘罗锅。

曾经有个以他为主角的大热电视剧在央视播放——《宰相刘罗锅》,剧中将这个身材矮小、身形驼背、像极了武大郎且滑头可笑的历史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可谁知,当考古专家寻得刘罗锅坟墓时,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历史真相浮现在了大家的眼前,惊得专家破口大骂。

不起眼的宰相之墓

1958年,国家科考队依循着史料的记载来到了山东省高密市方市乡白家庄,寻找一位常常出现于各种清朝史书、戏剧中的大人物——宰相刘罗锅,刘墉。

根据野史记载,刘罗锅身材矮小不足一米六,身形佝偻像个小丑似的,极其滑稽。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形貌难堪的小老头,却是乾隆时期手握大权的清朝阁老,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拥有如此高贵身份的刘墉,据传与张居正一般,家中金银财宝无数,如今化为尘土下葬墓地,想必在其墓中也是有着众多价值连城的财宝与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一片荒山野岭的,一点清朝阁老坟墓的样子都没有。”

科考队的小队员看着眼前连绵的高山树林,叹了口气,直是摇头。

地质雷达在每个科考队员的手上来回穿梭于林间,半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却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一筹莫展的科考队开始了质疑,这刘墉之墓是否真实存在?又是否真的如史料记载一般在这块地方?

虽困难重重,但好在当地的老乡是极其热情的,山中的生活艰苦,老乡们往返于村庄与林间为科考队送水送粮大力支持着科考队的工作,同时还为他们想方法,做指路,科考队得到了许多的帮助。

“老乡们,你们对这块地比我们熟,你们知道这附近有什么墓吗?”

队长在一天饭后问起了老乡,企图在他们的口中得到一点线索。

带头的刘大爷苦思冥想后说出了几个地点,其中一个就在这片林中,林子边上有一缕小溪流,溪流的西边曾是个衣冠冢,墓碑倒地多年已只剩下一点碎石,谁也不知道那是谁的墓,不过墓穴看起来极小,平日里经过看着很是不起眼,所以大家也都没怎么当回事。

小墓与不是太好的风水地形很是不符合作为一朝宰相的刘墉之墓的身份,科考队们也仅仅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死马当活马医跟着老乡的带队来到了这块小墓,但也就这时,他们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

“队长!有盗洞!”

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呐喊了出来。

盗墓者并非傻子,若非没有什么值钱财物,不会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挖盗洞。

科考队们起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番研究检查后,事情有了重大收获,与史料中的描述有些符合——这墓虽不是刘墉的,但应该是他的妻子单氏之墓。

史料记载,刘墉与单氏并葬,墉在东,单在西,那么在这附近必然就有着刘墉的坟墓。

重大的发现拨开了这段日子愁苦的阴霾,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不起眼的溪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墓竟然会是那个与和珅、纪晓岚并肩的清朝阁老——刘墉,刘罗锅之墓。

刘罗锅之墓现世

刘墉墓呈金顶子坟,由土夯成,却十分坚固。

墓道一米八高,是青砖堆砌而成,从外看去,看不出任何奢华的感觉。

听说发现了刘罗锅之墓,村民们的心中也开始有了悄然的变化。

赶在科考队进墓考察的前夜,以薛成烈为首的村民打起了坏主意,传闻中这个清朝阁老家中的金银财宝无数,不比富可敌国的和珅要少,那么墓中必定是玉盘珍馐万钱,只要捞到一笔那定然是发了大财。

于是,在薛成烈的鼓舞带领下,八九个村民拿着铁锹、洋镐悄悄地绕过了科考队地营地来到刘罗锅墓前,可谁也没想到,这小小的坟墓居然坚硬无比,一夜过去,铁锹折了,墓门却没被开通。

炎热的7月,夜晚的坟墓不知从哪儿吹来的阴风阵阵,为首的薛成烈心生寒意害怕极了,这个小小墓穴竟然如此古怪,几个人灰头土脸地撩起铁锹就是逃跑。

了解了事情经过的科考队放声大笑地嘲笑了他们一番,这间墓在夜里“空穴来风”是因为沿河而建,在流水的带动下,空气透过墓穴与地面的空隙进行交换通风,且地下水又是极凉的,故有了这种阴风阵阵的效果。

紧接着科考队立马将情况上报,他们与高密市当地合作,文化局调来了大型机器,在一夜的赶工之下,刘墉之墓的通道终于被挖通,这个传闻中有着无数财宝的地方慢慢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你敢信7月的大阳天,里面却和冬天似的冰冷无比?”

后来回忆起进墓经历的科考队员们在采访中是这样回答的。

墓穴内极其狭窄,一股淡淡的腐烂味夹杂在空气中很是难闻,索性里头空间不大,科考队在十几分钟的探索后锁定了墓中的主墓室与埋葬刘罗锅妻子单式的偏墓。

但也就在将墓穴大门推开的瞬间,眼前的景象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大为不符的史料

主墓穴阴冷潮湿,还滴着从泥土中透出来的溪水。

保存着刘墉尸体的柏木做成的棺材早已溃烂,歪七扭八地倒在两边。

棺材板的下面刘墉的骸骨与传闻中的模样大相径庭。

“当时一度怀疑这是否真的就是刘墉的墓穴。”

为首的科考队长看着眼前的骸骨陷入了沉思,棺木中的尸骨脑壳很大,大概二十五公分见圆,眼窝深邃,窝内可以放下一个鸡蛋。

小腿骨很长,经测量大概为75厘米,在场的专家与民兵依据这腿骨的长度估计这个尸骸的主人在世时应该有一米九至两米的身高,且肯定不会是驼背,这与一度被冠名为矮小佝偻的刘罗锅形象大相径庭。

墓内没有什么金银珠宝,灯芯草、木炭反倒积压了很多,你说这是个寻常平明百姓的墓穴也没有什么人会觉得违和。

高度的不符合让科考队很是为难,为了探寻这个墓穴是否真是刘墉的墓,小队与民兵一齐深入探索寻找真相。

最终,他们在墓中发现一枚带有刘氏字样的印章,两公分见方,四周刻字;清朝为官穿戴的顶子一顶;上朝使用的笏板一个,板子宽5公分,高2尺,这种标准正是当时清朝大官才会有的笏板。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墓室的主人身份极其高贵,那么也只能是传闻中的刘罗锅之墓了,但这身材与史料完全不符的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队长,这里有佛珠,成色还挺好!”

科考队的小队员在墓室的箱中有了新的发现,这珠子为上朝所用的朝珠,磁质、五色、直径一公分左右,穿着珠子的穿珠绳质地良好,没有一点腐烂的样子。

队长突然想到了什么,找来同行的民兵测量珠子,让他们一个一边将珠子外拉扯,谁也没有想到,两个彪形大汉却怎么也拉不断这朝珠的绳。

“估计这就是这里最好的东西了。”

看着空荡的墓穴,队长对着朝珠苦苦发笑。

这朝珠之所以拉不断,便是因为这穿它们的绳为土茧丝制成,质地精良,拉力极好,可保存万年不烂。

“是不是有盗墓者盗走了财宝?”

如果这里本就是金银财宝无数,那么盗墓者盗走了这里的财物也不可能自讨苦吃破坏墓穴空间中的环境,因为那么做会有塌方的风险,没有傻子会自讨苦吃付出生命的代价。

队长看着四壁,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了这座墓穴定是刘罗锅——刘墉之墓,但让人大跌眼镜的现场却也种种不符史料。

冰冷潮湿且四面徒壁的墓穴令科考队的专家们开始重新考量史料中的刘罗锅为何会与现实差别如此之大?

那么刘墉本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的真相

“妈的,那些野史根本不可信!”

回到北京的科考队在一众史料的对比下,得到了这么个结论并破口大骂了起来。

从墓穴内容与《清史稿》的对比下看,刘墉其实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他并非如传闻中所言作为阁老受尽无数财富,与和珅同流合污,是为官巨富。

考取功名为官之后的刘墉应该是清正廉明的,他经常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解决了乾隆年间阎大镛逃粮拒差案等重大案件,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

那么身材矮小、身形佝偻、极似武大郎的刘罗锅形象到底从何而来呢?

科考队的专家们与当时的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同进行了多日的深入研究。

原来,根据《清史稿》记载,一次刘墉上朝面见乾隆,多日的劳碌奔波令他身子疲倦有些沉不住,故佝偻着弯腰。

乾隆皇帝看着刘墉这弓着身子爬楼梯的样子很是好笑,于是心声一题,打趣地对刘墉问道:“后辈更比前辈高,打一谜语。”

刘墉思考数下,想到这谜语中的“辈”与“背”同音,加上自己爬楼的样子令乾隆直是发笑,于是不假思索回答道:“罗锅!”

乾隆听后更是笑出了声,刘罗锅的外号也由此得来。

因为刘墉一贯心怀百姓,刚正不阿的政治作风引来了很多朝堂敌对的不满,经恶意抹黑,刘罗锅的名字在民间慢慢散开,且民间对于刘墉本人并没有太多的见识,刘墉的形象也仅仅是从各种传闻中听来。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各个野史中便开始记载起了那个身高不足一米六、矮小且佝偻、滑稽可笑的刘罗锅形象的刘墉。

历史总是真真假假难以辨认,经过墓穴的开发与考究,刘墉应该是个身高近两米、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并且书法极好。

在他的墓中,虽没有珍宝无数,但他留下的几幅还未腐烂的自己亲笔写下的书法也是具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书法内容也记载了一些当年为官他在朝堂与各个官员周旋的故事。

那个与和珅、纪晓岚同朝为官、斗智斗勇的形象在对这些书法故事的解读中跃然纸上。

刘墉为官行事雷厉风行,在乾隆时期当面指出了很多政策的弊端,并提出改良方法。

面对如此正直一人,乾隆皇帝对他是又爱又恨,爱他大才也恨他不懂变通。

同样惜才的还有当时同朝为官的和珅,为了保护这个为人处世正直且不懂圆滑变通的家伙,和珅多次出面帮助刘墉理清朝中人脉关系,为他的一番大作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久而久之,刘墉与和珅走得近的传闻也慢慢传入了民间百姓的耳朵里,没见过刘墉的野史学者便将刘墉的形象与和珅慢慢重叠一起,那个贪污无数、家中金山银山的刘罗锅形象慢慢就在野史的记载下流传于民间。

更甚的是后来京剧在演出刘墉形象时,常常便是一个矮小且贪财好色的刘罗锅形象出现在戏台上,以滑稽搞笑的丑角形象逗得观众哄堂大笑,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真正的刘墉该是什么样,只记得这样一个滑稽可笑的刘罗锅。

“这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好好看问题。”

被误导过的科研专家们在记者的采访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回答。

历史的的长河真假难辨,我们应以一个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史籍资料、民间传说可能会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出入,如果单纯地相信文学资料,就很难了解真正的历史,还有甚者可能会闹出令人尴尬的笑话。

参考文献:

知网:刘墉丛考

0 阅读:2

采春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