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座不允许拍照的大桥,24小时有武警把守,过往车辆鸣笛致敬

飞鱼史记 2024-05-13 09:46:39

《说文解字》有云:

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这便是古人对“桥”的注释,自然也是“桥”最初的含义,即架木于水上的通道,方便过往的行人。

在我们看来,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建筑。

但当我们仔细研究桥梁的建造史就会发现,桥其实一点都不普通,它汇聚了古人的智慧,完美解决了人类跨水的难题,使得原本阻挡人们脚步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变成了通途。

我国地大物博,山川众多,江河纵横,从古至今都是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的技术还是桥梁的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数千年以来,桥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如今,在现在的城市交通中,桥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作用不单单是为了解决水上交通,甚至在陆地上也可以架起立交桥,贯穿城市的东南西北,成为了现代化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是桥的故乡,每个人的家乡,也都有一座桥,在文人的眼里,它又有着别样的寓意,可以沟通心灵,可以连接故乡,还可以消除隔阂。

凡是需要的地方,桥都可以呼之欲出。

只是有些桥,它注定被人们铭记和敬仰,比如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318国道上的怒江大桥。

这座桥24小时有武警把守,在车辆经过这座桥的时候,不允许下车拍照,过往车辆都会鸣笛致敬。

因为在这座桥的两旁,埋葬着很多筑路英雄,他们用平凡之躯,铸成了一座英雄的纪念碑。

临危受命

怒江大桥位于高山峡谷之间,横跨怒江,是怒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长74米,海拔2730米,被誉为川藏公路国道318线的咽喉要道。

这座桥好似横挂在天空的彩虹,将怒江两岸贯通,打破了数千年来,两岸只能相望而无法通行的状况。

只是这座桥修建起来实在太过艰难,可以说是用解放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浇筑而成。

时间回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集团军奉命解放西藏,当时的西藏连一条公路都没有,战士们只能拿着铁锤、铁锨等工具一边修路一边进军,而川藏线则是必须要打通的一条无可替代的要道。

1950年11月,修建川藏公路的工程部队正式成立,他们自成都出发,开启了艰难卓绝的修路之旅。

他们面对的虽然不是手拿刺刀的敌人,可大自然的怒火却能轻松带走战士们年轻的生命,修路中他们遇到了山洪、遇到了泥石流、遇到了高寒缺氧、也遇到了饥寒交迫。

可战士们凭借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川藏线,仅仅用了4年便全线通车,创造了公路史上的奇迹。

只是在道路两旁却埋葬了2000多名因修路而牺牲的英雄,平均一公里就要牺牲一个人,很多身经百战大难不死的优秀军人,倒在了这条路上,长眠。

而在这条川藏线上,最艰难的地方,便是在怒江上横空架桥,这是从来没有人敢想的壮举,解放军不仅这样想了,更是撸起袖子去做了。

舍命也要把公路修到拉萨,这正是支撑他们创造奇迹的信念。

筑桥奇迹

怒江大桥是修建川藏公路时建造的第一座大桥,是当时中国最高、最长、最险的钢索桥。

士兵们知道,如果这一关过不了,那么这条路就无法修通,面对天堑,他们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是他们坚守的信念。

要修成这座桥,需要在两岸的峭壁上开凿出两个洞口,然后用火箭将直径5厘米的钢索射到对岸,再由人力将钢索拉紧,每一步都要历经千辛万苦,稍有不慎,士兵便会跌入怒江。

在这个过程中,士兵们夜以继日,拖着疲惫的身躯马不停蹄的工作,很多士兵也因此沉入怒江失去生命,为了纪念他们,士兵们在桥头巨大的石崖上刻上了四个大字:

英雄阵地。

现在,过往的游客,依然能看见这四个字。

在大桥进行第二次加固浇筑时,一位解放军战士不小心掉进了浇灌水泥的桥墩之中,其他战士根本来不及救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水泥覆盖。

后来经过走访,确定了这名士兵的身份,他叫刘记春。

2013年12月,怒江大桥保通钢架桥要拆除重建,而这座埋葬着刘记春的桥墩被保留了下来。

这个桥墩如今依然矗立在新建的怒江大桥旁边,已经成了纪念川藏公路牺牲战士们的丰碑。

英雄丰碑

怒江大桥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终于修建而成,建成之时,很多士兵留下了激动而心酸的泪水,在滚滚的怒江之中,不止有奔腾不息的江水,还有他们的战友……

有一个排长,在大桥修成之后,他更是抱头痛哭不已,因为他的排里原本有30多人,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无法释怀的排长,最终选择跳入怒江之中,与他的战友们永远待在了一起。

这座桥,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冰冷的桥,而是一座纪念英雄的丰碑,无论什么时候,这些牺牲的英雄都会名留史册。

如今,这里24小时都有武警把守,怒江大桥不允许有丝毫闪失,而那些英雄更不允许有任何亵渎。

此生必驾318,很多在318川藏线上自驾游的游客,在经过怒江大桥时,都能看到那个桥墩,也能看到过往的历史,所以会鸣笛向英雄致敬。

为了大桥的安全,怒江大桥不允许过往游客停车驻足拍照,而那回响在山谷中的鸣笛之声,则是对英雄们最好的缅怀。

川藏公路两旁越来越繁华,很多客栈、商店如同雨后春笋建设起来,沿途的百姓也在党的光辉领导下越来越富裕。

如果您也有机会在川藏线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当您途经怒江大桥时,请也记着为修桥的英雄们鸣笛致敬。

PS:本文中的图片多来自官网。

参考资料:《怒江大桥的背后》等。

(图网,侵删)

0 阅读:0

飞鱼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