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一老干部回忆,当年途中遇敌,双方握着枪却假装互不认识

青史如烟随风散 2024-05-21 13:42:35

1948年4月17日,浚县县委书记兼基干大队政委夏天接到中共冀鲁豫四地委通知,让他到地委机关驻地开会。

当时的地委机关,驻扎在内黄县大柴村东,距区公所驻地白寺村虽不算远,但自打开春敌人们占据了卫河上道口、县城、屯子处的关隘之后,敌人层层设卡,防卫森严,众人想要去地委机关那边,着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为了能够顺利过关,除警卫员冯太增外,组织上还给夏政委安排了四名游击队员负责陪同护送,届时大伙儿将由县城过卫河,昼夜兼程,按期到达开会的地点。

众人经过县城时,在南山街大槐树附近住的情报员告知众人,城内敌人防守严密,最好是顺着西城墙沿卫河东岸向北比较安全。

几人遂听从对方建议,沿西城墙而行。

途中,在到达一处偏角之时,游击队员张存善、姚亮换上了出发前准备好的国民党军官军服。两人戴上大沿帽,走出来后,挺着腰身,气势威武地在前面带路,而其他人等,则穿着便服紧随其后。

石桥岗哨的哨兵看见来了一群人,登时端着枪走了出来,还没等他喝问,就被快步走上前的张存善一个大耳光打了过去,“啪!”

张存善甩了对方一记耳光,手臂未落,便直接指着对方骂骂咧咧道:

“你是瞎眼了吗?老子过来,你连个礼都不行一个?”

那哨兵被打得晕头转向,站定后一见来了俩长官,赶紧立正行李,只顾着道歉,压根就没敢继续盘问,紧跟在这两名长官身后的夏天、冯太增等人了。

众人沿着大路继续前行,到了第二道岗哨时,这个岗哨距离石桥不远,此处的哨兵们先前看到前面岗哨士兵挨打,哪敢怠慢,赶紧拉开路障,十分客气地将众人放了过去。

就这样,众人从鱼市街向北,顺着城墙沿卫河东岸一路行进,正当大伙儿路过水门,就要穿过县城之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嗖、嗖、嗖”地射了过来。

西关顺河街保安大队听闻有国军长官经过,大队长张希太赶紧领人过来,想要结识、巴结一番对方,然而,当他们赶过来后,张希太的手下里面,有人认出了夏政委。

对方登时指着这边高呼道,“弄错了,弄错了!他们是共产党,别让这些人给跑了!”

“哒、哒、哒”机枪扫射出来的子弹,顿时形成了一个扇面范围内的火力网,大伙儿急忙趴下躲避子弹,随后,等机枪声停歇下来,众人赶紧起身,继续向前跑去。

冯太增与张存善两人负责掩护、断后,两人边撤边打,时跑时卧,渐渐跟敌人拉开了距离。几人一路狂奔,跑过城北沙圪塔之后,才最终甩开了敌人。

过了晌午,几人继续北行,行至城北寺庄南面时,走在前面的张存善突然止住了脚步,一脸紧张地转身说道:

“不好,前面那伙儿人,好像是赵宗颜的谍报队。”

几人向前看去,只见路前方,来了一群人,估约摸三十来人,清一色穿的是黑灰色褂子,像极了谍报队的那群人。

敌众我寡,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六人想要躲避,已然来不及了,大伙儿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行进。

当时,夏政委给大家下得命令是——压上快机,手摸扳机,敌停我停,敌动我动,见机而行。

万一被敌人瞧破了身份,那没得说,狭路相逢,只能以命相搏了。

双方越走越近,走到可以看清彼此面容之时,跟在夏政委旁边的警卫员冯太增突然“咦”了声。

“政委,带队那个人我认识,咱们这次应该没事儿的。”冯太增靠近夏天,低声说道。

刚才,冯太增看得十分清楚,这支谍报队带队的人是冯太林,而冯太林这个人,冯太增十分熟悉。

俩人都是内黄冯庄人,自小便是住在一起的邻居,他俩从小就在一块儿玩,更重要的是,冯太林这个人家境贫寒,思想进步,后来之所以进了谍报队,全都是被生活所迫,没奈何出来混口饭吃。

看到带队的是老熟人,冯太增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众人继续前行,不多时便迎头遇上。

走在最前面的冯太林,远远便看到了冯太增他们这几个人,当他看到冯太增时,登时明白了眼前这几个人的真实身份。

冯太林看了眼混在人群中的冯太增,冯太增转过脸,也瞥了眼对方,双方就这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互没有打一个招呼,彼此谁也没有搭理谁,如同陌生路人一般。就这样,双方擦肩而过,随后便直接各自走各自的路去了。

当天夜里,几人护送夏天到达地委,顺利地完成了此番的护送任务。

多少年后,冯太增再次回忆起当年的这段过往,依然是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这几个人,手或缩在袖子里、或扶在腰间的衣裳下,全都握着枪,心里十分紧张,但凡敌人要是有任何动作,我们肯定得冒死一搏。”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533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鹤壁文史资料》,冯太增回忆

13 阅读:4103

青史如烟随风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