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朱元璋养子,靖难之役中两次差点杀了朱棣,永乐七年自尽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4-07 11:58:57

朱元璋从创业初期开始,一共收养了二十多位养子;在朱元璋众多养子中有几位不仅战功赫赫,得以善终,而且名垂青史。比如:

01太祖养子

西平侯沐英:沐英出身贫寒,失去父母后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幸好被朱元璋收留,并且让自己的发妻马氏将其抚养长大,并且让沐英读书识字。从12开始,沐英便跟随养父一起征战沙场,开始自己南征北战的一生。18岁被授予帐前都尉,32岁被封西平侯;37岁开始从征云南,并且在云南平定后镇守云南。洪武二十五年因太子朱标的去世,受到极大地打击很快也病逝了,终年48岁。自沐英开始,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与大明朝有始有终。

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曹国长公主所生的唯一的儿子,朱元璋率兵攻下滁州城后,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将其收为养子,从李文忠19岁开始便跟着舅舅一起南征北战,并且率领亲军,因为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成为众军之首。1370年在与大将徐达一起北伐北元时立下大功,被而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的职位,并且获封曹国公。因多次进言得罪了朱元璋而被囚禁在家,李文忠病逝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公爵之位。

何文辉:是安徽滁州人,在14岁的时候被太祖收养为义子,先后跟随大军平定江西、福建、四川等地;之后又跟随大将徐达一起攻克淮东、平江,朱元璋将其擢升为行省左丞。在攻克陕西后,奉命镇守潼关;洪武三年被授予大都督府都督佥事一职,并且给了世袭的指挥使。之后跟随大将李文忠一起出征,洪武六年移镇北平;洪武九年病逝,年仅36岁。

徐司马:是扬州人,年仅9岁时被朱元璋收养。洪武元年跟随副将李文忠一起北伐,立下战功,一步一步坐到了都督指挥使的位置上。洪武十九年被擢升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洪武二十五年跟随大将蓝玉一起出征,次年在成都病逝。

朱文刚:朱文刚是朱元璋打下处州后收养的养子,朱元璋让其为元帅,镇守处州;只可惜城中的苗军作乱,朱文忠同知府王道同等人全部被杀。太祖建立明朝后,将其神位放在了功臣庙中。

朱文逊:朱元璋将朱文逊任命为元帅,镇守无为州;只可惜陈友谅率兵攻打无为州,朱文逊率兵迎战,结果战死沙场;太祖建立元朝后,将其神牌供奉于功臣庙中。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明王朝,除了得益于一帮能征善战的大将外,比如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等;还跟朱元璋收养的这些养子有分不开的关系。尤其是李文忠、沐英、朱文正,立下赫赫战功。除此之外,还有早早战死沙场的朱文刚、朱文逊。

除了上述这些养子外,还有真童、金刚奴、买驴、平安等。

其他的暂且不论,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收养时间比较晚的一位养子—平安:虽然在洪武一朝默默无闻,却在建文一朝多次率兵大败燕军,并且先后两次差点要了朱棣的命。

02 马皇后抚养长大

平安的父亲平定生前任济宁卫指挥佥事,跟随开平王常遇春一起北伐,结果洪武元年(1368年)在攻克元大都北平的时候战死。因平安年幼,太祖朱元璋便将其收为自己的养子,让马皇后抚养。

在太祖与马皇后的庇护下,平安得以长大成人。平安力气非常大,能够举起数百斤的东西,尤其是擅长使用长矛,很是骁勇善战。承袭父职后多次得到太祖的提拔,被任命为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正月,颖国公傅友德被任命为大将军,带着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等人前往北平训练兵马,并且听从燕王朱棣的节制,待时机成熟后出征漠北。

而此次明军出征,平安跟随一起,也就是说这是平安第一次与燕王朱棣一起并肩作战。

有了跟燕王朱棣接触的机会,平安得以对朱棣领兵作战的方式了解的比较清楚。虽然平安不是大将军或者副将,但作为太祖的养子,必然在军中的地位不会低,是有资格入帐同燕王朱棣、颖国公傅友德等人一起商讨如何出兵北元。

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骁勇善战的平安多次让朱棣吃亏,甚至差点杀了朱棣

而且在此战中,平安表现出了自己的智勇双全、领兵作战的能力,立下了战功。平安过人的表现,自然会引起朱棣的注意,所以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棣见到平安跟随李景隆一起北伐燕军,还是很忌惮的。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太祖皇帝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并且为了皇太孙能够安稳坐到皇位上,发动蓝玉案杀了大半个朝堂,其中不乏开国功臣。在此之前太祖还曾发动胡惟庸案,两案一起有四万多人被杀,曾跟随太祖一起南征北战的大将及其后代,大多没有善终。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年仅21岁的皇太孙继位。

在整个洪武朝,平安算是比较默默无闻的,虽然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毕竟次数少,再加上有老将们在,自然轮不到平安领兵出征,所以平安的战功并不多,如此便没有那么多升迁的机会。而平安作为太祖养子,对养父、皇太子朱标以及后来册立的皇太孙,都忠心耿耿;正因为如此,平安并没有受到蓝玉案与胡惟庸案的影响,安稳度过了洪武一朝。

03 初露锋芒

建文帝作为太孙登基,对诸位被封藩王而且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很是忌惮。在建文帝登基之前,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棢先后病逝,如此一来燕王朱棣便成为最为年长的藩王。更何况燕王作为明朝初期“九大藩王之一”,手握重兵,洪武一朝便多次领兵出征,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深谙统兵之道,建文帝对其十分忌惮。

所以对于建文帝而言,削藩是势在必行的。至于如何削藩需要同心腹大臣齐泰与黄子澄商议,此二人是太祖皇帝为太孙立下的治理天下的人才,建文帝对其十分宠信。齐泰认为“擒贼先擒王”,先将势力最强的燕王削掉,然后再对其他的藩王动手便可顺理成章。而黄子澄则认为:应当先剪掉燕王的羽翼,削掉一些实力比较弱但是与燕王较好的藩王,如此再对燕王动手,燕王便孤立无援了。

最终建文帝听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掉了代王、湘王、周王等五位藩王,结果在建文帝准备对燕王动手时,被燕王抢先一步,起兵靖难。得知燕王起兵的消息,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率兵出征北伐燕军,平安作为列将跟随南军一起出征,只可惜首战耿炳文便败了。

建文帝再次听从黄子澄的建议,让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任大将军,此次平安被命为先锋,冲锋在前。虽然李景隆率兵六十万大军北上,但是朱棣并不是十分忌惮,因为朱棣很清楚李景隆并非良将,而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但是朱棣不得不忌惮李景隆背后的60万大军,其中便包括骁勇善战的先锋平安。

而事实证明,朱棣对平安的忌惮确实是应该的,在之后的对战中,平安多次让朱棣吃亏,甚至丢了性命。

建文二年四月北平被南军团团围住,此时的朱棣并不在北平而是在外作战。但北平毕竟是自己的老巢不能丢,朱棣便想要带兵渡过白沟河救援北平。然而在白沟河侧遇到了平安,平安率领上万铁骑阻拦朱棣。一开始朱棣还有些轻敌,但是双方交战在一起后朱棣便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艰难,一时间不能打败平安,反而燕军节节败退;而李景隆的60万大军在白沟河的上游,若不能赶紧结束与平安的战斗,很快南军的救援到来,朱棣便很难逃走。

无奈朱棣便亲自率兵冲入阵中,让上百骑兵冲锋在前,做出假装退却的样子,让平安的大军不知燕军的真实目的。而朱棣则是在平安一头雾水的时候直接发去攻击,平安才败退。

此时已经是深夜,到了第二天两军又交战在一起,平安接连大败朱棣麾下的部将房宽、陈亨,陈亨是朱棣麾下作战勇猛的老将,被平安打败,朱棣确实有些着急,便亲自率兵再次冲入阵中。而平安作战十分勇猛,差点直接刺中了朱棣,若不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及时赶到,靖难之役或许要提前结束了。

有了朱高煦的援军,朱棣得以逃脱。然而李景隆突然率兵绕到了燕军的背后,朱棣被两面夹击。朱棣先后三次更换战马,仍旧身陷南军的包围之中,就在燕军即将溃败时,恰好起了大风将李景隆的将旗给刮断了。如此“不祥”的征兆,让南军一时间有些慌乱,燕军的精锐骑兵则是趁机绕到南军的背后顺着风纵火,然后开展猛攻。

平安终于被朱能打败,南军开始溃败,损失十多万人。

李景隆见状,便赶紧逃走,一路逃到了济南。

朱棣则率领燕军一路追击,追到了济南,并打算攻打济南。此时平安率兵驻扎在单家桥,派兵前往御河将燕军运送粮食的船只全部夺了过来,然后又挑选了五千多名水性比较好的士兵直接渡河逼近已经落到燕军之手的德州。

坚守济南的是铁铉与盛庸,二人皆非庸人,朱棣不得撤兵。

而平安与吴杰(安陆侯)进驻到定州(河北),这年九月平安任左副总兵一职。

在白沟河之战中平安表现很是勇猛,让朱棣吃了大亏,差点丢了性命;若非突然起了大风,燕军恐损失惨重甚至是全军覆没,而作为主帅的李景隆见南军溃败,只知逃走而非想办法应对,以至于南军损失十数万人。济南之战中,朱棣的燕军士气高涨,志在攻下济南。虽然有盛庸与铁铉坚守,但若是朱棣迟迟不肯离去的话,未必能守得住。

而平安有谋略,选择了断掉燕军的粮草,并且派兵攻打德州,朱棣便不得不撤兵。

济南能够保得住,平安亦是功不可没。

04屡败朱棣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与盛庸在夹河大战,平安与吴杰则是从真定出发前去救援盛庸。但是还未到达夹河便得知了盛庸大败的消息,所以便又率兵回到了真定。朱棣用计引诱吴杰与平安出兵,双方在单家桥打了起来,平安率兵直接冲入阵中,大败燕军,并且活捉了燕军大将薛禄。只是让薛禄给逃走了,后双方又在滹沱河打了起来,平安再次大败薛禄。

此战中平安直接在阵中架起了木楼,在双方交战在一起时,平安则是在木楼上眺望,用强弩射击燕军,而且还射杀了不少。然而天上突然起了大风,屋子被掀翻,大树都被拔起,燕军趁着机会赶紧猛攻,平安与吴杰只好再次回到真定。

这年七月,平安率上万铁骑想要趁着北平空虚之时攻下北平城,朱棣得知后便赶紧派兵回援,平安被燕军打败。当时恰好大同的守将房昭率兵进入紫荆关,平安便从真定为其提供粮草;次月燕军返回北平,平安同燕军大将李彬在杨村打了起来,李彬溃败。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越来越迷茫:这仗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

这年年底,朱棣的军师姚广孝便建议朱棣:不要再执着于攻城略地,而是直接率兵攻打南京,只要能将南京城攻下,靖难之役便结束了。

建文四年,朱棣再次率兵南下,而且这一次朱棣不再执着于攻下哪一座城池,而是迅速南下,直指南京。而平安,则是率领四万大军紧随其后。为了防止燕军被前后夹击,朱棣便在淝河设伏,想要将平安的大军歼灭,很快方双便在淝河交战在一起。

平安直接斩杀了燕军大将王真,朱棣见状便亲自率兵进入阵中,平安麾下的部将火耳灰迎战朱棣。因为火耳灰摔下战马而被朱棣活捉,平安才稍稍撤退了一些。

这年四月平安率兵到了小河,并且左右夹击燕军,斩杀燕军大将陈文。

当时平安的部队驻扎在桥南,而燕军则是驻扎在桥北,双方僵持了多天,平安准备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再寻找战机;然而在平安的部队到达北阪的时候,遇到了燕军,双方便交战在了一起。此战中平安再一次与朱棣面对面交战,而且还差一点要了朱棣的命,这是平安第二次险些杀了朱棣。

朱棣便率兵绕到了平安的背后,打算从背后突袭,然而徐辉祖(朱棣的小舅子,建文帝的忠臣,徐达的长子)率兵前来救援,与燕军在齐眉山交战在一起,打了一下午,燕军败退。

05惨败被俘

四月二十五日,南军的粮草因为燕军的阻拦而无法送到,然而大军没有粮草便不能长久作战。平安很清楚不能在拖下去,所以便分兵六万迎战,想要同驻扎在灵璧的何福汇合,却被燕军的精锐骑兵打败,何福虽然出兵救援,但是被朱高煦打败。

于是平安与何福便商议后,决定转移到淮河一带寻找粮食。而且双方约定好当天晚上三声炮响便即刻出发,然而巧合的是,朱棣决定在这天晚上进攻灵璧,而且攻打灵璧的信号也是三声炮响。结果燕军在平安、何福之前发起了信号,开始攻打灵璧,南军以为是出发淮北的信号,便争相奔赴营门,一时间南军的营中大乱。

面对燕军的攻击似乎没有还手的能力,结果南军大败,除了何福逃走外,平安等一百五十多位文武官员、宦官被抓。平安被俘后,燕军将士们都请求朱棣处死他,但是朱棣很清楚平安的才勇,所以便将其护送去了北平,让长子朱高炽好生待他。

结语

平安被俘后便一直待在北平,朱棣在南京称帝后,将平安任命为北平指挥使,后被擢升为行后府都督佥事。虽然朱棣并没有处死平安,但是朱棣也并没有重用平安。朱棣惜才不假,但并不信任那个在战场上多次让自己吃亏的大将平安。

永乐七年三月,朱棣巡幸北平,在奏章上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对身边的人说:平保儿(平安小名保儿)还在世呢?平安得知后,便自尽而死。平安死后,朱棣便下旨将平安的俸禄传给他的儿子。

在靖难之役中平安虽然不是百战百胜,但在南军中是少有的猛将。

再加上建文帝并不懂得识人善任,平安的才勇并没有得以完全发挥出来;再加上建文帝的指挥不当,将徐辉祖调回了南京,平安才得以被俘。

四年靖难之役中,燕军中能征善战的将军也不在少数,但很少有人能直接抵挡得住平安的锋芒,因此平安威名显赫,立下不少战功。朱棣四年征战可以称得上是“所向披靡”,只有在面对平安与盛庸的时候才会吃亏。

可见平安与盛庸的战斗力有多强,只可惜平安的背后是建文帝,如此便注定了不会善终。

0 阅读:67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