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天才少年孔融

读书漫记 2023-03-22 09:36:00

孔融,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大人物,但他在当代社会的知名度太大了,这要归功于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汉末三国时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后裔,官宦世家,既清且贵。

孔融天资聪颖,从小就很聪明成熟,与一般小孩不同。四岁时,有一次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大人让他先拿,本意是照顾他小可爱,让他挑个大的;不料,他却挑了一个小的。大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最小,应当拿小的”。大人们啧啧称奇,觉得这小孩长大会不同凡响。

这个“让梨”故事流传千年,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通常是用来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遵守秩序。

如今的家庭,一般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不存在长幼秩序;再加上内卷严重,竞争激烈,不少家长唯恐孩子争取不到资源,哪还会去教育孩子谦让。因此,孔融在一些家长的眼里,不再是谦让有礼的小孩,而是一个虚伪的小老头。

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一个四岁的小孩能有什么机心?甚至也谈不上谦让,也许就是自然性情,小不点就是喜欢可爱的小梨嘛。教育孩子不必极左极右,顺其自然为好,该让的让,该争的争,视情况而定,岂能一概而论?

孔融不仅聪明,而且胆大,十岁时就能伴随父亲参加社交活动。当时有个大名士李膺,孔融很崇拜他,想去他家亲眼看看心目中的偶像。

但李膺清高,非名士和世交不见。孔融灵机一动,对门卫说:“麻烦您通报一下,就说李先生的世交来拜访他。”门卫见他年龄虽小,但气质不凡,也不敢小觑他,就进去通报了。

李膺见到这个陌生的翩翩少年,不免困惑,寒暄之后,礼貌地说:“恕我多忘,实在想不起贵我两家是什么世谊故交了。”孔融在偶像面前侃侃而谈:“我的远祖孔子和您的远祖老子亦师亦友,我们两家是多年的世交了。”李膺大为惊奇,对孔融的学识和胆识甚为欣赏。

这时又有一位贵客进门,李膺介绍了孔融并赞其为神童。来客不以为然,说道:“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聪明。”孔融听了,应声而答:“如您所言,您小时候肯定聪明。”李膺和来客都忍不住笑了,真是个机灵又有趣的少年,以后定是个人才。

孔融长大后果然为一代名士,名重天下。一次被叛军包围,派人向刘备求援。刘备居然受宠若惊,很高兴地说:“孔先生居然知道天下有我刘备这号人物!”欣然派军队前往支援。

孔融清高正直,敢于批评讽刺当权者。下场自然不妙,先是被董卓贬官,后被曹操构陷文字狱所杀。他的早慧和大胆也遗传给了孩子,被捕时孩子并不畏惧,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却非常欣赏孔融,列其为“建安七子”之首,对他的文章学问评价非常高。直到孔融死了多年以后,已经当了皇帝的曹丕还念念不忘,重金悬赏天下,到处收集他的文章。

史书对孔融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品质高洁,堪比美玉寒霜。

1 阅读:229
评论列表
  • 2023-03-23 07:30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得不就是孔融嘛